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实用手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建设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地震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2821546
  • 页数:621 页
图书介绍:

一、初始阶段——共用天线系统 3

二、成长阶段——有线电视系统 3

第一章有线电视系统技术概述 3

第一节有线电视系统 3

三、成熟阶段——广播电视传输网 4

第二节我国有线电视技术发展 5

二、我国有线电视的展望 6

一、今后我国有线电视发展的出发点 6

(二)亚洲市场 11

(一)美国市场 11

第三节在有线电视网上开展多媒体业务的经验与问题 11

一、境外有线电视现状 11

(三)欧洲市场 12

二、境外CATV多功能应用现状 13

(四)英国 13

三、我国CATV多功能应用的现状 18

(二)视频点播(VOD) 19

(一)有线电视网上的电话业务(Cable Phone) 19

(三)数据业务 20

(一)广东有线广播电视台 21

四、我国CATV系统功能扩展应用实例 21

(二)深圳有线广播电视网 22

(三)山东广播电视网 23

(五)北京有线电视台 24

(四)青岛有线电视网 24

(六)江苏广播电视光缆传输网 25

(七)常州有线电视网 26

(八)浙江省有线广播电视主干传输网 27

(九)湖北省有线电视网络公司 28

第四节我国有线电视系统与信息产业 29

(一)无线电波的形成 48

一、无线电波 48

第二章有线电视系统技术 48

第一节有线电视基础理论 48

(二)无线电波的极化 49

(三)无线电波的波段 50

(四)无线电波的场强、分贝和电平 51

(一)信号的组成 54

二、射频电视信号的传输特点 54

(二)射频电视信号的传播特点 56

(一)信噪比 60

三、噪声的理论基础 60

(二)载噪比 61

(三)噪声系数 62

(一)非线性失真产物 66

四、非线性失真的理论基础 66

(四)复合差拍比 68

(三)交扰调制比 68

(二)载波互调比 68

五、反射的理论 69

(五)单频道互调干扰 69

(三)重影 71

(二)反射量 71

(一)时延量 71

(一)视频性能参数 73

六、系统的性能参数 73

(二)射频性能参数 74

(三)射频电视信号传输的各项性能指标简介 75

第二节有线电视系统的基本组成 76

(一)黑白电视信号 97

一、模拟电视信号 97

第三节数字电视信号与信源编码技术 97

(二)彩色电视信号 98

(一)采样与量化 103

二、数字电视信号 103

(二)数字信号格式 106

(三)数字压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07

三、信源编码 108

(一)游程编码和可变字长编码 109

(二)离散余弦变换(DCT) 110

(三)JPEG 112

(四)MPEG的一般概念 116

(五)MPEG-1 119

(六)MPEG-2 121

四、音频编码 125

(一)PES 127

五、MPEG-2的复用 127

(三)传输流(TS) 128

(二)节目流(PS) 128

(一)大型系统使用频率 129

一、大型系统使用频率及邻频道的概念 129

第四节有线电视的邻频道传输技术 129

(三)邻频传输技术要求及信号处理方式 130

(二)邻频道的使用及传输频谱划分 130

二、邻频道传输CATV系统组成 132

一、增补频道 133

第五节有线电视的增补频道及接收技术 133

二、接收增补频道的电视节目方式 135

三、卫星电视 136

二、调幅微波链路(AML) 136

(一)直接变频方式 136

(二)解调—调制方式 136

第六节有线电视新技术 136

一、微波多点分配系统(MMDS) 136

五、电视加密与解密系统 137

四、“信息高速公路” 137

(一)视频信号加扰的基本方法 138

六、CATV自动寻址收费控制系统 139

(二)伴音信号加密的基本方法 139

(五)可靠性要高 141

(四)相互隔离度要大 141

第三章有线电视系统主要设备 141

第一节无源设备 141

一、对无源设备的要求 141

(一)插入损耗要小 141

(二)频率特性要好 141

(三)反射性能要好 141

(二)分配器的主要技术参数 142

(一)分配器的分类 142

(六)安全性好 142

(七)电磁屏蔽性能好 142

二、分配器 142

(二)分支器的主要技术参数 146

(一)分支器的分类 146

三、分支器 146

四、放大器 158

(一)放大器的主要技术参数 159

(一)终端的主要技术指标 160

五、用户终端 160

(二)放大器基本工作原理 160

(二)常用终端 161

(一)分配网络的分布 162

六、户外分配系统设计与调整 162

(二)户外分配系统指标计算 163

(三)户外分配系统的调整 167

(二)建筑物内分配系统的计算 168

(一)常用分配方式 168

七、建筑物内分配系统的设计与调整 168

(三)用户终端及电视连接 172

第二节有源设备 173

(一)中频调制式电视调制器 174

一、调制器 174

(二)直接调制式电视调制器 175

(一)滤波器与陷波器 177

二、混合器与分波器 177

(二)混合器的作用与种类及原理 180

(三)混合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183

(一)放大器的类型 184

三、放大器 184

(四)分波器 184

(二)放大器主要技术指标 185

(四)频道放大器的电路工作原理 187

(三)天线放大器的电路原理 187

(五)晶体管干线放大器的电路工作原理 188

(七)信号分配系统中使用放大器的四项准则 189

(六)集成电路线路放大器 189

(八)典型放大器电路分析 191

(九)放大器简单测试 197

一、均衡器 198

第三节有线电视的其他附加设备电路 198

二、导频信号发生器 200

三、衰减器 201

五、有线电视的邻频传播 202

四、自动开关机电路 202

(二)VHF频段邻频传输频道转换器 203

(一)邻频调制器 203

(一)同轴电缆的结构 204

六、同轴电缆及其传输特性 204

(三)UHF频段邻频传输频道转换器 204

(四)邻频混合器 204

(二)同轴电缆的传输特性 205

(二)光缆 208

(一)光纤 208

七、光纤、光缆及其传输特性 208

(三)光纤的传输特性 210

(一)激光与激光器 213

八、激光与光传输设备 213

(二)光发射机 215

(三)光放大器 221

(四)光电二极管与光接收机 223

(五)无源光路器件 225

(一)电视调制器的技术指标概述 230

一、电视调制器指标的测量 230

第四节有线电视常用设备与部件测量 230

(二)电视调制器技术指标的测量 231

二、电视解调器指标的测量 240

(二)电视解调器技术指标的测量 241

(一)电视解调器的技术指标概述 241

(二)频道处理器技术指标的测量 248

(一)频道处理器的技术指标概述 248

三、频道处理器指标的测量 248

(一)无源混合器的技术指标概述 258

(二)无源混合器技术指标的测量 258

四、无源混合器指标的测量 258

五、放大器指标的测量 262

