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略》序 1
第一章 远古先秦音乐 1
一、“百兽率舞”与《奋五谷》 3
二、治水之歌——《大夏》 4
三、埙的演变和音阶的形成与发展 6
四、巫与商代音乐 9
五、《大武》 12
六、国风、楚声和其他南方民歌 15
七、曾侯乙墓的“钟鼓”乐队 21
八、韩娥、伯牙及其他民间音乐家 28
九、儒家《乐记》与老庄音乐美学观 31
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 36
一、西汉的乐府 38
二、相和歌与清商乐 42
汉代的相和歌 42
《广陵散》 47
三国魏晋时期的相和歌 54
清商乐 56
三、鼓吹 63
四、琴 65
琴的定型与文字谱的说明 65
汉魏六朝的琴曲创作 68
五、百戏 78
六、西域及其他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 80
七、嵇康及其《声无哀乐论》 84
第三章 隋唐音乐 88
一、民歌、曲子与现存唐代古歌 90
二、唐代大曲 98
大曲的兴盛 98
《霓裳羽衣曲》 105
教坊、梨园及其他 107
三、寺院中的俗讲与散乐 111
四、琵琶、琴及器乐合奏的发展 117
五、白居易及其音乐理论 124
六、唐宋间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 127
第四章 宋元音乐 133
一、北宋汴梁与南宋杭州的音乐活动 135
二、民歌 138
三、宋词与姜夔的创作 140
四、鼓子词、唱赚、诸宫调、货郎儿 153
五、杂剧与南戏 168
杂剧 168
关汉卿及其《窦娥冤》 173
南戏 176
六、嵇琴、琵琶及其他 182
七、郭沔与宋末浙派琴家 185
八、元代散曲 192
九熊朋来和他的《伐檀》 195
十、渤海、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 198
十一、《琴论》与《唱论》 202
第五章 明清音乐 206
一、北京与扬州的音乐活动 208
二、民歌、小曲 211
三、弹词与鼓词 226
四、花鼓、木卡姆及其他 232
花鼓 232
木卡姆 235
囊玛 239
跳月与白沙细乐 240
高山族的“做田” 241
五、明清琴派与琵琶、三弦的发展 244
浙派、虞山派与江派 244
清代琴派 246
琵琶与三弦的发展 257
六、鼓吹、吹打、十番、弦索 260
鼓吹 260
吹打与十番 263
弦索与《弦索十三套》 270
七、昆腔 275
魏良辅与《浣纱记》 275
《牡丹亭》 278
清初昆曲 281
八、弋阳腔及其他地方戏曲 287
弋阳腔 287
梆子腔 292
皮簧与京剧的产生 294
九、工尺谱 296
十、《谿山琴况》与《乐府传声》 299
十一、我国与欧亚各国音乐文化的交流 305
第六章 近代音乐 310
一、民歌 313
二、学堂乐歌 327
学堂乐歌 327
沈心工、李叔同的创作 333
三、弹词与大鼓 338
弹词 338
京韵大鼓、西河大鼓与梨花大鼓 347
四、京剧的发展 360
五、地方小戏的勃兴 373
二人转与二人台 374
锡剧与吕剧 385
六、近代器乐的发展 394
广东音乐 394
江南丝竹 400
吹歌 404
琵琶 406
筝 411
七、西洋音乐的传入 417
附录:参考文献目录 423
后记 427
增订后记 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