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常用名词注释》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良藻主编;邓开琼,江琼,达应霞,刘良藻,杨春梅,李颖毅,李赞军,郑平,郑尚雪,周欣,周丽娜编者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35736866
  • 页数:193 页
图书介绍:

录 1

一、中医整体护理观 1

整体观念 1

天地一体观 1

五脏一体观 1

人与天地相应 1

整体护理 1

辨证施护 1

目 1

同病异护 2

急则护其标 2

标本缓急 2

异病同护 2

护病求本 2

反治与反护 2

正治与正护 2

扶正祛邪 2

养生 3

审因施护 3

因地施护 3

因人施护 3

因时施护 3

既病防变 3

未病先防 3

标本同护 3

缓则护其本 3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

恬淡虚无 4

常欲小劳 4

精神内守 4

调和情志 4

起居有常 4

劳逸有节 4

清心寡欲 4

慎起居 4

颐养 4

养性 4

五禽戏 4

劳复 5

食复 5

水土不服 5

二、中医学基础 6

●阴阳五行 6

阴阳 6

阳气 6

阴气 6

阳中之阳 6

阴生于阳 7

阴阳互根 7

阳生于阴 7

阴中之阳 7

阴中之阴 7

阳中之阴 7

阴阳对立 7

阴阳消长 8

阴阳转化 8

阴平阳秘 8

阴阳离决 8

重阳 8

重阴 8

至阴 8

阳损及阴 9

相克 9

相生 9

五行 9

重阴必阳 9

阴损及阳 9

阳胜则阴病 9

阴胜则阳病 9

重阳必阴 9

母病及子 10

子病犯母 10

母子关系 10

水不涵木 10

木火刑金 10

所胜 10

相侮 10

相乘 10

制化 10

所不胜 10

五脏 11

奇恒之腑 11

六腑 11

七冲门 11

●脏腑 11

培土生金 11

滋水涵木 11

水火不济 11

心 12

心包络 12

肺 12

脾 12

肝 12

肾 13

胃 13

胆 13

脏气 14

三焦 14

心气 14

小肠 14

大肠 14

膀胱 14

心阴 15

心阳 15

心主血脉 15

心主神志 15

心合脉,其华在面 15

心开窍于舌 15

心在液为汗 15

肺气 15

肺阴 15

肺主通调水道 16

肺合皮,其华在毛 16

肺主治节 16

肺朝百脉 16

肺主气 16

肺主肃降 16

肺主宣发 16

肺司呼吸 16

脾主统血 17

脾(胃)为后天之本 17

脾主运化 17

脾阳 17

脾阴 17

肺在液为涕 17

肺开窍于鼻 17

脾气 17

脾主升清 18

脾合肌肉 18

脾主四肢 18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18

脾在液为涎 18

肝气 18

肝,体阴而用阳 19

肝主藏血 19

肝主疏泄 19

肝阳 19

肝血 19

肝阴 19

肝合筋,其华在爪 20

肝开窍于目 20

肝在液为泪 20

肾气 20

肾阴 20

肾阳 20

肾主骨生髓 21

肾主纳气 21

肾开窍于耳和二阴 21

肾为先天之本 21

肾藏精 21

肾主水 21

胃气 22

胃阳 22

胃阴 22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22

六腑以通为用 22

肾在液为唾 22

肾其华在发 22

胃主降浊 23

胆气 23

胆汁 23

胆主储存和排泄胆汁 23

胆主决断 23

小肠主受盛和化物 23

小肠泌别清浊 23

中焦如沤 24

上焦如雾 24

少火 24

下焦如渎 24

膀胱主储藏、排泄尿液 24

大肠主传化糟粕 24

三焦主通行元气,运行水液 24

精血 25

阴液 25

精气 25

营血 25

津液 25

精 25

●精气神 25

相火 25

君火 25

壮火 25

津血同源 26

气 26

元气 26

宗气 26

营气 26

卫气 26

谷气 26

气机 27

生气 27

气化 27