(一)放大器技术性能指标概述 263

(二)放大器技术性能指标的测量 264

(二)接收机变换器的技术性能指标测量 269

(一)接收机变换器的技术性能指标概述 269

六、接收机变换器指标的测量 269

第一节付费电视及其基本功能 280

第四章付费电视与有线电视管理信息系统 280

三、授权管理功能 281

二、系统运行和操作功能 281

一、电视节目的加解扰功能 281

(一)加解扰系统是有线电视运营机制的保证 282

一、有线电视加解扰必要性 282

第二节有线电视加解扰技术 282

(三)国内CATV引入加解扰已成为当务之急 283

(二)采用加扰技术是国内有线电视事业向高层次发展的必由之路 283

(三)射频电视信号加扰技术方式 284

(二)模拟基带电视信号加扰方式 284

二、有线电视加解扰技术分类 284

(一)非扰频方式 284

三、有线电视用户管理和授权技术方式分类 285

(六)数字电视信号的加扰技术方式 285

(四)频率变换(频带转移)加扰技术方式 285

(五)模拟电视信号数字处理的加扰技术方式 285

(二)控制管理方式比较 286

(一)加解扰技术方式比较 286

四、各种加解扰技术的比较 286

一、加解扰技术系统功能和技术性能评估 287

第三节加解扰系统功能、技术性能评估和选型 287

(二)控制管理授权方式选型 291

(一)加解扰技术方式选型 291

二、对加解扰技术系统和设备的选型意见 291

(四)关于数字压缩技术的选用 292

(三)关于一级加扰和二级加扰 292

(一)极性反转方式 293

二、模拟处理加扰方式 293

第四节有线电视常用加解扰技术简介 293

一、概述 293

(二)叠加干扰波方式 296

(三)抑制同步信号方式 297

(一)行切割旋转加扰方式 308

三、数字处理加扰方式 308

(二)行顺序搅乱加扰方式 317

(三)行位移(JETTER)加扰技术 318

第五节视频倒相和同步抑制的加解扰实用系统 319

四、数字电视加密方式 319

(四)逆向扫描加解扰方式 319

第六节射频载波相位反转和同步脉冲抑制加解扰实用系统 321

二、常见射频加解扰技术的工作原理 322

一、系统的组成 322

(二)门脉冲同步抑制加解扰技术 323

(一)正弦波同步抑制加解扰技术 323

(四)色度信号反转的作用原理 324

(三)射频相位调制加解扰技术 324

(五)音频加扰的工作原理 325

(二)PM系统的解扰过程 326

(一)PM系统的加扰过程 326

三、PM加解扰技术系统工作过程 326

(三)PM系统的数据传输 327

(一)特制的声表面波滤波器 328

四、PM加解扰系统的专用器件 328

(四)解扰器的技术参数 328

第七节行分段切割旋转的加解扰实用系统 329

(三)特制的微处理器IC 329

(二)特制的射频处理IC 329

第八节行分段切割和行位移并用的加解扰实用系统 331

一、授权控制信息 333

第九节行搅乱和行切割并用的加解扰实用系统 333

四、加扰插入器 334

三、钥匙个性化系统 334

二、授权管理信息 334

六、加扰器 335

五、智能钥 335

七、解扰器 336

(二)去同步脉冲解扰电路 340

(一)去同步脉冲加扰电路 340

第十节加解扰实用电路 340

一、去同步脉冲加解扰实用电路 340

(一)视频去扰原理 341

二、叠加正弦波抑制同步脉冲的解扰器实用电路 341

(二)伴音去扰原理 342

(二)实用电路分析 343

(一)门控脉冲去扰原理 343

三、叠加门控脉冲来抑制同步脉冲的解扰器实用电路 343

(一)陷波器方式 345

一、模拟信号加扰方式 345

第十一节加解扰技术实现方式 345

(二)射频加扰方式 346

(三)基带视频信号处理 347

(一)行扰乱 349

二、模拟信号数字加扰方式 349

(二)行分割 350

三、数字信号加扰方式 351

(三)时基压缩 351

(三)密码控制方式 352

(二)叠加模拟信号或伪随机序列方式 352

(一)图像结构扰乱方式 352

(四)数字压缩编码方式 354

(二)数据误码率 357

(一)模拟加扰系统中的数据传输 357

四、与加解扰系统相关的若干技术问题 357

(三)伪随机序列的产生 358

(三)控制码字长 359

(二)控制信息传送位置 359

五、加解扰技术性能要求与方式比较 359

(一)最大寻址速度 359

(一)用户管理 360

一、有线电视管理信息系统组成与功能 360

(四)信息码存取速率 360

(五)解扰码的更换速率 360

(六)信息码传送误码率 360

(七)同时可加扰的频道数 360

第十二节有线电视管理信息系统 360

(一)智能卡授权系统 361

二、用户管理与授权方式 361

(二)收费管理 361

(三)授权管理 361

(四)节目管理 361

(二)可寻址集中授权加解扰系统 363

(三)授权管理方式比较 364

(四)密钥管理及分配 365

(四)系统技术指标的设计与分配 367

(三)确定系统的网络结构和传输方式 367

第五章有线电视系统的工程设计 367

第一节系统设计的任务 367

一、技术方案设计 367

(一)方案制定的依据 367

(二)确定系统模式 367

(一)系统图 368

二、绘制设计图 368

一、接收场强的计算 369

第二节前端的工程设计 369

(二)其他图纸 369

二、天线输出电平的计算 370

三、前端的组成形式 371

(一)小型有线电视系统前端的组成形式 372

(二)中、大型有线电视系统前端的组成形式 375

一、传输干线的规划 377

第三节同轴电缆传输干线的设计 377

(二)温度变化范围 378

(一)系统带宽与传输频道数 378

二、干线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378

(一)放大器级间距离的初步确定 379

三、主要性能指标的计算 379

(三)设备、器材指标的正常误差 379

(三)干线载噪比的计算 380

(二)放大器级数的初步计算 380

(四)交调比的计算 381

(五)载波复合三次差拍比 382

(一)输入电平的计算 383

五、干线放大器传输电平的计算 383

四、合理分配技术指标 383

(二)输出电平的计算 384

七、干线长度与干线放大器增益的关系 385

(三)半倾斜方式 385

六、放大器电平的倾斜方式 385

(一)全倾斜方式 385

(二)平坦输出方式 385

(一)温度变化的影响及其控制 387

八、干线电平变化的控制 387

(二)干线放大器不平度的影响及控制 388

九、干线放大器的供电 389

(二)对信号传输质量的要求 390

(一)对电平的要求 390

第四节分配系统的工程设计 390

一、用户端对接收信号的要求 390

(二)分配——分支方式 391

(一)分配—分配方式 391

二、分配系统的组成形式 391

(一)放大器工作电平的计算 393

三、分配系统的电平计算 393

(三)分支——分支方式 393

(四)串接单元方式 393

(五)分配系统实例 393

(二)用户电平的计算 394

(二)前端系统的设计 397

(一)制定技术方案 397

第五节有线电视系统的工程设计步骤 397

一、设计步骤 397

(一)总体技术方案 398

二、大型有线电视系统工程设计实例 398

(三)干线传输系统的设计 398

(四)分配系统的设计 398

(五)计算系统总的技术指标 398

(六)完成必要的施工图纸、说明、材料表等 398

(三)干线传输系统的设计 399

(二)前端设计 399

