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分类 1
一、基本概念 1
二、分类 1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概况 1
一、创伤性事件的暴露频率 2
二、PTSD的患病率 2
三、PTSD病程 3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历史 3
一、国外情况 3
二、国内情况 3
第四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现状 4
第二章 创伤性事件 5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主要特点 5
第二节 主要分类 6
一、根据创伤性事件的性质分类 6
二、根据创伤性事件的自然类别分类 6
三、根据创伤性事件的影响范围分类 6
四、根据创伤性事件的发生方式分类 6
第三节 创伤性事件的暴露率 6
第三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 8
第一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概述 8
一、发病率 8
二、患病率 10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 10
第二节 严重自然灾害相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 12
一、重大自然灾害的时空特点和心理援助 12
二、汶川地震 13
三、洪灾 15
第三节 重大公共社会事件相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 15
一、交通事故 15
二、矿难 16
三、海难 16
四、核泄漏 16
第四节 犯罪相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 17
一、性侵犯 17
二、虐待 17
第五节 职业相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 18
一、消防员 18
二、救生员 18
三、医务工作者 19
四、传染病防治工作者 19
五、其他特殊工作者 19
第六节 军事行动相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 20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朝鲜和越南战争 20
二、海湾战争 21
三、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 21
第七节 内科疾病相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 22
一、AIDS 22
二、SARS 22
三、肿瘤 23
第八节 外科疾病相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 23
一、烧伤 23
二、创伤 24
第九节 重症监护患者相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 26
一、ICU患者的PTSD的发病率及特点 26
二、ICU患者发生PTSD的影响因素 26
第四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害 28
第一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程、预后与转归 28
一、PTSD患者的病程 28
二、PTSD患者的随访和转归 29
三、PTSD患者的预后 32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对军事作业能力的影响 33
一、国外研究 33
二、国内研究 35
三、战争经历对军事作业人员的影响 36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对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的影响 39
一、PTSD所致的生理性危害 39
二、PTSD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40
三、PTSD对睡眠的影响 42
四、PTSD对精神和行为的影响 43
五、PTSD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44
第四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对家庭及社会稳定的影响 44
一、PTSD对家庭与人际关系的影响 44
二、PTSD对儿童的影响 45
三、PTSD与无家可归 45
四、PTSD患者的自杀行为 45
第五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疾病负担 47
一、PTSD患者的终生患病率 47
二、PTSD患者相关疾病与医疗消耗 47
三、PTSD患者生命损失年 49
第五章 创伤应激 52
第一节 应激与创伤应激的概念 52
一、应激的概念 52
二、创伤应激 53
第二节 应激因素、应激源、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 54
一、应激因素 54
二、应激源 54
三、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 55
第三节 应激反应的中介机制 55
一、神经系统的直接作用 55
二、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作用 55
三、中枢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 56
四、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57
五、四大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57
第四节 应激与生活事件 57
第五节 创伤应激与创伤后应激障碍 58
第六节 对应激的处置方法 59
第六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 62
第一节 个体外在影响因素 63
一、创伤性事件 63
二、社会环境因素 65
第二节 个体内在易感因素 66
一、性别对PTSD的影响 66
二、遗传因素对PTSD的影响 69
三、疾病对PTSD的影响 70
四、神经内分泌异常与PTSD 71
五、人格特征与PTSD 72
第三节 个体遗传素质与特征 74
一、PTSD的遗传易感性研究现状 74
二、PTSD有关的易感基因 75
第七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学机制 80
第一节 创伤应激相关的心理学概念及模型 80
一、心理应激和创伤概述 80
二、心理应激学说 81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理论模型 82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认识理论 82
一、社会认知理论 82
二、信息加工理论 83
三、双重表征理论 85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精神动力学理论 86
一、PTSD的创伤记忆 86
二、防御机制在PTSD 心理创伤中的作用 87
第八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动物实验模型 88
第一节 概述 88
一、动物模型的定义 88
二、建立动物模型的意义 88
三、建立创伤后应激障碍动物模型 90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动物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 90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行为学特征 90