血为气母 27

气为血帅 27

浊气 27

清气 27

中气 27

神 28

三宝 28

●体表部位 28

巅 28

囟 28

发际 28

完骨 28

庭 28

颜 28

阙 28

山根 28

明堂 29

人中 29

承浆 29

鼻准 29

约束 29

龈 29

真牙 29

天柱骨 29

白睛 29

胞睑 29

眉棱骨 29

血轮 29

外眦 29

内眦 29

瞳人 29

黑睛 29

颏 29

产门 30

子门 30

气街 30

毛际 30

尻骨 30

臑骨 30

高骨 30

正骨 30

横骨 30

神阙 30

腹 30

膻中 30

柱骨 30

缺盆 30

胸膺 30

曲骨 30

踝 31

分肉 31

肌腠 31

腠理 31

玄府 31

下极 31

跟骨 31

跗 31

伏兔 31

腨 31

骸 31

腘 31

胫 31

股 31

髀骨 31

锐骨 31

辅骨 31

元神之府 32

诸阳之会 32

精明之府 32

●病因病理 32

六淫 32

丹田 32

筋之府 32

血之府 32

膏肓 32

大肉 32

髓之府 32

阴邪 33

外风 33

风 33

伏气 33

新感 33

外感 33

阳邪 33

合邪 33

客邪 33

浊邪 33

实邪 33

虚邪 33

时毒 33

时邪 33

湿浊 34

内湿 34

外湿 34

湿 34

中寒 34

暑 34

外寒 34

寒 34

伤风 34

内风 34

内寒 34

燥 35

内燥 35

火 35

邪火 35

郁火 35

火毒 35

温邪 35

温热 35

内伤 36

燥热 36

暑湿 36

百病皆生于气 36

七情 36

风寒湿 36

风湿 36

风热 36

风寒 36

寒湿 36

房劳 37

虫、兽伤 37

烫火伤 37

外伤 37

瘀血 37

劳倦 37

五劳所伤 37

五志化火 37

五志过极 37

水土不服 38

食复 38

劳复 38

五味偏嗜 38

膏粱厚味 38

伤食 38

顽痰 38

湿痰 38

痰 38

恐则气下 39

喜则气缓 39

悲则气消 39

思则气结 39

医过 39

怒则气上 39

内毒 39

胎毒 39

疟邪 39

蛊毒 39

药邪 39

正邪相争 40

邪气盛则实 40

正虚邪实 40

精气夺则虚 40

气有余便是火 40

劳则气耗 40

惊则气乱 40

阳虚阴盛 41

阴盛阳衰 41

阳虚水泛 41

阳盛 41

阴盛 41

阳盛阴伤 41

阴虚阳亢 41

阴虚阳浮 41

阴虚火旺 41

表证自汗 42

表气不固 42

营卫不和 42

升降失常 42

逆传心包 42

阴阳两虚 42

阴虚发热 42

阴盛格阳 42

阳盛格阴 42

虚阳上浮 42

热深厥深 43

化热 43

虚火上炎 43

热结下焦 43

热入血分 43

湿热内蕴 43

热盛风动 43

气营两燔 43

卫气同病 43

化火 44

化燥 44

燥结 44

化风 44

虚风内动 44

湿阻气分 44

风湿相搏 44

湿郁热伏 44

燥胜则千 45

风胜则动 45

气化不利 45

气血失调 45

寒从中生 45

寒凝气滞 45

寒热错杂 45

湿热下注 45

气虚 46

气滞 46

气郁 46

气逆 46

血虚 46

血不归经 46

气阴两虚 46

心气虚 46

心阴虚 46

心血虚 46

水气凌心 47

痰迷心窍 47

肝阴虚 47

肝血虚 47

心脾两虚 47

心肾不交 47

心火上炎 47

心热 47

心阳虚 47

热入心包 47

肝郁脾虚 48

肝胆湿热 48

肝肾阴虚 48

肝风内动 48

寒滞肝脉 48

肝气犯胃 48

肝气郁结 48

肝阳化火 48

肝阳上亢 48

肝气不和 48

脾气虚 49

脾阳虚 49

脾失健运 49

脾虚湿困 49

中气不足 49

中气下陷 49

脾胃湿热 49

脾不统血 49

胃阴虚 49

痰湿阻肺 50

肺热 50

痰热阻肺 50

痰阻肺络 50

阴虚肺燥 50

大肠热结 50

胃气不降 50

肺气不宣 50

肺阴虚 50

肺气虚 50

胃寒 50

胃热 50

风寒束肺 50