(四)分配系统设计 402

(五)系统总指标计算 405

(六)温度变化对系统总指标的影响 406

(一)每排平房所需电平值的计算 408

四、分配网络分支分配器型号的确定和电平计算 408

三、用户终端盒——系统输出口输出电平的选定 408

(二)各排平房间电平分配的计算 410

第六节同轴电缆双向传输系统 411

(四)设计方案的调整 411

(三)各点电平的计算 411

一、双向传输的技术实现 412

二、双向传输系统的组成 413

三、上行线路的设计 415

一、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的过渡 416

第七节同轴电缆数字传输系统 416

四、利用双向网络构成数据通信系统 416

二、DVB-C数字电缆传输系统的构成 417

第八节同轴电缆传输系统的维护 420

二、维护的目标和内容 421

一、系统维护的必要性 421

(一)统调的内容及步骤 423

一、有线电视系统的统调 423

第六章有线电视系统的质量评价与维修 423

第一节有线电视系统的质量评价 423

(三)系统指标的测试 424

(二)系统指标的合成 424

二、有线电视系统的验收 425

(一)系统质量的主观评价 426

(二)系统质量的客观测试 427

(三)系统工程的施工质量 428

第二节有线电视系统的维护 429

(四)验收文件 429

四、前端设备的维护 430

三、自办节目播出设备的维护 430

一、VHF/UHF接收天线的维护 430

二、卫星接收天线的维护 430

第三节有线电视系统的检修 431

六、分配系统的维护 431

五、干线传输系统的维护 431

(一)检修故障的思维方式 432

一、有线电视系统故障判断方法 432

(二)检修故障的基本原则 436

(三)检修故障的常用方法 437

二、有线电视系统检修实例 438

(一)信号接收的故障检修 439

(二)前端系统的故障检修 441

(三)干线传输系统的故障检修 443

(四)分配系统的故障检修 445

(三)接收端 447

(二)中继站 447

第七章光纤CATV系统 447

第一节光纤传输系统 447

一、光纤传输系统的组成 447

(一)发送端 447

(七)架设方便,经济 448

(六)工作性能可靠 448

二、光纤传输的特点 448

(一)频带宽,传输容量大 448

(二)传输损耗小 448

(三)重量轻 448

(四)抗干扰能力强 448

(五)保真度高 448

(一)光源 449

四、光器件 449

(八)具有双向传输能力 449

三、光纤的损耗 449

(一)调制方法 450

五、调制方法及复用方法 450

(二)光检测器 450

(三)光耦合器件 450

(二)复用方式 451

(二)光纤传输系统分类 452

(一)光纤CATV系统的构成 452

第二节光纤CATV系统及设备 452

一、光纤CATV系统 452

(三)CATV光缆干线传输系统指标要求 453

(四)CATV光缆干线系统的主要设备 454

(五)光纤CATV与同轴电缆CATV、MMDS CATV的比较 455

(一)光纤CATV网络拓扑结构 457

二、光纤CATV网络拓扑结构及设计 457

(二)光纤CATV网络拓扑结构的发展趋势 459

(一)载噪比C/N 460

一、系统指标分配 460

第三节光缆传输系统的设计 460

(三)载波复合三次差拍比CTB 462

(二)载波复合二次差拍比C/CSO 462

(一)光缆的配纤 463

二、光缆的配纤与接续设计 463

(二)接续设计 466

(二)链路损耗计算 467

(一)接收端光接收机输入光功率的确定 467

三、干线型系统的链路计算 467

(三)计算举例 468

四、分配型系统的链路计算 471

(二)计算分路器输入总功率及分光比 472

(一)计算光分路器的各链路输出值 472

(一)光接收机的选配 473

五、设备的选配与信号电平的确定 473

(三)计算分光器的输入光功率 473

(四)计算系统所需的总光功率 473

(五)验算 473

(三)光发射机与光放大器的选配 474

(二)光接收机输入光功率与输出射频电平 474

(四)光发射机调制度对C/N、C/CSO、C/CTB的影响 475

一、光纤传输设备安装及调试 476

第四节光纤传输系统的安装、调试及维护 476

二、光纤传输线路及传输系统测试 477

三、光纤传输系统常见故障及防范措施 479

(一)日常技术维护 480

四、光纤传输系统的维护 480

(二)故障的检查与排除 481

(一)发射机功率计算 483

二、光发射机与光接收机的估算 483

第五节光纤CATV网络设计举例 483

一、光纤有线电视网 483

(一)光纤有线电视网络示意图 483

(二)网络设计的技术指标 483

(一)干线敷设的工艺要求 486

一、干线敷设工艺 486

(二)各链路分光比图 486

第六节有线电视系统的安装技术 486

(二)干线设备的安装要求 489

二、支线敷设技术 494

(一)建筑物间的支线敷设技术 495

(二)建筑物内的电缆敷设要求 496

(一)分配放大器的安装要求 499

三、分配系统设备的安装技术 499

(二)分支器、分配器的安装要求 500

(三)终端的安装要求 501

四、系统的防雷、接地及安全措施 502

(一)系统的防雷与接地 503

(三)光时域反射计OTDR的原理 505

(二)光时域反射计OTDR的使用范围 505

(二)架空电缆的防雷要求 505

第七节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系统的常用测试设备 505

一、光时域反射计 505

(一)概述 505

(四)光时域反射计OTDR的结构 506

(五)光时域反射计OTDR的使用 507

(一)光功率计 508

二、光功率计 508

(四)光功率计的基本组成和分类 509

(三)光功率计的工作原理及性能 509

(二)光功率计的分类 509

三、标准光源 510

(二)转换效率 511

(一)输入的特性 511

(六)瞬态特性 512

四、光衰减器 512

(三)噪声特性 512

(四)光谱特性 512

(五)输出光束特性 512

一、光纤基本参数的测量概述 513

第八节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系统的测试 513

二、光功率的测量 514

三、光传输链路损耗的测量 515

(一)相移法测试的原理 517

四、单模光纤色散的测量 517

(二)相移法测试与计算 519

(一)光调制度与失真的关系 520

五、光调制度的测量 520

(二)光调制度的测量 521

(三)光设备的维护 522

一、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523

第一节微波信号的传输特性 523

第八章微波传输系统 523

(三)大气折射的影响 525

(二)雨致衰耗 525

二、空间传播的大气影响 525

(一)大气层的气体衰耗 525

(五)地球曲率对微波通信距离的限制 526

(四)地面和地形、地物对传播的影响 526

一、模拟微波接力传输系统的构成 527

第二节微波接力传输系统的构成与设计计算 527

二、数字微波接力传输系统的构成 528

(一)误码性能 529

三、数字微波接力传输线路传输质量指标与指标分配 529

(三)性能估算与指标分配 530

(二)可用性 530

(四)路由、站址与天线高度的选取 531

