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遗传学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 1
第一章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遗传学(1904~1949) 3
一、遗传学在中国的发生与早期传播 4
二、留学欧美的中国第一代遗传学家 14
三、遗传学研究人才的早期培养 19
四、中国遗传学家的早期研究 29
第二章 建国以来的中国遗传学(1949~1965) 49
一、建国初期的遗传学 49
二、青岛遗传学座谈会 83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及拨乱反正时期的中国遗传学(1966~1978) 119
一、遗传学教学与研究的停顿 119
二、创痛愈合的初始时期 125
三、艰难的恢复时期 131
四、伟大的转折以及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137
五、历史的启迪和遗传学问题的哲学“思考” 140
六、国际遗传学的飞速发展 147
第四章 中国遗传学会的成立和发展(1976~2000) 153
一、中国遗传学会的成立 153
二、中国遗传学会历届代表大会 156
五、中国遗传学会举办的国际会议 158
六、中国遗传学会的“遗传学名词审定”工作 158
三、中国遗传学会的科普与教育工作 164
四、中国遗传学会和国际遗传学联合会 176
第五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中国遗传学(1986~2000) 189
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189
二、第一阶段(1986~1990) 192
三、第二阶段(1991~1996) 194
四、第三阶段(1996~2000) 209
五、总结与回顾 217
第六章 中国农作物育种遗传学的发展(1892~2000) 231
一、起步奠基阶段(1892~1948) 231
二、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8) 249
三、提高创新阶段(1979~2000) 279
第七章 中国人类和医学遗传学的发展(1922~2001) 309
一、萌芽 309
二、灾难 311
三、复苏 313
四、成长 318
第八章 中国遗传工程的发展(1977~2000) 336
一、初创阶段 338
二、 成果累累,研究日新月异 358
三、遗传工程在医学上的研究成果 360
四、研究成果向产业化迈进 366
第二篇 历史的回忆 387
从农大风波到青岛会议 389
我所知道的乐天宇 407
“乐天宇事件”与“胡先骕事件” 422
忆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发育生物学系的一些情况 441
一代遗传学宗师李景均何故去国 455
我国遗传学发展中坚持“双百”方针的艰难历程 470
有关遗传学问题的早期回忆 486
《米丘林遗传学基本原理》教材编写的前前后后 490
一次短兵相接的较量 494
中宣部科学处处理遗传学问题始末 498
青岛遗传学座谈会前的一段往事 506
青岛遗传学座谈会的回顾 516
出人意料的最后一幕 525
陈桢——中国遗传学的一位早期开拓者 539
我心目中的老师谈家桢 543
我是怎样成为一个遗传学家的 576
我与遗传学的因缘 581
我是怎样学习和认识遗传学的 588
我的遗传学研究 599
遗传学教育20年回顾 605
新中国成立前半个多世纪中我国作物育种事业概述 621
四川省解放前的遗传育种研究 628
我国近代稻作育种事业述评 644
“文革”期间的农作物遗传育种工作 660
当杂种优势黑匣子被打开的时候 667
我国分子生物学的开端 671
回顾我国生物技术二三事 677
我和遗传工程喜结良缘 684
“863”计划与我国遗传学研究的发展我国基因工程的发展 696
第三篇 百年人物志 703
(以姓氏笔画为序)丁振麟 705
马育华 711
王金陵 724
方宗熙 735
卢浩然 745
卢惠霖 752
冯泽芳 760
庄巧生 769
刘大钧 782
刘后利 791
刘祖洞 806
刘新垣 809
吴旻 827
吴瑞 839
李先闻 851
黄翠芬 857
盛祖嘉 857
高沛之 857
谈家桢 857
袁隆平 857
奚元龄 857
祖德明 857
施履吉 857
季道藩 857
郑国锠 857
陈桢 857
陈士怡 857
沈宗瀚 857
余先觉 857
李璞 857
李景均 857
李竞雄 857
李载平 857
李汝祺 857
梅藉芳曾溢滔 1034
程侃声 1045
鲍文奎 1049
戴松恩 1063
附录中国出版的遗传学著作(1922~2000) 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