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7
第二节 变迁 31
第一节 位置 31
第一篇 建置 31
第一章 境域 31
第二节 区划 32
第一节 隶属 32
第二章 隶属区划 32
第一节 禹城镇 43
第四章 乡镇概况 43
第三章 县城 43
第一节 沿革 43
第二节 现状 43
第四节 房寺镇 44
第三节 张庄镇 44
第二节 辛店镇 44
第七节 来凤乡 45
第六节 梁家乡 45
第五节 伦镇 45
第十一节 善集乡 46
第十节 大程乡 46
第八节 张集乡 46
第九节 十里望乡 46
第十五节 辛寨乡 47
第十四节 前油坊乡 47
第十二节 石屯乡 47
第十三节 安仁乡 47
第十九节 二十里堡乡 48
第十八节 莒镇乡 48
第十六节 李屯乡 48
第十七节 袁营乡 48
附一:村名例释 49
附二:调整重名村庄 50
第二节 地貌 53
第一节 地质 53
第二篇 自然环境 53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53
第二节 日照 辐射 54
第一节 四季特征 54
第二章 气候 54
第三节 温度 湿度 55
第四节 降水 蒸发量 56
第五节 风 气压 57
第六节 灾害性天气 58
附:物候 59
第一节 地表水 60
第三章 水文 60
第二节 地下水 62
第二节 土体构成 64
第一节 类型分布 64
第四章 土壤 64
第三节 生物资源 65
第二节 水资源 65
第五章 自然资源 65
第一节 土地资源 65
第二节 水灾 66
第一节 旱灾 66
第四节 矿物资源 66
第六章 自然灾害 66
第三节 风雹 霜冻 67
第五节 地震 68
第四节 虫灾 68
第一节 历代人口状况 71
第一章 人口规模 71
第三篇 人口 71
第二节 人口分布 72
第三节 人口与耕地 73
第一节 自然变动 75
第二章 人口变动 75
第二节 机械变动 76
第一节 自然构成 78
第三章 人口构成 78
第三节 文化构成 79
第二节 民族构成 79
附:百岁老人简介 79
第四节 婚姻家庭 83
第五节 职业行业构成 84
第一节 自然生育 87
第四章 人口繁衍 87
第二节 计划生育 88
第一节 封建土地制度 93
第一章 生产关系 93
第四篇 农业 93
第二节 土地改革 94
第四节 人民公社 96
第三节 互助合作 96
第五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 97
第一节 耕地 98
第二章 种植业 98
第二节 农作物 99
第三节 农技 农艺 106
第四节 农机具 109
第五节 收益 113
第六节 管理机构 115
第一节 林木种类 116
第三章 林业 116
第二节 林业生产 119
第三节 林木保护 122
附二:明代文官果 122
附一:花卉 122
第一节 畜禽饲养 123
第四章 畜牧业 123
第四节 林政管理 123
第三节 疫病防治 125
第二节 饲草 饲料 125
第二节 捕捞 126
第一节 养殖 126
第五章 渔业 12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27
第六章 乡镇企业 127
第二节 企业沿革 128
第三节 企业形式 130
第四节 企业门类 131
第五节 企业管理 139
第六节 名产选介 141
第二节 自然条件 146
第一节 位置 范围 146
第五篇 改碱 146
第一章 改碱实验区状况 146
第一节 自然形成 147
第二章 成土因素 147
第三节 碱地类型 147
第四节 碱地分布 147
第二节 综合治理 148
第一节 传统治理 148
第二节 人为因素 148
第三章 治理 148
第一节 科研项目 154
第四章 科研项目与设施 154
第二节 科研设施 155
第三节 生态效益 156
第二节 经济效益 156
第五章 治理效果 156
第一节 投资效果 156
附二:接待外国来宾 157
附一:1966—1985年曾参加禹城改碱实验区工作的单位 157
第四节 社会效益 157
第二节 省、地驻禹城水利机构 161
第一节 行政机构 161
第六篇 水利 161
第一章 机构 161
第一节 徒骇河 162
第二章 河道治理 162
第二节 支流 163
附:县外水利施工 167
第一节 控水闸 169
第三章 水利设施 169
第二节 桥涵 170
第三节 渡槽 174
第四节 设施管理 175
第一节 井泉建设 176
第四章 农田水利 176
第三节 引黄灌溉 178
第二节 沿河引水建设 178
第四节 涝洼治理 181
第一节 抗旱 183
第五章 抗旱 防汛 排涝 183
第三节 排涝 184
第二节 防汛 184
附:抗旱、防汛、排涝典型纪实 185
第一章 管理机构 191
第七篇 工业 191
第三节 化工 192
第二节 发电 192
第二章 行业构成 192
第一节 机械 192
第九节 木器制作 193
第八节 服装加工 193
第四节 建材 193
第五节 纺织 193
第六节 棉花加工 193
第七节 缫丝 193
第十三节 饲料加工 194
第十二节 酿造业 194
第十节 印刷 194