第三节多频道微波分配系统(MMDS) 532

一、系统构成 533

(一)发射部分 534

(二)接收部分 536

二、MMDS系统的载噪比计算 537

一、AML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539

第四节调幅微波链路(AML)传输系统 539

(一)单频道功放型AML发射系统 540

(二)宽带功放型AML微波发射系统 541

(三)AML接收系统 542

(四)工作频段 543

(一)AML传输系统的性能指标及指标分配 544

二、AML系统的设计 544

(五)传输方式 544

(六)传输特性 544

(二)设计计算 546

(三)AML系统的可靠性考虑 548

一、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549

第五节调频微波链路(FML)传输系统 549

三、性能特点 550

二、使用频率 550

一、天线系统的维护 551

第六节微波传输系统的维护 551

二、设备的维护 552

第一节卫星通信和电视广播的发展 553

第九章卫星广播电视系统 553

第二节广播卫星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关系 556

第三节卫星电视广播频带和广播卫星的轨道位置 557

第四节卫星电视广播的主要技术指标 558

(一)增益(G) 564

一、卫星接收天线的主要参数 564

第五节卫星天线与高频头 564

(二)方向图与方向函数 566

(三)天线的等效噪声温度(TA) 569

(一)几何结构 571

二、旋转抛物面天线 571

(二)几何光学原理 572

(三)口面场的分布 575

(四)增益和效率 579

(五)边缘绕射现象 581

(六)机械结构 582

(七)公差 583

(一)标准型卡赛格伦天线 584

三、卡赛格伦天线 584

(二)变形卡赛格伦天线 589

四、格里高利天线 590

五、偏馈天线 592

六、球形反射面天线 594

七、微带天线 596

(一)波导与喇叭天线 598

八、馈源 598

(二)前馈馈源 601

(三)后馈馈源 603

(四)圆极化波的接收 605

(五)双极化馈源 607

九、高频头 608

(六)一体化馈源 608

(一)框图 609

(二)特性参数 611

(一)极轴式天线的结构 614

十、极轴式卫星接收天线 614

(二)极轴式天线的几何参数 615

(三)极轴式天线的指向误差 617

十一、卫星接收天线的极化角 618

二、组成原理 625

一、主要性能指标要求 625

第六节卫星接收机 625

一、DVB-S卫星数字电视系统发射端组成原理 629

第七节卫星数字电视广播系统 629

二、卫星数字电视接收系统的组成 630

(二)天线的方位角和抑角的调整 631

(一)不同数字压缩与调制标准的电视节目必须采用相应的接收机进行接收 631

三、卫星数字电视信号的接收 631

一、卫星传输系统输出信号的质量要求 632

第八节卫星传输系统的设计计算 632

(三)门限效应 632

二、卫星接收系统输入端信号电平的计算 634

三、接收系统输入端噪声功率的计算 635

(一)不考虑上行线路的接收机输入端载噪比的计算 637

四、接收系统优值的确定 637

(二)上行线路的噪载比(C/N),对接收端载噪比C/N的影响 638

五、高频头、接收机与接收天线的选型 639

(三)接收系统优值GR/TR的计算 639

(三)接收系统载噪比(C/N)R的计算 640

(二)接收机输入端所需载噪比的计算 640

六、设计举例 640

(一)天线的方位角、仰角和接收距离的计算 640

七、高频头与天线的选型 641

(四)接收系统优值GR/TR的计算 641

二、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642

一、站址的选择 642

第九节卫星接收站的建站与维护 642

三、避雷与地线 643

第十节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644

四、维护 644

(二)极化的判断 645

(一)抛物面天线的安装 645

一、室外部件的安装 645

(一)室内部件与室外单元的配置 646

二、室内部件的安装 646

(一)接收天线的调试 647

三、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的调试 647

(二)室内设备的布置 647

(三)室内设备的连接 647

(二)接收机的调试 649

二、室外单元的安装 650

一、站址选择 650

第十一节卫星地面接收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650

三、搜索卫星及调试 651

(一)用数字卫视接收机找星难的原因 653

四、数字卫星电视接收与调试 653

(二)几种常用找星方法 654

五、利用数字万用表寻找卫星 655

(一)检修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的一般步骤 656

一、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的检修基本方法 656

第十二节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的故障分析与检修 656

(二)观察故障现象分析判断故障原因方法 658

(一)用万用表检查电路的基本方法 660

二、用万用表查找故障的方法 660

(二)用万用表检查电路故障的实例 662

三、高频头故障分析与检修 663

四、变频调谐解调器的故障分析与检修 665

五、图像信号处理电路的故障分析与检修 666

六、伴音信号处理电路的故障分析与检修 667

七、微处理系统的故障分析与检修 669

八、电源电路的故障分析与检修 670

(一)东芝TSR-C2-TSR-C5型接收机的检修 671

九、卫星电视接收机检修实例 671

(二)ESP2020型卫星电视接收机的检修 694

(三)部分卫星电视接收机常见故障速查表 699

一、全球C频段地球静止卫星轨道位置 712

第十三节卫星电视系统技术资料 712

二、全球Ku频段地球静止卫星轨道位置 720

三、世界各国及地区电视制式 729

四、卫星电视地球站小口径接收天线通用技术条件 731

五、卫星电视接收机普及型通用技术条件 735

六、我国目前卫星广播电视的主要参数 742

七、我国地面电视广播频道的频率分配 744

八、中国可使用卫星的波束覆盖图 746

九、全国各主要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经纬度 753

十、中国可使用的卫星性能参数 766

十二、日本卫星广播电视的传送方式及技术条件 767

十一、广播卫星(前期)性能参考统计表 767

十三、日本各地接收卫星电视的天线口径 768

十四、国内可收视到的中国香港和外国卫星电视节目 768

十五、1957~1997年底各国发射成功的民用卫星和宇宙飞行器统计表 770

第一节概述 772

第十章交互电视 772

一、交互电视系统参考模型 775

第二节交互电视系统组成与运行方式 775

(一)传输分配网络 778

二、交互电视系统构成 778

(二)交换局 780

(三)媒体的制作与媒体服务器 781

(四)用户终端 782

第三节视频服务器 784

一、视频服务器与点播电视 785