二、神经行为学相关的神经结构学基础 90
第三节 实验动物神经行为学检查手段 93
一、反映动物抗争行为或绝望情绪的行为实验 93
二、反映动物探究行为及情绪反应的实验 94
三、评价动物记忆力和学习能力的实验 96
第四节 基于创伤后应激障碍行为学相关的动物实验模型 99
一、概述 99
二、海马惊厥阈下电刺激动物模型 99
三、糖皮质激素模型 100
四、脑啡肽基因敲除模型 101
第五节 基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病因学相关的动物实验模型 101
一、捕食模型 101
二、连续单一应激模型 102
三、复合应激模型 102
四、隔离应激模型 102
五、社会失败应激模型 103
六、慢性社会应激模型 103
七、空瓶刺激模型 103
第六节 基于应激理论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动物实验模型 103
一、慢性束缚应激模型 103
二、电击模型 104
三、钢珠标准致伤模型 105
第七节 其他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的动物实验模型 105
一、大鼠进食电击模型 105
二、Vogel饮水冲突实验 105
三、旁观电击大鼠模型 106
四、大鼠慢性轻度应激抑郁症模型 106
五、其他模型 106
第八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动物实验模型的不足与前景 106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动物模型的特点和不足 106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动物模型的发展工作展望 106
第九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109
第一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神经内分泌机制 109
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 109
二、神经递质及相关受体功能改变 110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中枢神经系统应激反应性机制 112
一、严重生理应激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113
二、海马结构神经兴奋性改变在PTSD样行为异常中的作用 113
三、PTSD样行为异常相关海马兴奋性改变的相关神经生物学变化 113
四、短暂严重心理应激对海马突触可塑性改变的影响 115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脑组织结构改变 116
一、海马 116
二、杏仁核 116
三、前额叶皮质 117
四、中枢神经系统其他脑区 117
第十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免疫机制改变 120
第一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引起的免疫细胞的改变 120
一、单核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 120
二、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121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引起的炎症因子的改变 122
一、白介素 122
二、C反应蛋白 122
三、肿瘤坏死因子 122
第三节 海马体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免疫功能 123
第四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免疫学危险因素 123
第五节 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123
第六节 免疫机制改变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常见的躯体并发症 124
第十一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神经电生理学机制 126
第一节 听觉诱发电位和视觉诱发电位 126
一、听觉和视觉诱发电位的定义和分类 126
二、听觉和视觉诱发电位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研究和应用 127
第二节 听觉惊跳反射 130
一、听觉惊跳反射的增强和减弱的神经心理学机制 130
二、惊跳反射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研究应用 130
第三节 事件相关电位 132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的P300研究 133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MMN研究 135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CNV研究 135
四、PTSD的ERP研究总结 136
第四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特异性刺激的神经电生理研究 140
第五节 经颅磁刺激对创伤后应激障碍运动皮质兴奋性与连接性的研究 141
第十二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神经病理学基础 143
第一节 应激相关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学基础 143
一、应激相关中枢神经系统解剖结构 143
二、应激相关神经解剖结构的作用与功能 145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神经病理学基础 147
一、海马结构改变的病理学基础 147
二、杏仁核结构改变的病理学基础 148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神经影像学基础 148
一、核素脑功能显像 148
二、磁共振脑功能成像 149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脑功能成像研究进展 150
第十三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症状学 152
第一节 急性应激障碍临床综合征 152
一、常见临床症状 152
二、其他症状 155
三、急性应激性精神病 157
四、病程 157
五、急性应激障碍与急性应激反应 157
六、急性应激障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 158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征性临床综合征 158
一、概述 158
二、PTSD的典型核心症状 159
三、PTSD的一般表现 161
四、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患者PTSD症状的差异 162
第三节 迟发性和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 165
一、迟发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 165
二、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 167
第四节PTSD病程中常合并的其他临床表现 169
一、PTSD与物质使用障碍 169