望诊 51

失神 51

得神 51

切诊 51

问诊 51

闻诊 51

●四诊 51

四诊 51

从外测内 51

膀胱湿热 51

肾阳虚 51

肾阴虚 51

舌诊 52

舌质 52

观神色 52

舌苔 52

假神 52

审苗窍 52

察目 52

望形态 52

淡白舌 53

红舌 53

绛舌 53

紫舌 53

木舌 53

裂纹舌 53

舌态 53

强硬舌 53

歪斜舌 53

吐弄舌 53

短缩舌 53

腻苔 54

光剥舌 54

腐苔 54

花剥苔 54

地图舌 54

听声音 54

黑苔 54

灰苔 54

黄苔 54

白苔 54

舌謇 54

促脉 55

弦脉 55

实脉 55

虚脉 55

数脉 55

迟脉 55

沉脉 55

浮脉 55

痛脉 55

平脉 55

寸口脉 55

脉诊 55

切诊 55

嗅气味 55

寸关尺 56

息微 56

息粗 56

望齿 56

面垢 56

五色主病 56

五色 56

色诊 56

大肉陷下 56

大骨枯槁 56

目下有卧蚕 56

代脉 56

结脉 56

八纲辨证 57

八纲 57

症 57

证候 57

病 57

辨证 57

●辨证与治则 57

诊虚里 57

布指 57

趺阳脉 57

人迎 57

真热假寒 58

真寒假热 58

寒热真假 58

寒热转化 58

寒热错杂 58

寒证 58

热证 58

表里出入 58

表里同病 58

里证 58

表证 58

表里辨证 58

寒热辨证 58

表虚证 59

阳证 59

阴证 59

阴阳辨证 59

实热证 59

虚热证 59

虚寒证 59

实寒证 59

真虚假实 59

表实证 59

真实假虚 59

虚实转化 59

虚实夹杂 59

实证 59

虚证 59

虚实辨证 59

血瘀证 60

血热证 60

血虚证 60

血寒证 60

气滞血瘀证 60

气虚血瘀证 60

气虚证 60

气滞证 60

气陷证 60

气血津液辨证 60

亡阳证 60

亡阴证 60

气逆证 60

心阳虚证 61

心脉痹阻证 61

心火亢盛证 61

心阴虚证 61

心血虚证 61

心阳暴脱 61

脏腑辨证 61

心气虚证 61

水液停聚证 61

津液不足证 61

气随血脱证 61

气不摄血证 61

气血两虚证 61

寒痰阻肺证 62

燥邪犯肺证 62

痰热壅肺证 62

风寒犯肺证 62

风热袭肺证 62

肺气虚证 62

小肠实热证 62

痰火扰心证 62

痰迷心窍证 62

肺阴虚证 62

脾不统血证 63

湿热蕴脾证 63

脾虚湿困证 63

脾阴虚证 63

脾阳虚证 63

大肠虚寒证 63

脾气下陷证 63

脾气虚证 63

大肠津亏证 63

大肠热结证 63

大肠湿热证 63

肝阴虚证 64

肝血虚证 64

肝气郁结证 64

肝火上炎证 64

胃寒证 64

胃热证 64

胃阴虚证 64

胃气虚证 64

食滞胃脘证 64

寒滞肝脉证 65

肾阳虚证 65

肝胆湿热证 65

胆郁痰扰证 65

胆热证 65

胆气虚证 65

阴虚动风证 65

血虚生风证 65

热极生风证 65

肝阳化风证 65

肝风内动证 65

肝阳上亢证 65

心肾不交证 66

心脾两虚证 66

膀胱湿热证 66

心肝血虚证 66

心肾阳虚证 66

肾精不足证 66

肾不纳气证 66

肾气不固证 66

肾阴虚证 66

肾阳虚水泛证 66

肝胃不和证 67

治未痛 67

预防 67

脏腑兼病 67

肝火犯肺证 67

肺肾阴虚证 67

肝脾不调证 67

肝肾阴虚证 67

脾肾阳虚证 67

肺脾气虚证 67

心肺气虚证 67

热因热用 68

寒因寒用 68

反治 68

塞因塞用 68

通因通用 68

正治 68

标本 68

治病求本 68

治疗方法 68

治则 68

急则治其标 69

缓则治其本 69

标本兼治 69

扶正 69

祛邪 69

先祛邪后扶正 69

先扶正后祛邪 69

扶正与祛邪并用 69

阴中求阳 70

阳中求阴 70

因时制宜 70

因地制宜 70

损其有余 70

补其不足 70

调整阴阳 70

阴阳失调 70

因人制宜 71

实则泻之 71

虚则补之 71

热者寒之 71

寒者热之 71

虚者补其母 71