(一)视频服务器功能 786

二、视频服务器功能与结构 786

(二)视频服务器结构 787

(三)视频存储子系统 789

(一)多线程视频服务器结构 790

三、多线程视频服务器 790

(三)多线程视频服务器软件结构 792

(二)多线程视频服务器原理 792

(四)线程间数据通信 793

一、功能 794

第四节机顶盒 794

二、结构 795

(一)硬件抽象层 796

三、机顶盒软件结构 796

(三)中间层 797

(二)内核层 797

四、用户接口技术 798

(四)应用层 798

五、系统操作流程 799

一、交互电视技术的发展现状 801

第五节交互电视应用系统介绍 801

六、机顶盒产品 801

七、结束语 801

二、数字视频服务器 804

(一)准点播电视系统 806

三、基于CATV和PSTN的准点播电视系统 806

(二)视频实时点播系统 809

(一)视频服务点播系统 811

四、基于局域网的点播电视系统 811

(二)Starlight点播电视和视频广播系统 812

(三)StarCast—提供实时的视频广播 815

一、交互电视网 816

第六节交互电视网及CATV在信息高速公路中的地位及发展方向 816

(四)StarCenter——视频服务器管理软件 816

(一)网络传输体制 817

三、交互电视网络的实现和管理 817

二、媒体制作和压缩标准 817

(二)网络服务结构体系 818

(一)媒体服务器的设计 820

四、媒体服务器 820

(二)媒体服务器实例 821

(一)单向有线电视系统交互式新业务 822

六、单向有线电视系统交互式新业务与回传频率 822

五、终端——机上变换器 822

(四)多种业务灵活接入协议 823

(三)解决回传频率过窄的几种方法 823

(二)新业务对回传频率的需要 823

(一)信息高速公路基本概念 824

七、信息高速公路基础 824

(二)信息高速公路的关键技术 825

(三)信息高速公路的结构组成 827

(一)有线电视适应信息高速公路的优势 828

八、有线电视与信息高速公路 828

(二)有线电视适应信息高速公路的难点 829

(三)有线电视网作为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 830

(一)有线电视发展趋势 834

九、国内外有线电视发展动态 834

(二)国内外有线电视发展动态 836

第一节电视发射台的组成 840

第十一章电视发射台的设计 840

一、电视发射机类型 841

第二节电视发射机类型与组成 841

第四节系统设计计算 843

第三节电视发射台选址 843

二、电视发射机的组成 843

附录一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 850

附录二《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 853

附录三有线电视系统技术维护运行管理暂行规定 860

附录四有线电视系统常用图形符号 863

附录五中央电视台和省(区、市)卫星广播电视技术参数 864

附录六国内卫星电视频道集中统计表 866

(一)网络拓扑 869

一、传统有线电视系统 869

第十二章HFC宽带接入网 869

第一节HFC有线电视网络结构 869

(三)传统同轴电缆网络存在的问题 870

(二)系统结构 870

(三)HFC网络下行通道的数字传输技术 871

(二)HFC网络拓扑结构 871

二、HFC有线电视网 871

(一)光纤干线传输 871

二、HFC网的网络拓扑结构 872

(二)分前端模式 872

第二节有线电视HFC拓扑结构 872

一、HFC网的基本模式 872

(一)独立总前端模式 872

(二)星形网络拓扑结构 873

(一)树枝形网络拓扑结构 873

(四)环形网络拓扑结构 874

(三)星——树形网络拓扑结构 874

(一)信号源设备 875

三、典型HFC网的组成与基本原理 875

(三)光传输链路和同轴电缆分配网 876

(二)前端 876

四、HFC网的发展前景及其对策 877

(四)用户端设备 877

第三节广播电视网全网模型 878

第四节几种宽带接入网 879

一、宽带接入网技术综述 880

(一)xDSL用户线路 881

二、几种典型的宽带接入网技术方案 881

(二)HFC接入网 884

(三)无源光网络接入网(PON) 885

(四)SDH技术引入接入网 887

(五)交互数字视频接入网(SDV) 888

(六)接入网技术方案比较 889

一、网段的技术要求 890

第五节HFC网络的网段分类及基本配置要求 890

三、网络功能 891

二、传输距离 891

(二)数字信号调制器及解调器 892

(一)前端数字终端 892

四、HFC网络的多功能开发 892

(三)家庭通信终端(HCT) 895

(四)宽带集成网络网关 897

一、提供普通电话、数据通信乃至ISDN服务 899

第六节有线电视多功能网的两种组网模式 899

(五)数字网络控制系统 899

三、有线电视多功能网络的经济可行性 901

二、用HFC网将多个局域网联接构成一个很大范围的局域网,构成宽带用户接入网 901

第七节有线电视综合网的服务质量 903

一、系统的可用度指标 904

第八节有线电视综合网系统可用度 904

二、系统可用度的计算方法 905

(一)空间分割法 906

一、双向传输实现方式 906

第九节HFC宽带接入网 906

二、HFC宽带接入系统结构 907

(二)频率分割法 907

(一)多媒体业务对回传频率的需求 908

三、HFC系统的频谱分配 908

(二)HFC接入网络频谱资源分配 909

(一)上行信号失真与信道噪声 910

四、上行通道特性 910

(二)HFC网络反向通道噪声问题的解决 913

(三)上行信道带宽的有效利用 914

(二)码分多址(CDMA) 916

(一)时分多址(TDMA) 916

五、HFC上行通道调制与复用方式 916

(四)多路复用接入技术比较 917

(三)频分复用(FDMA) 917

(一)基于ATM的HFC网络结构 919

一、基于ATM的HFC网络 919

第十节HFC宽带交换与媒体接入控制 919

(三)端到端协议 922

(二)系统的运行 922

(一)在有线电视网络基础上构筑宽带IP网 924

二、基于IP的HFC网络 924

(二)有线电视HFC网上的高速数据通信 926

(三)HFC网络高速数据通信实验 929

(一)网络接口 931

一、网络接口、控制与管理 931

第十一节多媒体宽带接入网中的若干关键技术 931

(二)智能化的网络控制与管理 932

二、服务器 933

(二)线缆调制解调器 934

(一)用户机顶盒STB 934

三、用户设备 934

(一)ComUNITY宽带接入系统 941

一、HFC多功能服务系统实例一 941

第十二节宽带应用系统介绍 941

(二)宽带网络系统 948

(三)网络管理系统 952

二、CATV多媒体网络方案实例二 954

(二)ATM多业务交换机NCX 1E6 955

(一)CATV多媒体通信网络方案 955

(三)NCX 1E6 IP交换 956

(四)Multigate CATV HFC网多业务接入平台 958

一、HFC+电缆调制解调器或机顶盒用户接入方案 959

第十三节有线电视用户宽带接入方案 959

二、HFC+计算机网(以太网)构成的接入网方案 961

四、虚拟专用网(VPN)用户接入方案 962

三、租赁线路用户接入方案 962

五、互联网络大平台上的其他网络用户接入方案 963