二、PTSD与抑郁症 170
三、PTSD与焦虑症 170
四、PTSD与躯体化障碍 170
五、PTSD与睡眠障碍 171
六、PTSD与强迫障碍 171
七、PTSD与进食障碍 171
八、PTSD与精神病性障碍 171
九、PTSD与分离性障碍 172
十、PTSD与人格障碍 172
十一、共病心身疾病 173
十二、PTSD患者存在高自杀危险性 173
十三、儿童PTSD患者的共病 173
第十四章 特殊人群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特征 175
第一节 儿童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 175
一、流行病学 175
二、儿童青少年PTSD症状特点 175
三、病因学机制 176
四、评估方法与工具 178
第二节 老年创伤后应激障碍 179
一、前言 179
二、老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资料 179
三、老年PTSD的临床表现和评估 180
第三节 女性创伤后应激障碍 181
一、前言 181
二、女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资料 182
三、女性PTSD的临床表现和评估 182
第四节 救援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 184
一、前言 184
二、流行病学资料 184
三、救援人员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 185
四、救援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特征 185
第十五章 PTSD的认知信息加工 188
第一节 PTSD的认知理论 188
一、创伤感受性 189
二、中性信息处理 192
第二节 PTSD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变 194
第三节 总结 194
第十六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睡眠障碍 196
第一节 睡眠与睡眠障碍 196
一、概述 196
二、睡眠的分期 196
三、睡眠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197
四、睡眠的功能 197
五、睡眠障碍及其分类 198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所致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 199
第三节 PTSD所致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 199
一、失眠 199
二、梦魇 199
三、睡眠呼吸障碍 200
四、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 200
第四节 PTSD所致睡眠障碍的机制研究 200
一、中枢神经递质 200
二、皮质醇 200
三、脑影像学 201
四、心理学机制 201
五、其他因素 201
第五节 PTSD所致睡眠障碍的临床评估 201
一、主观评价 201
二、客观仪器测量 203
三、睡眠观察 203
四、展望 203
第六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所致睡眠障碍的治疗 203
一、药物治疗 203
二、心理治疗 204
第十七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评估 206
第一节 诊断 206
一、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的诊断标准 206
二、《国际疾病分类标准》中的诊断标准 207
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的诊断标准 207
第二节 评估工具 208
一、定式临床问诊量表 208
二、PTSD症状自评量表 208
三、我国编制的PTSD诊断量表 209
第十八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神经影像学评估 210
第一节 概述 210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脑功能与脑结构特征 210
一、杏仁核 210
二、前额叶 211
三、海马 211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脑影像学评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2
一、样本的纯度 212
二、功能磁共振方法的局限性 212
三、精神疾病本身的复杂性 213
第十九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14
第一节 建立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的基本过程 214
一、描述创伤事件的影响 214
二、了解认知因素 214
三、了解共病 215
四、注意家庭在临床访谈中的重要性 215
五、当临床诊断出现争议时 215
六、意识到建立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是有压力的 215
七、合理使用心理测量工具帮助诊断 215
八、结合心理生理评估方法 215
九、形成临床决策 215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鉴别诊断 216
一、正常心理反应 216
二、急性应激障碍 216
三、适应障碍 216
四、其他精神障碍 216
第二十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共病 217
第一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躯体疾病 217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外伤 217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心血管疾病 218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癌症 219
四、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20
五、PTSD与妇产科医学 221
六、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其他躯体疾病 222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精神障碍 222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抑郁症 223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与自伤、自杀 224
三、PTSD共病焦虑障碍 225
四、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物质滥用 226
五、PTSD共病人格障碍 228
六、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其他精神疾病的共病 229
第二十一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前评估和治疗原则 231
第一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疗效的影响因素 231
一、年龄 231
二、性别 231
三、生态-社会-文化-种族因素 231
四、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共病 232
五、创伤史及持续性创伤 232