实则泻其子 71

开鬼门 71

补阳 72

理气 72

滋阴 72

化痰 72

活血化瘀 72

补血 72

培土生金 72

釜底抽薪 72

下法 72

洁净府 72

益气 72

饮食有节 73

食疗 73

食养 73

食性 73

食谱 73

辨证施食 73

辨体施食 73

药食同源 73

平衡膳食 73

三、中医饮食疗法 73

药茶 74

谷气 74

药粥 74

素食 74

食物中药 74

淡食 74

食忌 74

饮食卫生 74

异病同食 74

同病异食 74

药膳 74

食物禁忌 75

荤腥 75

发物 75

妊娠食忌 75

荤食 75

忌过饱 75

痛证忌口 75

服药忌口 75

饮食宜忌 75

忌伤饮 75

五味所宜 76

饥伤 76

伤食 76

饮食不节 76

调和五味 76

五味所入 76

五味偏嗜 76

五味所禁 76

荤辛 76

炙煿 76

荤膻 76

伤食泻 77

食嗜异物 77

伤食头痛 77

过食生冷 77

过食肥甘 77

甘令中满 77

伤饮 77

伤面 77

伤谷 77

伤肉 77

伤蛋 77

伤乳食吐 77

酒积 78

乳积 78

宿乳 78

回乳 78

肉积 78

茶积 78

果蔬积 78

食积 78

食痹 78

食胀 78

以脏补脏 78

偏食伤脏 78

长夏宜淡补 79

夏宜清补 79

春宜升补 79

虚不受补 79

胃喜为补 79

食补 79

饥不欲食 79

消谷善饥 79

食后昏困 79

朝食暮吐 79

冬令进补 79

风味配膳 80

营养配膳 80

性味配膳 80

荤素配膳 80

时令配膳 80

配膳 80

冬宜温补 80

秋宜平补 80

食疗配膳 81

时序调味 81

适口调味 81

适体调味 81

五谷为养 81

五菜为充 81

五畜为益 81

五果为助 81

热性食物 81

温性食物 81

寒性食物 81

苦味食物 82

甘味食物 82

咸味食物 82

淡味食物 82

辛味食物 82

平性食物 82

凉性食物 82

酸味食物 82

卒病 83

温病 83

太阳中风 83

伤寒 83

热病 83

阳病 83

阴病 83

时病 83

四、中医内科 83

风温 84

顺传 84

逆传 84

春温 84

伤暑 84

冒暑 84

中暑 84

暑温 84

凉燥 85

秋燥 85

湿阻 85

湿病 85

湿温 85

白? 85

温燥 86

温毒 86

温毒发斑 86

温疫 86

感冒 86

恶寒 87

潮热 87

恶热 87

发热 87

时行感冒 87

灼热 88

烦热 88

壮热 88

身热不扬 88

昏迷 88

谵语 88

郑声 88

戴阳 88

厥逆 88

懊? 89

循衣摸床 89

心烦 89

撮空 89

谵妄 89

躁狂 89

神不守舍 89

烦躁 89

转筋 90

筋惕肉瞤 90

身瞤动 90

收引 90

拘急 90

瘛疭 90

角弓反张 90

项背强几几 90

项强 90

手足躁扰 90

疟疾 91

疟母 91

痢疾 91

疫毒痢 91

久痢 92

寒湿痢 92

虚坐努责 92

里急后重 92

休息痢 92

湿热痢 92

噤口痢 92

暴泻 93

霍乱 93

完谷不化 93

热结旁流 93

下利清谷 93

湿泻 93

矢气 93

五更泻 93

泄泻 93

霍乱转筋 94

黄疸 94

急黄 94

杂病 94

宿疾 94

痼疾 94

肺系 94

咳嗽 94

肺气不宣 95

失音 95

痰浊阻肺 95

寒痰 95

干咳 95

燥痰 95

倚息 96

肺热 96

伏痰 96

水饮 96

饮证 96

四饮 96

痰饮 96

悬饮 96

哮喘 97

哮证 97

溢饮 97

支饮 97

喘证 98

喘急 98

喘鸣 98

少气 98

短气 98

肺痿 99

肺胀 99

息高 99

肩息 99

咳逆上气 99

上气 99

下气 99

肺痈 100

虚劳 100

五劳 100

六极 100

干血痨 100

肺痨 101

骨蒸 101

心悸 101

心痛 102

自汗 102

心痛彻背 102

心动悸 102

胸痹 102