七、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中的数字机顶盒和Cable Modem 964

六、通过省、地级SDH骨干网接入各地市、县网络分中心的接入方案 964

(一)双向传输技术 967

八、双向传输电视系统 967

(二)双向传输电缆电视系统 968

(三)HFC双向传输电视系统 975

(四)HFC用户双向分配网络 982

(五)对网络的基本要求及网络管理 986

(一)对称双向传输系统 987

九、双向传输的实现方式 987

(一)选择合理的光节点用户覆盖数 988

十、上行通道带宽的有效利用方法 988

(二)不对称双向传输系统 988

(一)上行通道的噪声漏斗效应 990

十一、上行通道的噪声和失真及抑制的方法 990

(二)频率变换方法 990

(三)软件支持的动态频率分配法 990

(二)噪声会聚因子与工作电平 992

(三)提高双向传输系统屏蔽系数,减小侵入噪声影响 993

十二、上行回传通道的调制与复用方式 994

(四)上行通道中的失真 994

(一)关于标准问题 995

十三、宽带HFC网上的交互技术 995

(四)宽带HFC接入网中的关键设备 996

(三)基于IP的HFC网络 996

(二)基于ATM的HFC网络中的两种基本业务 996

(一)二进制数字调制原理 998

一、数字信号的载波传输 998

第十四节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 998

(二)二进制数字调制信号的频谱特性 1002

(三)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噪声性能 1004

(四)二进制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1011

(五)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 1015

(六)现代数字调制技术 1024

二、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中Cable Modem的应用 1036

(二)Cable Mdem的技术原理 1038

(一)CATV宽带数据接入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038

(三)Cable Modem设备选型时应考虑的问题 1040

(一)Com21的产品及技术 1042

三、Com21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 1042

(二)ComUNITY接入系统描述 1043

(三)特性及功能 1044

(一)Bay Networks有线电视信息体系结构 1048

四、LANcity电缆调制解调器 1048

(二)LANcity电缆调制解调器系列 1049

五、适宜分阶段进入的调制解调器系统 1050

六、Terapro有线电视宽带高速数据传输系统 1051

七、国产CN2000调制解调器 1055

八、TRA Naend QAM调制器 1057

(一)现有Cable Modem的技术特点 1061

九、采用非对称Cable Modem组建高速Internet校园接入网 1061

(二)办公用户采用代理服务器方案 1062

(四)集体用户采用多用户Cable Modem的解决方案 1064

(三)家属区个人用户采用单用户Cable Modem 1064

十、Cable Modem设备选型应考虑的问题 1065

十一、Hybrid网络公司Series2000宽带接入系统性能及Cable Modem的特点 1066

(二)前端机产品 1067

(一)Hybrid2000宽带接入系统性能及Cable Modem特点 1067

(三)Hybrid公司2000系列Cable Modem的型号 1068

(四)Hybrid公司2000系列Cable Modem的特性 1069

(一)结构噪声 1070

一、HFC反向通道应用中的噪声问题 1070

第十五节HFC反向通道噪声与噪声对抗 1070

(二)入侵噪声 1071

(三)反向通道的噪声及干扰对数据通信的影响 1072

(四)系统模型 1075

(五)噪声模型 1076

(六)QPSK符号差错率的级数计算法 1081

(七)QPSK符号差错率的计算结果 1082

(八)RS码和交织对QPSK误码率的改善 1086

(九)有线电视反向通道的应用实践 1087

(十)反向通道噪声的解决 1090

(十一)步进衰减器改善反向通道 1092

(一)扩频码分多址技术 1096

二、用于HFC网络噪声对抗的第三代调制技术S-CDMA 1096

(二)Walsh码 1100

(三)S-CDMA技术 1101

(二)系统构成 1107

(一)视频点播VOD的特征 1107

第十六节现代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实现技术 1107

一、基于HFC网的VOD数字视频点播信息服务 1107

(三)系统性能描述 1109

二、基于HFC网的远程教育业务服务 1110

(一)系统结构 1113

三、基于HFC网的IP电话业务服务 1113

(二)系统工作原理 1114

(一)武汉宽带IP政务网的网络拓扑结构 1115

四、宽带IP技术在武汉政务网中的应用——电视会议系统 1115

(三)武汉宽带IP政务网电视会议系统设计 1116

(二)武汉宽带IP政务网的特点、功能及配置 1116

(一)逆程图文电视对股市信息的处理方案 1118

五、有线电视网利用逆程图文电视传送股市信息 1118

(二)逆程图文电视接收系统的构成 1119

(四)逆程图文电视在证券业的应用 1120

(三)图文电视接收卡(PC卡) 1120

(一)电子商务业务 1121

六、基于现代有线电视的电子商务 1121

(二)基于有线电视的电子商务 1122

(三)电子商务执行技术方案 1123

一、互联网体系结构 1125

第一节互联网和IP协议 1125

第十三章有线电视综合业务网几种主要的应用技术 1125

二、IP地址 1126

(一)IP地址的类别划分 1127

(二)多投点地址 1129

(三)子网的划分 1132

三、地址分辨协议和反向ARP 1133

四、互联网的路由选择 1136

(一)IP路由选择规则 1138

(二)代理ARP 1141

(三)在一个网络上的多重虚拟子网 1142

(四)路由选择协议 1143

(一)IP分组头 1145

五、IP分组格式 1145

(二)IP分组头中的任选项 1150

六、主机名和网络名 1155

七、在以太网上的IP 1156

(一)TCP的基本概念 1158

八、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 1158

(二)TCP报文段的格式 1162

(三)TCP连接的建立、拆除和重置 1166

(四)TCP的用户接口 1168

(五)用户数据据报协议UDP 1171

(六)关于端口号的约定 1173

九、TP4和TCP的比较 1174

一、宽带IP网络技术特征 1175

第二节宽带IP网络技术 1175

(一)千兆以太网技术(GE) 1176

二、IP宽带网络技术种类 1176

(三)IP over SDH/Optical技术 1177

(二)IP over ATM/Optical技术 1177

(六)动态分组光纤传输技术(DPT) 1178

(五)IP over HFC技术 1178

