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元澧主编;寇宁副主编;杨频,王一强,王允娜编委
  • 出 版 社: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6304754
  • 页数:318 页
图书介绍:《中医基础学》是中等中医药教育医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阐述中医基础理论与技能的综合性学科。主要介绍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中医病情的诊察及判断、辨别证候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课程是中医药类专业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课,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 绪论 1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发展 2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5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及常用思维方法 8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13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4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和属性 14

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16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8

第二节 五行学说 22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特性 22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4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6

实践2-1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0

实践2-2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1

第三章 藏象 36

第一节 五脏 38

一、心 38

二、肺 39

三、脾 42

四、肝 44

五、肾 47

第二节 六腑 49

一、胆 49

二、胃 50

三、小肠 51

四、大肠 52

五、膀胱 53

六、三焦 53

第三节 奇恒之腑 55

一、脑 55

二、髓 56

三、骨 56

四、脉 57

五、女子胞 58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59

一、脏与脏的关系 59

二、腑与腑的关系 63

三、脏与腑的关系 63

实践3-1 五脏之间的联系 65

实践3-2 六腑之间的联系 66

实践3-3 脏腑之间的联系 66

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学说 76

第一节 精 77

一、精的基本概念 77

二、精的生成 78

三、精的生理功能 78

第二节 气 79

一、气的概念 79

二、气的来源及生成 79

三、气的功能 80

四、气的运动 82

五、气的分类 82

第三节 血 85

一、血的基本概念 85

二、血的生成 85

三、血的循行 86

四、血的生理功能 87

第四节 津液 88

一、津液的概念 88

二、津液的代谢 88

三、津液的功能 90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90

一、气与血的关系 90

二、气与精的关系 91

三、气与津液的关系 91

四、血与精的关系 92

五、血与津液的关系 93

六、精与津液的关系 93

实践4-1 人体生理病理状态下的气血关系 94

第五章 经络 97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98

一、经络的概念 98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98

第二节 十二经脉 99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99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 100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00

四、十二经脉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101

五、十二经脉循行路线及主治 102

第三节 奇经八脉 115

一、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及功能 115

二、奇经八脉的作用 116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17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17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117

实践5-1 手太阴肺经的循行路线 118

实践5-2 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 118

实践5-3 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 119

实践5-4 足太阴脾经的循行路线 119

实践5-5 手少阴心经的循行路线 120

实践5-6 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路线 120

实践5-7 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 120

实践5-8 足少阴肾经的循行路线 121

实践5-9 手厥阴心包经的循行路线 121

实践5-10 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路线 122

实践5-11 足少阳胆经的循行路线 122

实践5-12 足厥阴肝经的循行路线 122

实践5-13 任脉的循行路线 123

实践5-14 督脉的循行路线 123

第六章 病因 128

第一节 外感病因 129

一、六淫 129

二、疠气 134

第二节 内伤病因 134

一、七情内伤 134

二、饮食失宜 136

三、劳逸过度 137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138

一、痰饮 138

二、瘀血 140

三、结石 141

第四节 其他病因 142

一、外伤 142

二、寄生虫 143

三、胎传 143

实践6-1 六淫病因 143

第七章 病机 148

第一节 发病机制 149

一、正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149

二、邪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149

三、邪正斗争与发病缓急 150

第二节 基本病机 152

一、邪正盛衰 152

二、阴阳失调 154

三、气血失调 158

第三节 疾病传变 160

一、病位传变 160

二、病性转化 162

三、疾病转归 163

实践7-1 病机的分析方法 164

第八章 诊法 169

第一节 望诊 170

一、全身望诊 171

二、望局部情况 175

三、望排出物 183

四、望舌 184

五、望小儿指纹 191

第二节 闻诊 192

一、听声音 192

二、嗅气味 195

第三节 问诊 196

一、问诊的方法 196

二、问诊的内容 197

三、问现在症状 198

第四节 切诊 208

一、脉诊 208

二、按诊 218

实践8-1 全身望诊 222

实践8-2 望舌 222

实践8-3 闻诊 223

实践8-4 问诊 224

实践8-5 脉诊 225

第九章 辨证 233

第一节 八纲辨证 234

一、表里 235

二、寒热 237

三、虚实 240

四、阴阳 244

第二节 脏腑辨证 247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247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251

三、脾与胃病辨证 254

四、肝与胆病辨证 258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263

六、脏腑兼病辨证 267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271

一、气病辨证 271

二、血病辨证 273

三、气血同病辨证 274

四、津液病辨证 276

第四节 六经辨证 278

一、六经辨证的特点 278

二、六经病的传变 278

三、六经病证 279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 282

一、卫气营血辨证的特点 283

二、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规律 283

三、卫气营血病证 283

第六节 三焦辨证 285

一、三焦辨证的特点 286

二、三焦病的传变 286

三、三焦病证 286

第七节 辨证的综合应用 288

一、病情资料收集与处理 288

二、辨证诸法的综合应用 288

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289

实践9-1 八纲辨证病案分析 289

实践9-2 脏腑辨证病案分析 290

实践9-3 气血津液辨证病案分析 291

实践9-4 其他辨证病案分析 292

第十章 养生与防治 301

第一节 养生 302

一、养生原则 303

二、养生方法 304

第二节 预防 305

一、未病先防 305

二、既病防变 306

第三节 治则 307

一、治则的概念 307

二、基本治则 307

实践10-1 根据病例确定相对应的治则及治法 312

同步训练参考答案 315

参考文献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