序一…………………………………………………………袁隆平序二…………………………………………………………傅廷栋前言……………………………………刘忠松 官春云 陈社员第一章概论 1
第一节 植物雄性不育研究简史 1
目录 1
第二节 植物雄性不育的表现及鉴定方法 3
第三节 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型 5
第四节 植物雄性不育的来源 6
第五节 植物雄性不育的分布 10
第二章植物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12
第一节 花药分化和雄配子体发育 12
第二节 雄性败育的主要时期和过程 19
一、雄性败育的主要时期 19
二、雄性败育的过程 22
一、绒毡层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29
第三节 药壁组织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29
二、其他药壁组织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31
第四节 影响雄性败育时期和过程的因素 35
一、核背景 35
二、细胞质 37
三、生境条件 37
第三章植物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研究 42
第一节 雄性不育植株花药的生理生化特征 43
一、基因表达 43
二、能量代谢 52
三、物质代谢 57
第二节 雄性不育植株其他组织、器官的生理生化 68
变化 68
第三节 植物激素与雄性育性表达调控 72
比较 73
二、外源施用植物激素对雄性育性表达的效应 73
一、雄性不育与雄性可育基因型植株的内源激素含量 73
三、花器离体培养研究 76
第四节 植物雄性不育的生态生理学研究 78
一、影响雄性发育的生态因素 78
二、生态因素调节雄性育性表达的生理生化过程 81
第四章植物雄性育性基因的研究 88
第一节 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 88
一、CMS与NMS 88
二、孢子体不育与配子体不育 89
三、显性不育与隐性不育 89
四、育性基因数目与基因互作 91
一、孢子体CMS育性恢复基因的等位性测定 100
第二节 植物核雄性育性基因的等位性测定 100
二、孢子体隐性NMS基因的等位性测定 101
三、孢子体显性NMS基因的等位性测定 101
四、配子体隐性NMS基因的等位性测定 102
第三节 植物核雄性育性基因的定位 102
一、植物核育性基因的细胞遗传学定位 102
二、植物核雄性育性基因的连锁分析 117
三、植物核雄性育性基因的分子标记 117
四、植物核雄性育性基因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的初步结论 129
第四节 植物核雄性育性基因的克隆 133
一、cDNA文库差别筛选法 133
二、染色体步行法 138
三、外源DNA插入法 144
四、交叉杂交法(基因序列同源克隆法) 156
第五节 植物雄性不育细胞质的遗传分类 157
一、根据雄性不育恢复基因与细胞质互作分类 158
二、直接检测细胞器基因组的分子生物学分类 160
第六节 细胞质CMS有关基因研究 161
一、细胞质CMS有关基因的定位 162
二、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和表达特点 165
三、线粒体基因组CMS有关位点 169
第五章CMS核质互作研究 174
第一节 分子水平的CMS核质互作研究 174
一、CMS有关线粒体基因与育性恢复基因的互作研究 174
二、线粒体离体合成蛋白质比较及核恢复基因效应研究 189
第二节 CMS核质互作的其他研究 191
一、核背景基因型与CMS 191
二、CMS培育和核雄性育性恢复基因来源 193
三、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间的DNA序列同源性和互作 194
四、线粒体基因的遗传转化 195
五、CMS细胞质遗传效应与线粒体基因 195
第三节 CMS核质互作方式 198
一、Flavell(1974)模型或叫细胞毒素模型 198
二、Kempken-Pring(1998)模型或叫线粒体功能缺陷模型 198
三、杜尔宾(1970)模型或叫核质互作的操纵子模型 199
四、汪海平(1988)模型或叫锁配钥匙”模型 200
第六章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机理探讨 201
第一节 植物雄性不育遗传理论必须包含的内容 201
一、雄性育性是一个复合遗传性状 201
二、从遗传上看雄性不育有两大类:CMS和NMS 201
三、在CMS系中线粒体功能异常阻碍了核基因的程序化表达 203
五、核基因型在决定雄性育性的表达中占主导地位 204
四、植物雄性育性表达受生境条件的调控 204
第二节 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机理 205
一、CMS和NMS遗传控制模型 205
二、雄性不育遗传的连锁控制模型 208
三、光温启动因子假说 209
四、雄性不育遗传的双基因模型 210
第七章植物雄性不育机理的应用 212
第一节 原生质体融合与CMS“三系”培育和改良 212
一、细胞质遗传改良的生物技术方法及其一般原理 214
二、通过原生质体融合培育胞质杂种的主要方法 216
三、通过原生质体融合培育改良CMS系 218
四、通过原生质体融合培育CMS恢复系 221
一、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一般原理 222
NMS利用 222
第二节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CMS恢复系培育和 222
二、分子标记辅助CMS恢复系培育 224
三、NMS基因分子标记与NMS在杂种优势利用上的应用 226
第三节 植物基因工程和工程杂种作物 227
一、植物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 227
二、创造转基因雄性不育的策略 234
三、转基因雄性不育系的保持和育性恢复 238
四、工程杂种作物的种子生产程序 239
第四节 生境系的建立与两系杂种作物 241
一、生境敏感雄性不育系及其培育 241
二、化学去雄 244
三、两系杂种作物种子生产程序 247
引用文献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