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1
第一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和遗传物质 1
目录 1
一、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2
(一)细胞壁 3
(二)细胞膜 4
(三)细胞质 4
(四)细胞核 4
二、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 6
(一)染色体的形态 6
(二)染色体的结构 8
(三)染色体的数目 9
(一)染色体的化学成分 11
三、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1
(二)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 12
(三)DNA和RNA的化学组成及其分子结构 16
(四)遗传信息的贮存、复制和表达 18
四、细胞分裂 24
(一)有丝分裂 24
(二)减数分裂 28
五、高等植物的生活史 33
(一)雌、雄配子的形成 33
(二)授粉和受精 35
(三)直感现象 36
第二章 分离与自由组合规律 38
(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39
(一)单位性状和相对性状 39
一、分离规律 39
二、分离现象的解释 42
(一)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 42
(二)基因型和表现型 45
(三)分离规律的验证 46
(四)分离和显性的条件 51
(五)分离规律的应用 54
三、自由组合(独立分配)规律 55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55
(二)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58
(三)自由组合规律的验证 61
(四)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64
(五)基因的互作 68
(六)自由组合规律的应用 73
第三章 连锁遗传规律 76
一、连锁遗传现象 76
(一)第一个试验 76
(二)第二个试验 77
二、连锁遗传的解释和验证 78
(一)连锁遗传的解释 78
(二)连锁遗传的验证 79
三、连锁和交换的遗传机理 81
(一)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 81
(二)连锁和交换的细胞学基础 83
四、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 89
一、研究数量性状的基本方法 92
(一)数量性状的测定 92
第四章 数量性状遗传 92
(二)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 93
二、数量性状遗传的方式和特点 95
(一)小麦粒色遗传的分析 95
(二)玉米穗长遗传的分析 97
三、数量性状遗传的微效多基因假说 99
(一)微效多基因假说的要点 99
(二)微效多基因对数量性状的作用方式 100
(三)影响数量性状遗传的基因数目的估计 102
(四)多基因假说与超亲变异 104
四、遗传力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104
(一)遗传力的概念 105
(二)遗传力的估算方法 107
(三)遗传力在育种上的应用 110
第五章 引种与系统育种 112
一、引种 112
(一)引种的意义与作用 112
(二)作物的生态型和阶段发育与引种的关系 114
(三)主要作物的引种规律 120
(四)引种方法和注意事项 124
二、选择的理论和方法 126
(一)选择的意义与作用 126
(二)作物的繁殖方式与选择 128
(三)选择的基本方法 132
三、系统育种 138
(一)系统育种选株的基本原则 139
(二)系统育种的程序 142
第六章 杂交育种 148
一、作物品种资源 149
(一)品种资源的重要性 149
(二)品种资源的类别、特点及利用价值 151
(三)品种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和利用 154
二、杂交亲本选配 157
三、杂交方式 163
(一)单交(成对杂交) 163
(二)复交(复合杂交) 164
(三)聚合杂交 166
(四)回交 167
(五)多父本混合授粉 170
四、杂交技术 170
(一)杂交前的准备工作 170
(二)杂交的操作程序和方法 172
(三)几种主要作物的杂交技术 174
五、杂种后代的选育 191
(一)杂种后代的选择方法 191
(二)杂交育种程序 198
(三)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 200
第七章 杂种优势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202
一、近亲繁殖及其遗传效应 203
(一)近亲繁殖的概念 203
(二)自交的遗传效应 203
(三)回交的遗传效应 207
(四)纯系学说 209
二、杂种优势 211
(一)杂种优势的概念与表现 212
(二)F2的衰退表现 215
(三)杂种优势的遗传理论 216
(四)杂种优势在育种上的利用 220
三、雄性不育性及其应用 223
(一)细胞质遗传 224
(二)雄性不育的类型及其遗传机理 227
(三)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和利用 232
第八章 突变与诱变育种 241
一、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241
(一)缺失 243
(二)重复 244
(三)倒位 245
(四)易位 246
(一)基因突变的频率和时期 247
二、基因突变 247
(二)基因突变的特点 249
(三)突变性状的表现 250
三、突变的诱发 252
(一)物理因素诱变 252
(二)化学因素诱变 256
四、诱变育种 256
(一)诱变育种的特点 257
(二)诱变处理的方法 259
(三)诱变处理后的选育 263
第九章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与倍性育种 267
一、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 267
(一)染色体组的概念 267
(二)整倍体的变异类型 268
(三)非整倍体的变异类型 269
(一)多倍体的遗传表现 270
二、多倍体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270
(二)多倍体的形成途径 274
(三)多倍体的人工诱导和育种 276
(四)人工诱导多倍体在生产上的应用 279
三、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283
(一)单倍体的遗传表现 283
(二)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 284
(三)产生单倍体的途径 287
四、非整倍体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292
(一)有目标地更换染色体 292
(二)利用三体品系配制杂交种 293
(一)远缘杂交的概念 295
第十章 远缘杂交 295
一、远缘杂交的意义 295
(二)远缘杂交的作用 296
二、远缘类型不易交配的原因及其克服方法 299
(一)远缘类型不易交配的原因 299
(二)克服不易交配性的方法 300
三、远缘杂种不孕的原因及克服方法 304
(一)远缘杂种的天亡与不孕现象 304
(二)远缘杂种不孕的原因 305
(三)克服远缘杂种不孕的方法 306
四、远缘杂种后代的分离与处理 308
(一)远缘杂种后代的分离 308
(二)远缘杂种后代的处理 309
一、遗传工程的概念及其意义 311
第十一章 遗传工程与作物育种 311
二、植物体细胞杂交育种 313
(一)分离原生质体 314
(二)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314
(三)诱导异核体再生细胞壁、分裂以及核融合 314
(四)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成植株 315
三、基因工程 315
(一)目的基因的分离和合成 317
(二)目的基因与载体相结合 318
(三)重组DNA分子引入受体细胞与目的基因的正确表达 319
一、良种繁育的任务与制度 322
(一)良种繁育的意义与任务 322
第十二章 良种繁育 322
(二)我国良种繁育体制的发展 324
(三)“四化一供”的内容与作用 325
二、良种繁育的程序和技术 326
(一)良种繁育的程序 326
(二)良种繁育的农业技术特点 330
三、品种的混杂退化与提纯复壮 336
(一)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 336
(二)防止品种混杂退化的措施 338
(三)品种的提纯复壮方法 339
四、种子检验 346
(一)品种品质检验 347
(二)播种品质检验 349
一、田间试验的特点与要求 355
(一)田间试验的特点 355
第十三章 田间试验方法 355
(二)田间试验的基本要求 356
二、田间试验的设计 358
(一)试验地的选择 358
(二)田间试验设计的几个基本问题 360
(三)常用的田间试验设计方法 364
三、试验计划的编制、田间区划与栽培管理 371
(一)试验计划的编制 371
(二)整地、施肥与田间规划 372
(三)播种材料准备 372
(四)播种与田间管理 373
(五)观察记载和田间取样 373
(六)收获和脱粒 374
(七)小区产量折算 374
(一)平均数 375
四、作物育种试验中常用的统计方法 375
(二)标准差 378
(三)变异系数 379
(四)两个样本差异显著性测验(t测验) 380
(五)多个样本差异显著性测验——方差分析 384
五、田间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385
(一)对比法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386
(二)间比法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390
(三)随机区组法试验结果的分析 392
(四)正交试验结果的分析 397
附录一 主要作物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400
附录二 吉林省作物品种种子分级标准 425
附录三 常用正交表 428
附录四 t值和F值表 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