六、攻击性行为 232
七、自伤和自杀行为 232
八、失眠或噩梦 233
九、精神病性症状 233
十、治疗的依从性 233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评估及评估工具 233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专用评估工具 233
二、精神状态评估工具 235
三、神经心理评估工具 235
第三节 治疗原则 236
第二十二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药物治疗 250
第一节 药物治疗的基本方法与基本原则 250
第二节 常用治疗药物 251
一、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251
二、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 251
三、去甲肾上腺素和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NaSSA) 251
四、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5-HT2A受体拮抗剂 251
五、三环类抗抑郁药 252
六、抗焦虑药物 252
七、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252
八、抗惊厥药物 252
第二十三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治疗 253
第一节 创伤研究及其进展 253
一、容易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 253
二、战争所导致的创伤研究 253
三、自然灾害导致的创伤研究 254
四、女性创伤 254
五、儿童创伤研究 254
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 254
七、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测量和诊断 255
八、国内创伤研究的新进展 255
第二节 创伤的心理动力学理解和治疗 255
一、FREUD与创伤 255
二、客体关系理论与创伤 256
三、依恋理论与创伤 258
四、自体心理学与创伤 260
五、创伤的心理动力学治疗 261
第三节 眼动脱敏与再加工治疗 264
一、定义与概念 264
二、EMDR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264
三、机制探讨 264
四、治疗方法和步骤 266
五、适应证和禁忌证 272
六、疗效 272
第四节 基于实证研究的新方向——人际心理治疗技术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 272
一、人际心理治疗简介及其在PTSD领域的发展 272
二、人际心理治疗理论基础、技术特点、基本结构 273
三、人际心理治疗的核心技术及特殊治疗技巧 274
四、人际心理治疗技术在PTSD领域应用的变化、局限与展望 274
第五节 创伤的其他治疗形式 279
一、家庭治疗中对创伤的理解及应用 279
二、催眠在创伤中的应用 283
三、格式塔心理治疗在创伤中的应用 286
第二十四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社区康复治疗 292
第一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社区康复治疗的概述 292
一、社区康复治疗的概念 292
二、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发展史 292
三、社区心理卫生 294
四、创伤后应激障碍社区康复治疗工作的必要性 294
第二节 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的目标与内容 295
一、社区精神疾病康复的目标与原则 295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社区康复治疗的特点 296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社区康复治疗的内容 296
四、精神卫生社会服务模式 296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社区康复的组织与实施 297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社区康复的措施 297
二、特殊人群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 299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社区康复的组织形式 299
四、创伤后应激障碍社区康复治疗的评估 300
第二十五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其他治疗 302
第一节 支持性心理治疗 302
一、定义 302
二、基本实施方法 302
三、应激干预的支持性治疗 304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 304
一、健康教育的概念 304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305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05
第三节 生物反馈治疗 305
一、定义 305
二、生物反馈的基本原理 306
三、临床应用的种类 306
四、治疗方法 307
五、适应证和评价 308
第四节 经颅磁刺激疗法 309
一、发展简史 309
二、治疗原理 309
三、刺激参数 309
四、安全性 310
五、并发症及处理 310
六、禁忌证 310
七、临床应用研究 310
第五节 无抽搐ECT治疗 311
一、发展简史 311
二、治疗原理 311
三、MECT与疗效有关的一些治疗刺激参数 311
四、治疗前准备 311
五、电极位置的安放 311
六、治疗技术简介 312
七、MECT安全性 312
八、意外事件及处理 312
第二十六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特殊人群的治疗 314
第一节 儿童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 314
一、心理治疗 314
二、药物治疗 317
三、儿童青少年PTSD治疗的阶段性 317
第二节 老年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 318
一、药物治疗 318
二、心理治疗 319
第三节 女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 319
一、药物治疗 319
二、心理治疗 320
第四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患者的治疗 320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躯体疾病患者的治疗 320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 321
第五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自杀行为的处理 322
一、蓄意自伤和自杀行为 322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与自杀行为 324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自杀行为的评估与处理 324
第二十七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护理 327
第一节PTSD患者的心理护理 327