第十一节 食品加工 194
第一节 工厂 196
第三章 工厂与名产选介 196
附:禹城县工业主要新产品 198
第二节 名产 198
第二节 道路 203
第一节 机构 203
第八篇 交通 邮电 203
第一章 交通 203
第三节 桥梁 205
第四节 运输工具 206
第五节 运输 208
第六节 交通管理 211
附二:铁路交通事故 212
附一:公路交通事故 212
第一节 机构 213
第二章 邮电 213
第二节 邮政 214
第三节 电信 216
附:日伪政权电话情况 217
第一节 城池 221
第一章 县城建设 221
第九篇 城建 环保 221
第三节 桥涵 225
第二节 街道 225
第四节 供水 排水 226
第六节 供电 采热 227
第五节 住宅建设 227
第七节 城建管理 229
第三章 环境保护 231
第二节 施工管理 231
第二章 建筑与施工 231
第一节 县属建筑组织 231
第二节 监测与治理 232
第一节 环境污染 232
第二节 集体商业 237
第一节 私营商业 237
第十篇 商业 237
第一章 经营体制 237
第三节 国营商业 239
第二章 粮油 241
第六节 联合商业 241
第四节 合作商业 241
第五节 公私合营 241
第二节 粮油征购 242
第一节 粮油市场 242
第三节 统购统销 243
第四节 议购议销 245
第五节 粮油储运 247
第一节 零售 供应 250
第三章 商品购销 250
第二节 农副产品收购 255
第三节 废品回收 256
第一节 饭店 257
第四章 饮食服务 257
第四节 商品储运 257
第三节 浴池 258
第二节 旅馆 258
第六节 修理 259
第五节 照相 259
第四节 理发 259
第一节 燃料 260
第五章 物资供应 260
第二节 建筑材料 261
第一节 出口 262
第六章 对外贸易 262
第三节 金属材料 262
第四节 机电 化工 262
第二节 进口 264
第一节 集市 265
第七章 市场贸易 265
第二节 庙会 266
第三节 物资交流会 267
第二节 周瓜 271
第一节 辣椒 271
第十一篇 地方名特产 271
第一章 农产品 271
第五节 红麻 272
第四节 野生药材 272
第三节 枸杞 272
第七节 绿肥 273
第六节 紫花苜蓿 273
第二节 乌枣 274
第一节 鸭梨 274
第二章 果品 274
第二节 白山羊 275
第一节 牛 275
第三章 畜产品 275
第四节 火硝 276
第三节 苇编 276
第四章 手工业品 276
第一节 草制品 276
第二节 柳制品 276
第二节 蛋白精料 277
第一节 机引圆盘耙 277
第五节 土面增温剂 277
第五章 工业品 277
第五节 华佳特酒 278
第四节 禹王亭特酿 278
第三节 塑料品 278
第一节 禹城扒鸡 279
第六章 风味名吃 279
第六节 葡萄酒 279
第五节 泡子糕、大蜂蜜 280
第四节 糖醋鲤鱼 280
第二节 麻辣鸡 280
第三节 清氽丸子 280
第二节 收入 支出 285
第一节 机构 285
第十二篇 财政 税务 285
第一章 财政 285
第三节 体制 288
第二节 税制 289
第一节 机构 289
第四节 监督 289
第二章 税务 289
第三节 税种 税率 290
第四节 稽征管理 292
第二节 银行 297
第一节 当铺 钱庄 297
第十三篇 金融 297
第一章 机构演变 297
第一节 金属币 298
第二章 货币 298
第三节 信用合作社 298
第二节 纸币 299
第三节 存款 储蓄 300
第二节 信用合作 300
第三章 信贷 300
第一节 民间信贷 300
第四节 贷款 301
第二节 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302
第一节 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302
第四章 债券 302
第二节 保险种类 303
第一节 保险公司 303
第三节 国库券 303
第五章 保险 303
第三节 计划种类 307
第二节 体制 307
第十四篇 经济管理 307
第一章 计划管理 307
第一节 机构 307
第三节 统计调查 309
第二节 综合统计 309
第二章 统计管理 309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09
第二节 市场管理 31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10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 310
第三节 企业登记 313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315
第五节 商标广告管理 316
第二节 物价演变 31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17
第四章 物价管理 317
第三节 物价政策 320
第四节 交换比价指数 322
第二节 计量制度 323
第一节 机构 323