怔忡 102

盗汗 103

大汗 103

战汗 103

脱汗 103

汗出如油 103

冷汗 103

阴汗 103

眩晕 103

瘀血头痛 104

头痛 104

肝阳头痛 104

肝阳眩晕 104

热极生风 104

肝阳化风 104

肝火上炎 104

脑户 105

头重 105

雷头风 105

偏头痛 105

癫狂 105

真头痛 105

头风 105

头摇 105

巅顶痛 105

痫证 106

脏躁 106

不寐 106

痴呆 107

郁证 107

喃喃自语 107

睡中呢喃 108

中风 108

僻不遂 108

半身不遂 108

鼾声 109

蹇 109

偏沮 109

厥 109

昏厥 109

口眼斜 109

暴仆 109

身不仁 109

口噤 109

直视 109

血厥 110

痰厥 110

食厥 110

气厥 110

厥证 110

手足厥冷 110

蛔厥 111

尸厥 111

痿证 111

筋痿 111

骨痿 111

痹证 111

风痹 111

历节 112

心痹 112

鹤膝风 112

口中和 112

热痹 112

湿痹 112

寒痹 112

五脏痹 112

口不仁 113

胃痛 113

胃痞 113

腹满 113

腹痛 113

嘈杂 114

纳呆 114

嗳腐 114

吞酸 114

呕吐 114

泛恶 114

干呕 114

食已即吐 114

胃气不和 115

胃气上逆 115

胃虚 115

呃逆 115

胃满 115

无胃气 115

有胃气 115

宿食 115

胃火炽盛 115

反胃 116

噫气 116

噎膈 116

关格 116

不更衣 116

癥瘕积聚 117

水肿 117

痞块 117

鼓胀 117

梅核气 117

不得前后 117

肾虚水泛 118

胕肿 118

淋证 118

五淋 118

石淋 118

气淋 118

膏淋 118

血淋 118

遗精 119

癃闭 119

梦遗 119

热淋 119

小便数 119

劳淋 119

尿石症溶石疗法 119

阴冷 120

不育 120

强中 120

阴缩 120

夺精 120

精冷 120

阳痿 120

早泄 120

滑精 120

耳鸣、耳聋 121

耳鸣 121

消渴 121

上消 121

中消 121

下消 121

咳血 122

咯血 122

吐血 122

血证 122

鼻衄 122

便血 123

远血 123

近血 123

尿血 123

齿衄 123

大衄 123

血脱 123

肌肤甲错 123

腰痛 124

中医内科急症 124

颤震 124

夺血 124

五、中医儿科 126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126

稚阴稚阳 126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126

纯阳 126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126

易虚易实 126

易寒易热 126

肺炎喘嗽 127

一指定三关 127

疳证 127

食积 127

察指纹 127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127

透关射甲 127

厌食 128

鹅口疮 128

口疮 128

滞颐 128

惊风 128

急惊风 128

慢惊风 128

囟填 129

不乳 129

夜啼 129

遗尿 129

解颅 129

慢脾风 129

囟陷 129

龟背 129

鸡胸 129

五软 129

五迟 129

丹痧 130

风痧 130

水痘 130

夏季热 130

麻疹 130

弄舌 130

奶麻 130

痄腮 131

顿咳 131

白喉 131

小儿暑温 131

小儿麻痹症 131

胎黄 131

马牙 132

胎热 132

螳螂子 132

板牙 132

赤游丹 132

脐疮 132

脐湿 132

脐风 132

硬肿症 132

毛际 133

交骨 133

阴器 133

阴户 133

天癸 133

冲脉 133

任脉 133

子门 133

