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导言 1
1 子宫内膜癌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3
1.1 发病率 3
1.2 危险因素 4
1.3 子宫内膜癌的分子生物学特点 7
2 子宫内膜癌病理学 11
2.1 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11
2.2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特征 16
3.1 子宫内膜癌的扩散、转移 22
3 子宫内膜癌的扩散、转移与分期 22
3.2 分期 25
4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演变 28
4.1 阴道出血 28
4.2 阴道排液 29
4.3 下腹疼痛 29
4.4 其他症状 29
5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 31
5.1 病史 31
5.2 临床检查 31
5.3 细胞学检查 31
5.4 宫腔镜检查 56
5.5 子宫内膜标本活检术及分段诊刮术 58
5.6 影像学检查 64
6 子宫内膜癌的预防 73
6.1 病因预防 73
6.2 早发现,早诊断 74
6.3 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的治疗 75
7 子宫内膜癌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81
7.1 治疗原则 81
7.2 治疗方案的选择 81
8 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及其术后辅助治疗 88
8.1 实用解剖 88
8.2 手术探查及手术病理分期 95
8.3 手术方式、方法及适应证 97
8.4 手术并发症 108
8.5 术后辅助治疗 109
9 子宫内膜癌的放射治疗 120
9.1 子宫内膜癌放射治疗方法 120
9.2 子宫内膜癌放射治疗方案 122
9.3 子宫内膜癌放射治疗的并发症 124
10 子宫内膜癌的化学药物治疗 126
10.1 早期子宫内膜癌的化学治疗 126
10.2 晚期、复发或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的化学治疗 128
11.1 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 137
11 子宫内膜癌的内分泌治疗 137
11.2 子宫内膜癌内分泌治疗的作用机制 140
11.3 子宫内膜癌的孕激素治疗 141
11.4 他莫昔芬治疗晚期/复发性子宫内膜癌 145
11.5 长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146
11.6 氨基导眠能 146
12 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153
12.1 复发问题 153
12.2 治疗 154
12.3 预后 160
13.2 处理 162
13.1 临床表现 162
13 子宫内膜癌合并妊娠 162
13.3 预后 163
14 子宫内膜癌的激素替代治疗 164
14.1 激素与子宫内膜癌 164
14.2 子宫内膜癌的激素替代治疗 164
14.3 激素替代治疗的益处 165
14.4 激素替代治疗的临床应用 165
15 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及预后因素 168
15.1 病理类型 168
15.2 组织学分级 169
15.4 子宫肌层浸润 170
15.3 疾病分期 170
15.5 腹腔细胞学 171
15.6 淋巴结转移 172
15.7 附件转移 172
15.8 分子生物学指标 173
15.9 其他因素 174
16 子宫内膜癌治疗后的随访 176
16.1 随访时间 176
16.2 病史和体检 176
16.6 推荐随访方案 177
16.5 CA125 177
16.4 胸片 177
16.3 巴氏涂片 177
17 子宫体间叶(质)性肿瘤 179
17.1 发病率及流行病学 180
17.2 自然史及播散方式 181
17.3 临床表现 184
17.4 诊断检查 184
17.5 分期 185
17.6 子宫体间质肿瘤病理学 185
17.7 子宫肉瘤的分子生物学 195
17.8 治疗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