(四)IP over DWDM/Optical技术 1178

三、IP被承载到不同网络中的技术特点 1179

(四)网络的故障恢复 1180

(三)流量控制与均衡 1180

(一)QOS业务质量保证 1180

(二)交换能力 1180

(六)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1181

(五)封装效率 1181

五、IP-VPN虚拟专用网络技术服务 1182

四、宽带IP网络的分类服务(COS)和服务质量(QOS) 1182

六、宽带IP网络关键设备——线速交换式路由器 1183

(一)宽带IP网络设计对超额负载因数、阻塞/无阻塞、QOS的考虑 1185

七、宽带IP网络设计指南 1185

(二)产品描述 1187

(三)桌面系统设计 1188

(四)网段系统设计 1189

(五)服务器系统设计 1190

(六)骨干系统设计 1191

八、在广电SDH网上架构宽带IP网 1192

(三)多服务接入层 1193

(二)IP骨干层 1193

(一)物理传输层 1193

(四)ATMQOS与IPQOS的映射 1194

(二)10/100/1000Mbps以太网将成为局域网、企业网、城域网的主流 1195

(一)ATM网络在一定时期内仍能得到应用,但将逐步退居通信网络的边缘 1195

九、未来宽带网络的演进 1195

(三)SDH网络将向全光网络进化 1196

(一)“中国宽带城域网实验’2000”实验目的和内容 1197

十、“中国宽带城域网实验’2000”——解决新运营商发展的瓶颈简介 1197

(四)通信网络未来将聚合为纯净的光IP网络模式 1197

(三)“中国宽带城域网实验’2000”的演示系统 1201

(二)“中国宽带城域网实验’2000”实验方法和网络结构 1201

第三节ATM协议结构 1204

(四)参加实验厂商 1204

一、ATM逻辑连接 1205

(一)虚通道连接的使用 1206

(二)虚通路/虚通道特征 1207

二、ATM信元 1208

(三)控制信令 1208

三、ATM层协议 1210

(一)信元结构和编码 1211

(三)向ATM层用户提供的服务 1218

(二)使用的物理层功能 1218

(四)ATM层管理 1219

四、ATM适配层协议 1222

(一)AAL-1 1224

(二)用于可变拉速率服务的ATM适配层 1228

五、物理层协议 1235

(一)ATM物理层的结构 1236

(二)ATM物理层接口 1241

(三)信元流ATM物理层接口 1245

(一)ATM论坛工作情况 1249

一、ATM发展现状与趋势 1249

第四节基于ATM的有线电视综合业务网 1249

(三)业务与应用 1250

(二)试验在继续 1250

(四)ATM设备、业务市场特点及趋势 1253

(五)ATM与Internet的结合成为热点 1254

二、ATM应用 1256

(7六)ATM存在的问题 1256

(一)ATM在局域网中的应用 1257

(三)ATM在接入网中的应用 1258

(二)ATM在城域网中的应用 1258

(四)ATM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 1260

(一)QoS概述 1261

三、满足QoS要求的ATM 1261

(二)多媒体业务的优先分层处理 1262

四、ATM的IP转换功能 1265

(三)HQMS方案 1265

五、基于ATM/SDH的有线电视综合宽带网 1269

(一)网络的结构和业务的实现方案 1271

(二)在GENT的试验 1275

六、ATM宽带综合业务接入与连接(网)系统 1276

(一)IDN-2000CAN/a可以提供及支持的业务 1278

(二)IDN-2000ACN/a的基本配置 1287

七、ATM光环——城域网干线解决方案 1288

(二)传统的MAN干线解决方案 1289

(一)用户问题:提供城域网干线 1289

(三)ATM光环解决方案 1290

(二)城域网网络技术的选定 1291

(一)城域网的结构 1291

八、架构于有线电视网的基于ATM信息城域网技术方案 1291

(三)技术方案 1292

九、架构于广电光缆网上的基于ATM的杨陵综合信息网 1294

(三)网络基本业务 1296

(二)网络设计技术规范 1296

(一)网络的设计建设原则 1296

(四)网络技术特点 1297

十、关于欧洲AMUSE项目在慕尼黑CATV网第一次测试的报告 1298

(一)模拟传输网 1302

十一、建设青岛有线电视区光缆环形网 1302

(二)数据传输网 1304

(三)技术方案的制订依据、技术规范及相关标准 1306

(四)业务需求及网络功能 1307

(五)实施方案 1308

(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315

第五节ISDN的演变和ATM交换技术 1316

(一)ISDN服务和系统结构 1317

一、窄带ISDN 1317

(二)ISDN接口 1318

二、宽带ISDN和ATM 1320

(三)N-ISDN的前景 1320

(一)虚电路和电路交换 1321

(二)在ATM网络中的传输 1322

三、ATM交换机 1323

(一)在电话系统中采用的交换技术 1324

(二)ATM交换机的一般原理 1328

第六节ITU-T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标准研究的进展 1329

(一)AAL2 1330

一、B-ISDN 1330

(二)B-ISDN与其他网络的互通 1331

(四)B-ISDN的运行、维护和管理(OAM) 1332

(三)B-ISDN的资源管理(RM) 1332

三、网络性能 1334

二、接入网 1334

(一)研究确定ATM支持IP的网络要求的特性 1335

四、IP与ATM 1335

(三)IP支持QoS及组播能力 1336

(二)ATM支持IP的框架工作 1336

第七节ATM与IP网络的发展与测试 1337

一、简介第二代Imternet 1338

二、网络发展的关键问题 1339

三、测试工作 1340

第八节基于ISDN的有线电视综合业务网 1344

一、传统电信部门对ISDN的看法与做法 1345

二、我国现有ISDN业务现状 1346

三、ISDN在山东广电的应用 1349

(一)综合业务接入系统 1352

四、基于ISDN的HFC综合接入网 1352

(二)基于ISDN的扩充型多媒体宽带接入系统 1356

(一)中兴FTTC+HFC网络 1357

五、电话与有线电视两网叠加的综合业务网解决方案 1357

(二)HONETTM综合业务接入网 1359

(三)SBSTM155A SDH系统性能简介 1363

(一)Cablespan 2300系统 1364

六、可以支持HPC和DLC的Cablespan 2300系统 1364

(七)HFC和DLC混合配置 1365

(六)HFC网络配置 1365

(二)主机数字终端(HDT) 1365

(三)远程业务终端(RST) 1365

(四)小型远程业务终端(M/RST) 1365

(五)远程业务单元(RST) 1365

(八)DLC网络配置 1366

一、千兆以太网络技术特征 1379

第九节千兆以太网络技术(GE) 1379

(一)半双工千兆以太网MAC层协议 1381

二、千兆以太网协议 1381

(三)千兆以太网物理层协议 1382

(二)全双工千兆以太网MAC层协议 1382

三、千兆以太网的效率 1383

(三)用IP路由来保证城域网可靠性 1384