子肠 133

产道 133

胞门 133

胞脉 133

女子胞 133

六、中医妇产科 133

阴门 133

经色 134

激经 134

暗经 134

避年 134

居经 134

并月 134

经质 134

绝经 134

经量 134

经期 134

月经周期 134

月经初潮 134

月经 134

督脉 134

带脉 134

月经先期 135

月经不调 135

月经后期 135

冲任不固 135

冲任损伤 135

月经病 135

月经先后无定期 136

月经过多 136

月经过少 136

经期延长 136

痛经 137

经间期出血 137

絪缊期 137

闭经 137

经行身痛 138

经行泄泻 138

崩漏 138

经行头痛 138

经行乳房胀痛 138

经行吐衄 139

经行便血 139

经行浮肿 139

经行发热 139

经行口糜 139

绝经前后诸证 140

经断复来 140

经行?? 140

带下 141

带下病 141

白带 141

黄带 141

赤带 141

青带 141

白淫 141

妊娠 141

妊娠腹痛 142

胎漏、胎动不安 142

异位妊娠 142

胎元 142

妊娠恶阻 142

妊娠病 142

堕胎、小产、滑胎 143

胎萎不长 143

胎死不下 143

子痫 144

子满 144

子晕 144

子烦 144

鬼胎 144

子肿 144

子悬 145

子嗽 145

子淋 145

妊娠小便不通 145

过期不产 145

难产 145

产后血晕 146

产后腹痛 146

产后血崩 146

胞衣不下 146

临产病 146

产后恶露不绝 147

产后大便难 147

产后发热 147

产后排尿异常 147

产后自汗、盗汗 148

产后身痛 148

缺乳 148

乳泣 148

乳汁自出 148

癥瘕 148

不孕症 149

阴痒 149

妇人腹痛 149

阴挺 149

阴肿 150

阴疮 150

七、中医五官科 151

肉轮 151

血轮 151

气轮 151

风轮 151

水轮 151

新翳 152

翳 152

内障 152

外障 152

宿翳 153

膜 153

针眼 153

胞生痰核 153

椒疮 153

睑弦赤烂 153

上胞下垂 153

漏睛 153

胬肉攀睛 153

聚星障 154

花翳白陷 154

白涩症 154

凝脂翳 154

赤丝虬脉 154

火疳 154

金疳 154

天行赤眼 154

白睛溢血 154

高风内障 155

夜盲 155

青盲 155

血灌瞳神 155

暴盲 155

云雾移睛 155

圆翳内障 155

混睛障 155

异物入目 156

疳积上目 156

风牵偏视 156

突起睛高 156

胞肿如桃 156

胞虚如球 156

暴风客热 156

血翳包睛 156

视瞻昏渺 156

脓耳 157

耳郭流脓 157

耵耳 157

耳胀、耳闭 157

耳疮 157

耳疖 157

真睛破损 157

旋耳疮 157

鼻疔 158

鼻疳 158

鼻塞 158

鼻槁 158

鼻息肉 158

鼻渊 158

鼻衄 158

鼻窒 158

鼻鼽 158

风热乳蛾 158

慢喉瘖 159

急喉风 159

急喉瘖 159

骨鲠 159

喉瘤 159

口疮 159

阴虚喉癣 159

喉痈 159

虚火喉痹 159

风热喉痹 159

虚火乳蛾 159

牙痈 160

牙衄 160

飞扬喉 160

唇风 160

唇疔 160

骨槽风 160

耳聋 160

疖 161

蝼蛄疖 161

溃疡 161

疖病 161

疔 161

疡 161

肿疡 161

疮疡 161

疮 161

八、中医外伤科 161

面疗 162

手足疔 162

红丝疔 162

烂疔 162

疫疔 162

疔疮走黄 162

有头疽 163

疽 163

内陷 163

痈 163

外痈 163

内痈 163

发 163

流注 164

流痰 164

瘰疬 164

发颐 164

附骨疽 164

无头疽 164

丹毒 165

无名肿毒 165

痰核 165

乳头破碎 165

乳痈 165

乳发 165

乳漏 165

丘疹 166

斑 166

脓疱 166

