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制度文化建设》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车洪波,郑俊田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801812255
  • 页数:393 页
图书介绍:本书较深刻地阐释了中国当代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其与经济改革、政治改革之间的关系。本书为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目录 1

第一章 文化的作用及作用方式的特点 1

一、文化作用突出的原因及其表现 1

二、文化的重要作用 7

(一)做人的支撑点 7

(二)整合社会资源的重要力量 8

(三)维系社会大厦的稳定力量 13

(四)文化是创新的动力源 16

(五)文化关系到政府执政力的强弱 19

(六)文化是维系民族魂魄的根基 22

三、文化作用的独特方式 23

(一)弥漫状的“场”效应 23

(二)以柔克刚的“太极”效应 31

(三)判断文化强、弱的逆向思维 33

四、文化作用方式的启示 36

(一)改造、清理文化场,正确确立文化场 36

的“核文化” 36

(二)采取自然、和谐、贴近人民的教化方式 38

(三)加大对文化力的研究,提升文化力的作用 39

第二章 制度文化变革的背景 42

政治体制改革 45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果,必然引发 45

(一)农村改革的现状 47

1.农村壮劳力的匮乏 48

2.引发农村中土地的产权、承包权的问题 48

3.农村基层组织产生方法中的问题 49

4.农村的税费改革的问题 52

5.农民的国民待遇、城乡同治的问题 53

(二)国有企业的改革 54

1.艰难的跋涉 55

2.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57

3.大量下岗工人的出现 63

1.私人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考 64

(三)私人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及思考 64

2.保障私人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需要 68

3.民营企业家的参政问题 69

(四)社区管理、物业管理 71

1.人口流动大大增加 72

2.商业的因素日益进入街道、社区管理 72

3.新的管理模式——物业管理 73

(五)公共事业的蓬勃发展、行业组织、中介 73

组织的大量增加 73

(六)全民民主、法治意识的萌发、增强 76

二、加入世贸组织对政府职能的冲击 79

(一)对执政理念的冲击 80

(二)对政府管理模式的冲击 84

(三)对公务员制度的冲击 87

三、执政理念的突破 92

(一)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融为一体的整体执政观 93

(二)执政理念趋于成熟 95

1.毛泽东的探索 95

2.邓小平的突破 96

3.江泽民的发展 97

第三章 制度文化的内涵、特点、作用 101

一、制度文化的内涵 102

(一)制度文化是制度设计的价值取向 104

(二)制度文化是执行制度的内心认同 109

(三)制度文化是制度创新的意识准备 115

二、制度文化的特点 123

(一)制度与制度文化 123

(二)“柔性化”、主体化的特征 125

(三)间接作用的特点 126

(四)内在化的特点 127

(五)稳定性特点 127

(一)制度文化是制度的灵魂 130

1.设计制度的理性依据 130

三、制度文化的作用 130

2.认可制度的内心铺垫 131

3.制度创新的心理支持 133

(二)制度文化是制度的土壤 134

第四章 制度文化的人文背景 136

一、性恶论的人性根据 138

(一)制度预设的几个原则 139

(二)人性预设的初衷与结果的逆向行径 145

二、契约意识 150

(一)契约的含义 150

(二)中国文化对契约的理解 152

(一)道德修炼的几个境界 154

三、诚信的道德基础 154

(二)诚信的道德含义 157

四、精确的分析习惯 158

(一)科学发展与精确的分析习惯 159

(二)制度文化与精确的分析习惯 161

第五章 中国传统制度文化之分析 165

一、自然经济与制度文化 166

(一)中国传统制度文化的土壤 166

1.经济资源的可控性强 166

2.先天血缘决定后天定位 166

(二)儒家思想熔铸了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167

4.轮回的时间观念 167

3.经验支撑 167

1.推出家国一体的政治模式 168

2.推行伦理政治 168

3.严格的等级 168

二、传统文化对制度文化的影响 176

(一)权力意识上公、私界定的模糊 177

1.公权私有化 178

2.私事公权化 179

(二)轻法重德的倾向 185

2.没有形成强大的统一的宗教 188

1.“入世”的儒家文化占据文化的主流 188

(三)世俗的政权性质 188

三、中国传统制度文化对法治建设的负面影响 191

(一)科学管理理念的缺位 192

(二)官员的特权 193

(三)官本位 193

(四)重德、轻法 194

(五)关系网、护官符 195

第六章 计划经济下的制度文化 197

一、共和国初期的“吏治” 199

2.执政党与人民的血肉深情 200

1.毛泽东的高瞻远瞩、未雨绸缪 200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吏治”成功的原因 200

3.严峻的客观形势 201

(二)掩盖的问题 202

1.将特定时期的临时性的做法绝对化、长期化 202

2.忽视对执政规律的研究 203

二、我党新中国成立初期执政理念的组成 205

(一)马克思的论述 205

(二)前苏联的实践 206

(三)劳动人民的素质与憧憬 207

1.皇权思想 207

2.缺乏民主基因的意识 209

3.血缘宗法的文化本能 210

4.劳动人民的憧憬 211

三、对这一时期制度文化的几点反思 211

(一)人民政权的定位问题 212

(二)政府的权限问题 215

(三)颠倒的文化批判 219

(四)毛泽东吏治思想举要 221

第七章  当代制度文化的原则 224

一、以人为本 230

(一)对人的尊重 235

(二)关注人的多种需求 237

(三)大致平衡的考虑 240

二、公正、平等 241

(一)不歧视 242

(二)捍卫公理、正义 245

三、效率、效益原则 250

四、对象化的评判标准 257

第八章 制度文化的创新 261

一、制度文化创新的内容 262

(一)法治的精神 262

1.对法治精神认识上的误区 262

2.法治精神之根本 269

1.“民意”与“民本”的区别 275

(二)民意的价值 275

2.确保民意的举措 277

(三)高效的功能 287

1.树立成本意识 288

2.效率的意识 294

3.效益的意识 295

二、制度文化转变的内容 296

(一)由“官”向“仆”的转变 296

(二)由“主”向“从”的转变 299

(三)由特权思想转向平等意识 305

1.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306

3.文明的政党制度 307

2.民主政体的建立 307

(四)由“德”向“法”的转变 309

(五)由“势”向“能”的转变 314

第九章 制度文化创新的的条件 317

一、求真、爱真的科学精神 319

(一)对知识的渴望、求索 320

(二)讲真话、实话、干实事 324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31

(四)科学的认知方法 336

(五)大胆的批判、进取、永不言败的精神 341

二、高尚的道德情操 344

(一)道德低迷的原因之分析 345

(二)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基本的道德规范 349

(三)爱国情结、民族情思 353

(四)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人际关系 360

(五)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 363

三、法律的意识、法治的观念 369

(一)扫除伦理政治的影响 373

(二)铲除血亲文化 377

(三)克服清官情结 380

(四)摈弃臣民思想 385

(五)尊法、守法、护法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