一、心理护理的定义及简析 327
二、心理护理与心理治疗的异同点 327
三、心理护理的实施形式 328
四、PTSD患者心理反应特征 329
五、PTSD患者临床心理评估及常用方法 329
六、PTSD患者早期护理干预 330
七、PTSD患者心理护理方法 331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精神障碍的护理 332
一、焦虑 332
二、抑郁 334
三、物质依赖(酒精、药物) 335
四、自杀 336
五、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人格障碍 339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躯体疾患护理 339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躯体疾患的护理特点 339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高血压患者的护理 339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护理 339
四、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护理 340
第四节PTSD慢性化患者的护理 341
一、PTSD慢性化患者的症状 341
二、PTSD慢性化患者的预后 341
三、PTSD慢性化患者的特点 341
四、PTSD慢性化患者的治疗与护理 341
第五节 不同情境所致PTSD患者的护理 342
一、自然灾害(地震)所致PTSD的特点 342
二、慢性疾病(癌症)所致PTSD的特点 343
三、性侵害所致PTSD患者的护理 344
第六节 特殊人群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护理 345
一、PTSD儿童的护理 345
二、PTSD老年人的护理 347
三、PTSD女性的护理 349
四、PTSD军人的护理 351
第二十八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评估与早期预警 354
第一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量表及其应用 354
一、临床医师测评-结构式诊断访谈 354
二、自陈量表 355
三、心理生理评估 356
第二节 急性应激障碍预警评估 357
一、急性应激障碍定义 357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357
三、识别与诊断 357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早期预警评估 361
一、社会学特征 362
二、生物学特征 364
第四节 儿童、青少年PTSD的早期评估与预测 366
一、概述 366
二、临床相关亚型 366
三、并发症 366
第二十九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防治 368
第一节 灾难后精神卫生工作策略 368
一、急性应激干预基本原则 368
二、急性应激干预的一般方法 368
第二节 心理预防 369
一、心理疏泄 369
二、CISD 372
三、认知行为治疗 373
四、催眠治疗 376
五、其他心理治疗方法 378
六、团体治疗 378
七、总结 380
第三节 药物治疗 380
一、概述 380
二、苯二氮?类药物 381
三、β受体阻滞剂 382
四、SSRIs类药物 382
五、皮质醇激素预防PTSD发生 383
六、传统中医药 384
第四节 物理预防 384
第五节 眼动脱敏和重建治疗 384
第六节 儿童、青少年PTSD早期干预 387
一、几种用于儿童的早期干预方法 388
二、有关儿童治疗的几个问题 389
三、儿童PTSD的治疗建议 391
四、PTSD儿童的护理 392
第三十章 心理急救 394
第一节 心理急救概述 394
一、概念 394
二、心理急救的准备工作 394
三、心理急救的高危人群 394
四、心理急救的特殊工作对象 394
第二节 心理急救技术 395
一、接触和建立联系 395
二、提供生活和安全保证 395
三、安抚和引导情绪失控的受害/幸存者 397
四、提供关于应激反应的知识及减轻压力的方法 397
五、对受害/幸存者特别信息的收集 398
六、提供帮助建立信心 398
七、寻求社会支持 398
八、巩固协助联系 398
第三十一章 创伤后成长 400
第一节 概述 400
一、创伤后成长的概念 400
二、创伤后成长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401
三、创伤后成长与心理弹性 401
四、创伤后成长、心理弹性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三者之间的关系 402
第二节 创伤后成长的测量 402
一、创伤后成长常用测量工具介绍 402
二、创伤后成长问卷的应用 403
三、我国创伤后成长测量适用工具的研制 404
第三节 创伤后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404
一、人口统计学变量 404
二、个体的人格特征 405
三、社会支持 405
四、应对方式 405
五、认知特点 406
六、创伤事件 406
七、其他影响因素 406
第四节 不同类型创伤事件创伤后成长的特点 407
一、机动车事故创伤 407
二、暴力创伤 407
三、丧亲 407
四、慢性疾病创伤 407
五、战争创伤 407
六、替代性创伤 408
第五节 创伤后成长在创伤心理干预中的意义 408
一、“创伤后成长”研究的意义 408
二、创伤后成长对创伤心理干预的启示 408
三、创伤后成长的心理干预方法 409
第六节 创伤后成长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409
一、存在的问题 409
二、未来的研究方向 409
第三十二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防护方案 411
第一节 概述 411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防护方案 411
一、评估 411
二、干预 411
第三节 重大灾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 412
一、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组建 412
二、出发前的准备 412
三、危机干预方案的制订 413
四、现场危机干预工作流程 413
五、相关部门对心理危机干预的协助 414
六、心理危机干预的技术要点 414
第三十三章 中医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 417
第一节 历史沿革 417
一、先秦时期对PTSD的启蒙 417
二、汉朝PTSD相关理论的发展 418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PTSD相关理论的发展 419
四、隋唐时期PTSD相关理论的发展 419
五、两宋时期PTSD相关理论的发展 419
六、金元时期PTSD相关理论的发展 420
七、明清时期PTSD相关理论的发展 420
八、近现代对PTSD的认识 422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中医病机认识及论治思路 423
一、从脑论 423
二、从脾胃论 423
三、从心论 423
四、从肾论 423
五、从情志论 424
六、其他 424
第三节 郁证 424
一、定义 424
二、历史沿革 424
三、病因病机 425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425
五、辨证论治 425
六、预后转归 427
七、预防调护 427
八、现代研究 427
九、病因学研究 428
十、小结 428
第四节 癫证 429
一、定义 429
二、历史沿革 429
三、病因病机 430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430