风团 166

水疱 166

乳疬 166

乳腺增生病 166

乳癖 166

乳衄 166

苔藓样变 167

癣 167

疥疮 167

脓疱疮 167

热疮 167

蛇串疮 167

皲裂 167

痂 167

糜烂 167

鳞屑 167

结节 167

手足癣 168

甲癣 168

体癣 168

牛皮癣 168

湿疮 168

膏药风 168

漆疮 168

白癜风 169

粉刺 169

白疕 169

酒皶鼻 169

瘾疹 169

油风 169

药疹 169

白屑风 169

疣 170

寻常疣 170

扁平疣 170

传染性软疣 170

鸡眼 170

胼胝 170

痔 170

内痔 170

锁肛痔 171

瘤 171

瘿 171

子痰 171

子痈 171

岩 171

脱肛 171

肛裂 171

混合痔 171

外痔 171

肛痿 171

脱疽 172

肠痈 172

破伤风 172

烧伤 172

褥疮 172

冻疮 172

疝 172

臁疮 172

闪伤 173

迸伤 173

岔气 173

蹩伤 173

挫伤 173

劳伤 173

扭伤 173

陈伤 173

新伤 173

正骨 173

毒蛇咬伤 173

筋挛 174

筋结 174

伤筋 174

血肿 174

落枕 174

漏肩风 174

骨折 174

脱骱 174

伤骨 174

刀晕 174

金创 174

骨错缝 174

腰柱 175

压垫 175

抱膝 175

杉篱 175

竹帘 175

披肩 175

通木 175

小夹板 175

正骨工具 175

理筋手法 175

正骨手法 175

折脊 175

振梃 176

裹帘 176

攀索叠砖 176

提捏进针法 177

针刺的角度 177

舒张进针法 177

直刺 177

斜刺 177

九、中医常用护理技术 177

夹持进针法 177

指切进针法 177

进针法 177

针刺法 177

平刺 178

提插法 178

捻转法 178

行针 178

得气 178

透针 178

留针 178

出针 178

针刺补法 178

针刺泻法 178

电针 179

水针法 179

气胸 179

皮肤针法 179

耳针法 179

灸法 179

皮内针法 179

滞针 179

弯针 179

血肿 179

晕针 179

平补平泻法 179

折针 179

艾柱灸 180

温针灸 180

间接灸 180

直接灸 180

回旋灸 180

雀啄灸 180

温和灸 180

艾条灸 180

拔罐法 181

水罐法 181

抽气罐 181

药罐 181

闪罐法 181

推罐法 181

擦法 182

摩法 182

揉法 182

击法 182

推法 182

穴位按摩法 182

拍法 182

搓法 183

抹法 183

抖法 183

摇法 183

按法 183

捏法 183

拿法 183

弹法 183

全身药浴法 184

换药法 184

湿敷法 184

掐法 184

熏洗法 184

刮痧法 184

捏脊疗法 184

涂药法 185

敷药法 185

贴药法 185

吹药法 185

药熨法 185

坐药法 185

经络导平法 186

四气 187

五味 187

升降浮沉 187

归经 187

毒药攻邪 187

十、中 药 学 187

大毒、常毒、小毒、无毒 188

煎药法 188

先煎 188

后下 188

烊化 188

包煎 188

冲服 188

调服 188

送服 188

凉服 189

汤剂 189

热服 189

合剂 189

袋泡剂 189

饭后服 189

饭前服 189

空腹服 189

噙化 189

温服 189

酒剂 190

酊剂 190

流浸膏与浸膏剂 190

糖浆剂 190

煎膏剂 190

冲剂 190

散剂 190

浓缩丸 191

滴丸 191

蜡丸 191

糊丸 191

水丸 191

蜜丸 191

丸剂 191

胶囊剂 191

片剂 192

胶剂 192

丹剂 192

外用膏剂 192

软膏剂 192

膏药 192

橡皮膏 192

栓剂 193

注射剂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