第五章 标准计量管理 323
第三节 量器管理 324
第四节 标准化管理 325
第三节 违纪处理 326
第二节 审计业务 326
第六章 审计监督 32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26
第二节 组织及办事机构 329
第一节 党员 329
第十五篇 政党 群团 329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禹城县委员会 329
第三节 党员代表大会 333
第四节 主要活动 340
第五节 统一战线 343
第六节 纪律检查 344
第三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 345
第二节 主要活动 345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禹城县地方组织 345
第一节 组织概况 345
第二节 各界抗日联合团体 346
第一节 职工团体 346
第三章 群团 346
第四节 妇女团体 347
第三节 农民团体 347
第五节 青少年团体 348
第七节 宗教团体 349
第六节 商业团体 349
第八节 其它团体 350
第二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353
第一节 旧时议会 353
第十六篇 政权 政协 353
第一章 权力机关 353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 354
第四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355
第二节 中华民国县公署、县政府 356
第一节 清代县衙 356
第二章 行政机关 356
第三节 抗日民主政府 357
附:日伪县公署 357
第四节 禹城县人民政府 358
第五节 信访 外事 侨务 362
第六节 基层行政 364
第二节 委员 会议 365
第一节 机构设置 365
第三章 人民政协 365
第三节 主要工作 366
第三节 镇反 肃反 371
第二节 锄奸 剿匪 371
第十七篇 公检司法 371
第一章 公安 371
第一节 机构 371
附:抗日战争时期日伪警务机构 371
第六节 治安管理 372
第五节 改造“四类分子” 372
第四节 取缔反动道会门 372
第一节 机构 373
第二章 检察 373
第七节 打击刑事犯罪 373
第一节 机构 374
第三章 审判 374
第二节 刑事检察 374
第三节 法纪检察 374
第四节 经济检察 374
第五节 监所检察 374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374
第二节 公证业务 375
第一节 法律顾问 375
第二节 刑事案件审判 375
第三节 经济案件审判 375
第四节 民事案件审判 375
第四章 司法 375
第四节 法制宣传 376
第三节 民事调解 376
第一节 救济 379
第二章 社会救济 379
第十八篇 民政 379
第一章 机构 379
第一节 行政机构 379
第二节 企事业单位 379
第二节 救灾 380
第一节 拥军支前 382
第三章 拥军优属 382
第三节 扶贫 382
第二节 优抚 383
第一节 复退军人安置 385
第四章 安置 385
第三节 烈士褒扬 385
第二节 福利厂 386
第一节 福利院(场) 386
第二节 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 386
第五章 社会福利 386
第一节 婚姻登记 387
第六章 婚丧管理 387
第三节 五保户供养 387
第四节 收容遣送 387
第二节 殡葬改革 388
第二节 劳动就业 39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91
第十九篇 劳动 人事 391
第一章 劳动 391
第三节 职工调配 395
第四节 劳保福利 396
第五节 劳动待遇 399
第二节 官吏 职员 40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03
第二章 人事 403
第三节 人民干部 404
附:纠正错案 408
二、地方伪杂团 415
附:一、日伪县公署所属武装 415
第二十篇 军事 415
第一章 机构 415
第一节 县军事机构 415
第二节 基层军事机构 415
第二章 地方武装 415
第一节 旧政权武装 415
第二节 革命武装 416
第一节 清代驻防 417
第三章 驻军 417
第三节 建国后驻军 418
附:日伪侵略禹城 418
第二节 民国驻军 418
第三节 义务兵役制 419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 419
第四章 兵役 419
第一节 募兵制 419
第三节 主要活动 420
第二节 军事训练 420
第五章 民兵 420
第一节 民兵队伍 420
第二节 民国时期战事 421
第一节 清代战事 421
第六章 兵事 421
附一:日军罪行 422