(二)千兆以太网1+1备份 1384

四、千兆以太网可靠性 1384

(一)千兆以太网端口聚合 1384

(一)路由交换机的背板及其实现方式 1385

六、千兆以太网路由交换机 1385

五、千兆以太网与其他承载IP的城域网技术比较 1385

(三)线速的包转发 1388

(二)交换机的第三层包转发机制 1388

(四)路由交换机的选型标准 1389

七、构筑千兆以太网应考虑的问题 1390

(四)网络服务的要求 1391

(三)虚拟局域网(VLANs)的要求 1391

(一)路由协议和标准 1391

(二)多点广播协议要求 1391

(六)网络管理系统的要求 1392

(五)服务质量QOS的要求 1392

一、密集光波分复用技术特征 1393

第十节DWDM密集光波分复用技术 1393

二、DWDM系统构成 1394

(一)光纤色散 1397

三、影响DWDM系统指标的主要因素 1397

(二)极化或偏振模色散(PMD) 1398

(三)光纤的非线性 1399

(一)系统应用码 1400

四、DWDM系统技术规范 1400

(二)波长配置 1401

(三)参考点 1403

(六)衰减值 1404

(五)中心频偏 1404

(四)OSC光监控系统 1404

(一)DWDM技术扩大了有线电视光纤网络的带宽 1405

五、DWDM在有线电视光纤网络的应用前景 1405

(七)色散 1405

(八)光信噪比(OSNR) 1405

(三)DWDM技术加长了光纤系统的传输距离 1406

(二)DWDM系统能透明传输各种信号,是有线电视网开展综合信息业务的最佳技术手段 1406

(五)5DWDM技术的灵活性和扩展性为宽带信息业务服务提供广阔的前景 1407

(四)三网融合统一于IP网,DWDM将影响IP网络的传输方案 1407

(三)光信噪比(OSNR) 1408

(二)光接口分类 1408

六、基于DWDM技术的有线电视传输主干网络应用实例 1408

(一)单波TDM速率 1408

(六)EDFA 1409

(五)安全要求 1409

(四)频率配置 1409

一、DPT动态分组传送技术原理及网络结构 1410

第十一节DPT动态分组传送技术 1410

(七)光监控信道(OSC) 1410

(二)DPT高度的灵活性和广泛的兼容性 1411

(一)DPT环的带宽特性 1411

二、DPT动态分组传送技术的优越特性 1411

(三)DPT的带宽复用特性 1412

(四)DPT强大的保护切换和业务恢复能力 1413

三、DPT产品简介 1414

(五)网络管理功能 1414

(二)城域/广域IP网超长节点距离的传输 1415

(一)城域/广域IP网的应用 1415

四、DPT技术应用领域 1415

(一)郑州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络设计 1416

五、基于DPT技术的郑州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 1416

(三)城域IP接入环网应用 1416

(四)企业网、校园网及分布式校园网中的应用 1416

(二)郑州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信息服务平台设计 1420

一、基于DVB广播方式下行,电话系统上行的有线电视综合业务网 1422

第十二节有线电视综合业务网采用的其他基本技术 1422

(一)令牌多路复用器(Token Mux) 1425

(二)QAM调制器 1427

(五)家庭用户IRD 1428

(四)商用TND(通信网络解码器) 1428

(三)G.703传输 1428

(六)Crypto Works条件接入系统 1429

(八)冗余备份配置 1430

(七)Clever CastTM高速数据广播 1430

(九)飞利浦数字视频系统的数字有线电视解决方案 1431

(一)应用 1434

二、在有线电视网中提供单向广播式电脑互联网和帧中继能力 1434

(二)网络协议标准 1435

(四)回传链路 1436

(三)外行数据分配 1436

(一)基于HFC网络的DDN系统业务 1437

三、基于HFC网络的DDN系统 1437

(二)基于HFC网络的DDN系统基本组成 1438

(一)ECI电信公司和宽带业务传输方案 1440

四、SDH网络上高质量的图像业务 1440

(四)应用 1441

(三)数字视频(DVB)业务 1441

(二)传统的模拟图像业务 1441

五、中国图文电视 1443

(二)无线本地环路采用的技术 1444

(一)无线本地环路的使用对象 1444

六、接入网的新发展——无线本地环路 1444

(四)无线本地环路的要求 1445

(三)无线本地环路的优势 1445

(六)国产无线本地环路介绍 1446

(五)无线本地环路的类型 1446

(二)上行系统 1448

(一)系统组成 1448

七、广播电视会议系统 1448

(三)下行系统 1449

八、准视频点播(NVOD) 1450

(五)系统设备组成 1450

(四)主会场与传输中心的传输 1450

(一)在我国实现视频点播应结合我国的特点 1451

(三)点播设备的原理及结构 1452

(二)上行、下行信号的解决 1452

(四)视频点播系统的优点 1453

(五)如何开展VOD 1454

(二)附加服务内容 1456

(一)基本服务内容 1456

九、有线电视与其他信息网络互联 1456

(三)工程实施 1457

第一节DVB-C系统框架 1460

第十四章DVB—C系统介绍 1460

第二节MPEG-2传送层和帧结构 1462

第三节信道编码 1463

第四节字节到符号的映射 1465

第五节QAM调制及特性 1466

第七节有线网的透明性 1470

第六节基带滤波器特性 1470

第一节MPEG-2传输码流(TS)的测试指标 1472

第十五章DVB-C系统指标介绍 1472

第二节卫星和电缆传输媒体的通用参数 1479

第三节电缆专用参数 1487

一、DVB-C分析仪介绍 1491

二、信通平均功率的测量 1499

三、平均符号速率的测量 1500

四、邻频功率的测量 1501

五、IQ星座图的测量 1504

六、调制精确度的测量 1505

七、误符号率、载噪比和系统余量的测量 1507

八、均衡器冲激响应的测量 1509

九、信道频率响应的测量 1510

十、信道相位响应的测量 1511

十一、信道群时延的测量 1513

十二、RS码的误字节/误码率、误数据包率的测量 1514

十三、二进制伪随机序列下的误码率的测量 1516

十四、PID统计和复用综合的测量 1519

一、了解基本情况 1526

第一节概述 1526

第十六章有线电视网络系统设计 1526

三、确定系统传输方式 1527

二、确定传输内容 1527

六、查询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1528

五、确定系统规模 1528

四、确定网络管理系统 1528

二、合理选择电视频道 1529

一、适当选择前端位置 1529

第二节前端系统设计 1529

四、前端设备选型 1530

三、选择最佳信号源 1530

五、前端配置设计图例 1532

(二)确定光纤网络频带宽度 1534

(一)光波长的选择 1534

第三节光纤干线网络设计 1534

一、HFC光纤网络设计原则 1534

(四)光纤网结构和光节点布局 1535

(三)光纤芯线用量的选择 1535

(六)光纤链路设计功率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