五、辨证论治 430
六、预后转归 431
七、预防调护 431
八、现代研究 431
九、小结 434
第五节 狂证 435
一、定义 435
二、历史沿革 435
三、病因病机 436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436
五、辨证论治 437
六、预后转归 438
七、预防调护 438
八、现代研究 438
九、小结 441
第六节 不寐 442
一、定义 442
二、历史沿革 442
三、病因病机 442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443
五、辨证论治 443
六、预后转归 445
七、预防调护 445
八、现代研究 445
九、小结 447
第七节 健忘 447
一、定义 447
二、历史沿革 447
三、病因病机 448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448
五、辨证论治 449
六、预后转归 450
七、预防调护 450
八、现代研究 450
九、小结 451
第八节 惊悸、怔忡 452
一、定义 452
二、历史沿革 452
三、病因病机 453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453
五、辨证论治 454
六、预后及转归 456
七、预防与护理 456
八、现代研究 457
九、小结 458
第九节 痴呆 459
一、定义 459
二、历史沿革 459
三、病因病机 459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459
五、辨证论治 460
六、预后转归 462
七、预防调护 462
八、现代研究 462
九、小结 464
第十节 百合病 465
一、定义 465
二、历史沿革 465
三、病因病机 465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466
五、辨证论治 466
六、转归及预后 468
七、预防调护 468
八、现代研究 468
九、小结 469
第十一节 脏躁 469
一、定义 469
二、历史沿革 469
三、范围 470
四、病因病机 470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471
六、辨证论治 471
七、其他疗法 472
八、预防调护 472
九、小结 472
第十二节 奔豚气病 473
一、定义 473
二、历史沿革 473
三、病因病机 473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473
五、辨证论治 474
六、预后转归 475
七、预防调护 475
八、现代研究 475
九、小结 476
第十三节 梅核气 477
一、定义 477
二、历史沿革 477
三、病因病机 477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477
五、辨证论治 477
六、预后转归 479
七、预防调护 479
八、现代研究 479
九、小结 480
第十四节 肝着 480
一、定义 480
二、历史沿革 480
三、病因病机 481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481
五、辨证论治 481
六、转归及预后 482
七、预防及调护 482
八、现代研究 482
九、小结 483
第十五节 胁痛 483
一、定义 483
二、历史沿革 484
三、病因病机 484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484
五、辨证论治 485
六、预后转归 486
七、预防调护 486
八、现代研究 486
九、小结 487
第十六节 厥证 488
一、定义 488
二、历史沿革 488
三、病因病机 489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489
五、辨证论治 489
六、预后转归 491
七、预防调护 491
八、现代研究 492
九、小结 493
第十七节 痞满 494
一、定义 494
二、历史沿革 494
三、病因病机 494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495
五、辨证论治 495
六、预后转归 496
七、预防调护 496
八、现代研究 496
九、小结 496
第十八节 嘈杂 496
一、定义 496
二、历史沿革 497
三、病因病机 497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497
五、辨证论治 497
六、预后转归 498
七、预防调护 498
八、现代研究 498
九、小结 499
第十九节 气秘 501
一、定义 501
二、历史沿革 501
三、病因病机 501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501
五、辨证论治 501
六、预后转归 502
七、预防调护 502
八、现代研究 503
九、小结 503
第二十节 眩冒 504
一、定义 504
二、历史沿革 504
三、病因病机 505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506
五、辨证论治 506
六、预后转归 508
七、预防调护 508
八、现代研究 509
九、小结 511
第二十一节 气疝、狐疝 512
一、定义 512
二、历史沿革 512
三、病因病机 513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513
五、辨证论治 513
六、预后转归 514
七、预防调护 514
八、现代研究 514
九、小结 515
第二十二节 鸡精 516
一、定义 516
二、历史沿革 516
三、病因病机 516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517
五、辨证论治 517
六、预后转归 519
七、预防调护 519
八、现代研究 519
九、小结 520
第二十三节 筋痿 520
一、定义 520
二、历史沿革 520
三、病因病机 521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521
五、辨证论治 521
六、预防调护 522
七、预后转归 522
八、现代研究 522
九、小结 523
第三十四章 文化与创伤后应激障碍 528
第一节 文化、文化生态与文化表征 528
一、文化的概念与层次 528
二、文化的表征 528
第二节 文化与创伤反应 529
一、文化与创伤反应 529
二、PTSD诊断及治疗的跨文化研究 530
附录 536
国际疾病精神及行为障碍分类标准诊断标准 536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诊断标准 536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诊断标准 537
DSM-5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的变化 537
临床用DSM-ⅣPTSD诊断量表(CAPS) 538
创伤性分离体验问卷(Peritraumatic dissociative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 550
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tanford acute stress reaction questionnaire, SASR Q) 550
PTSD症状会谈量表(PSSI ; Foa, Riggs, Dancu&Rothbaum,1993) 552
事件影响测量表—修订版(译自Weiss&Marmar,1997) 552
创伤后应激障碍清单——民用版本(PCL-C) 553
创伤后压力诊断量表(Posttraumatic Diagnostic Scale) 553
军人量表简介 555
索引 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