附二:伪军罪行 423
第一节 专业队伍 427
第二章 科技队伍 427
第二十一篇 科技 427
第一章 科技组织 427
第一节 科技机构 427
第二节 科技团体 427
第一节 获国家级部级奖项目 428
第三章 科技成果 428
第二节 非专业队伍 428
第四节 其它科研项目 429
第三节 获地区奖项目 429
第二节 获省及省科委奖项目 429
第三节 科技引进与推广 433
第二节 科技情报 433
第四章 科技普及 433
第一节 科技宣传 433
第三节 水文测报 434
第二节 地震测报 434
第五章 监测预报 434
第一节 气象测报 434
第一节 学宫 439
第二章 学宫 书院 私熟 439
第二十二篇 教育 439
第一章 机构 439
第一节 行政机构 439
第二节 教研室 439
第三节 义学 私熟 440
第二节 书院 440
第一节 学前教育 441
第三章 基础教育 441
第二节 小学教育 442
附:日伪小学教育概况 445
第三节 中学教育 446
附:齐禹长高恩夏联立师范 451
第一节 中等专业教育 451
第四章 专业教育 451
第一节 农民教育 452
第五章 成人教育 452
第二节 职业教育 452
第二节 职工教育 453
第二节 教师培训 455
第一节 教师队伍 455
第六章 教师 455
第三节 教师待遇 456
第二节 教育经费 457
第一节 行政管理 457
第七章 教育行政 457
第四节 学校改貌 460
第三节 勤工俭学 460
第二节 事业机构 463
第一节 行政机构 463
第二十三篇 文化 艺术 463
第一章 机构 团体 463
第三节 文艺团体 464
第三节 职工俱乐部 465
第二节 影院 465
第二章 文化娱乐场所 465
第一节 剧场 465
第一节 民间文学 466
第三章 民间文艺 466
第四节 礼堂 466
第二节 民间艺术 469
第一节 文学创作 473
第四章 文艺创作 473
第二节 艺术创作 474
第二节 档案 483
第一节 图书 483
第五章 图书 档案 483
第三节 电视 录像 484
第二节 电影 484
第六章 广播 影视 484
第一节 广播 484
第一节 古文化遗址 485
第八章 文物 485
第七章 报刊 通讯 485
第一节 报刊 485
第二节 通讯报道 485
第二节 古墓葬 487
第四节 金石 488
第三节 古城址 488
第五节 馆藏文物 489
第二节 卫生事业沿革 495
第一节 机构 495
第二十四篇 卫生 体育 495
第一章 卫生 495
第三节 卫生 防疫 497
第四节 医疗 501
第五节 医药 505
第六节 卫生行政管理 506
第三节 学校体育 507
第二节 体育设施 507
第二章 体育 507
第一节 机构 507
第五节 体育比赛 508
第四节 社会体育 508
第二十五篇 风俗 513
第一章 生活习俗 513
第一节 饮食 513
第二节 服饰 513
第三节 居住 514
第四节 旅行 515
第五节 什物 515
第二章 人生礼仪 516
第一节 婚嫁 516
第二节 生育 517
第三节 喜庆 517
第四节 丧葬 517
第五节 祭祀 518
第六节 社交 519
第三章 岁时习俗 520
第一节 传统节日 520
第二节 法定节日 522
第三节 回民节日 522
第四章 信仰 习俗 523
第一节 宗教 523
第四节 宗教节日 523
第二节 迷信 525
第五章 美德新风 527
第一节 美德 527
第二节 新风 528
第一节 陋俗 529
第二节 恶习 529
第六章 陋俗 恶习 529
第一章 综说 533
第一节 历史演变 533
第二十六篇 方言 533
第二节 地理区划 535
第二章 语音 538
第一节 基本特点 538
第二节 音变 542
第三节 同音字汇 545
第三章 词汇 553
第一节 单音词 553
第二节 复音词 554
第四章 语法 560
第一节 词法 560
第二节 句法 563
第二十七篇 人物 567
第一章 人物传 567
第二章 人物传略 589
第三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 591
附:历史罪人 632
一、文献选辑 637
(一)中共禹城具委关于动参中几个具体问题的指示(摘录) 637
附录 637
(二)中共禹城县委关于目前互相合作社情况的报告(摘录) 638
(三)关于进一步完善提高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意见 638
(四)中共禹城县委、禹城县人民政府关于 644
保护发展畜牧业的规定 644
二、旧志纂修简介 645
(一)清康熙十二年《禹城县志》序 646
(二)清嘉庆十三年《禹城县志》序 646
三、旧志序言 646
(一)禹城县及县城沿革考录 647
(二)关于祝阿、禹城沿革考录 647
四、考证文选 647
五、碑文 649
(一)禹亭记 649
(二)伦镇革命烈士纪念碑 650
(一)赋 651
(二)诗 651
六、赋诗 651
七、文类 654
(一)东坡先生枯木记 654
(二)禹迹亭记 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