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 2
总序 2
前言 2
第一章 绪论 2
第一节 山西的自然环境 2
一、地理位置 2
二、地质条件 4
三、地形特征 4
四、资源概况 5
五、气候分区 7
第二节 山西的社会环境 8
一、历史沿革 8
二、早期聚居 9
三、民族熔炉 11
四、内外边关 11
五、地方祠祭 13
第三节 山西早期古建筑的发展 14
一、山西早期古建筑的发展历程 14
二、山西古建筑的几种柱列形式 21
三、山西古建筑铺作的时代特征 26
四、山西古建筑角梁的结构特征 30
第二章 城乡聚落 37
第一节 古代都邑 37
一、商代城邑 37
二、晋都新田 38
三、古都平阳 40
四、北魏平城 41
五、北齐晋阳 44
六、中都蒲州 48
第二节 城镇聚落 50
一、规划型中心城镇 51
二、自由生长型城镇 64
三、防卫型城镇 71
第三节 乡村聚落 81
一、乡村聚落的选址 81
二、乡村聚落的布局形式 88
第四节 聚落居住模式 93
一、城镇居住模式 93
二、乡村居住模式 96
第三章 民居建筑 103
第一节 山西民居的域分及其间架结构 103
一、山西民居的域分 104
二、山西民居建筑的类型 105
三、不同地域山西民居建筑的间架结构 112
第二节 山西民居院落的组合要素 121
一、正房 121
二、厢房 123
三、倒座 125
四、宅门 126
五、耳房 127
六、过厅 128
七、内门 129
第三节 不同地域山西民居院落的空间形态 131
一、山西民居院落的平面尺度 131
二、山西民居院落的竖向尺度 134
第四节 山西民居建筑的构造形态 138
一、山西民居建筑的选材 138
二、山西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 140
三、山西民居建筑的构造技术 144
第五节 山西民居建筑的艺术特征 158
一、雕刻装饰 158
二、图案构成 164
三、色彩表现 167
第四章 书院建筑 173
第一节 山西书院建筑的分布与发展 173
一、唐宋时期山西书院的兴起 174
二、元代山西书院建筑的发展 174
三、明代山西书院建筑的兴盛 175
四、清代山西书院建筑的繁荣 177
第二节 山西书院建筑的选址与布局 179
一、山西书院建筑的基址类型 179
二、山西书院建筑的环境因素 182
三、山西书院建筑的空间布局 188
第三节 山西书院建筑实例分析 194
一、河东书院 195
二、凤鸣书院 198
三、秀容书院 200
四、冠山书院 204
五、褚鈇书院 206
六、卦山书院 207
七、止园书院 207
八、桂馨书院 210
九、晋溪书院 212
十、山西官办书院与家族书院的功能差异 214
第五章 衙署建筑 219
第一节 衙署的演变与发展 219
一、汉代的衙署 220
二、唐代的衙署 223
三、宋代的衙署 223
四、明代的衙署 223
五、清代的衙署 225
第二节 山西衙署建筑的组成与布局 226
一、旌表戒箴之所 226
二、治事之所 230
三、宴息之所 232
四、吏攒办事之所 234
五、祭祀之所 236
第三节 山西衙署建筑实例分析 237
一、绛州州署 239
二、潞安府衙 243
三、太谷县衙 243
四、榆次县衙 244
五、临晋县衙 250
六、霍州州署 250
七、孝义县衙 260
八、平遥县衙 261
第六章 宫观建筑 273
第一节 道教与宫观建筑 273
一、道教建筑的形制 273
二、山西道教建筑的发展 276
三、山西宫观建筑的分布 277
第二节 山西宫观建筑的空间布局 280
一、山西宫观建筑的选址 280
二、山西宫观建筑的功能 285
三、宫观建筑的空间布局 288
四、山西宫观建筑的空间组成 292
第三节 山西宫观建筑典型实例分析 297
一、芮城永乐宫 297
二、太原纯阳宫 299
三、柳林玉虚宫 300
四、陵川白玉宫 301
五、高平万寿宫 301
六、高平纯阳宫 302
七、洪洞净石宫 303
八、洪洞玉皇庙 304
九、汾阳太符观 305
十、离石天真观 306
十一、浮山清微观 308
十二、武乡会仙观 309
十三、长治玉皇观 309
十四、长治长春观 311
十五、长治琚寨玉皇庙 312
十六、高平清梦观 312
十七、平遥清虚观 313
十八、绛县长春观 315
十九、泽州府城玉皇庙 316
二十、陵川石掌玉皇庙 318
二十一、河津真武庙 318
二十二、河津玄帝庙 319
二十三、夏县堆云洞 319
二十四、高平玉虚观 320
二十五、汾西真武祠 323
二十六、汾西神符真武庙 324
二十七、新绛乔沟头玉皇庙 325
二十八、稷山南阳法王庙 326
二十九、长子布村玉皇庙 328
三十、浑源北岳行宫 329
三十一、阳泉南庄遇真观 330
三十二、阳泉新泉观 330
三十三、中阳龙泉观 332
三十四、恒山宫观建筑 333
第七章 寺庙建筑 345
第一节 山西佛教建筑的发展 345
一、佛教的起源与传布 346
二、山西佛教建筑的历史分期 346
三、山西寺庙的创建 348
第二节 山西寺庙建筑的类型与实例 353
一、聚落中的寺庙 353
二、郊野中的寺庙 381
三、山林中的寺庙 398
第三节 山西寺庙建筑的空间组织 425
一、寺庙建筑的布局方式 426
二、寺庙佛殿的形式 431
三、寺庙建筑的组群形态 433
四、寺庙建筑空间的限定 436
五、寺庙建筑空间的延伸 440
六、寺庙建筑的空间序列 444
山西古建筑地点及年代索引 452
参考文献 462
后记 464
作者简介 466
(下册) 3
总序 3
前言 3
第八章 宗族祠堂与圣贤祠庙 3
第一节 宗族祠堂 3
一、夏县司马光祠 4
二、榆次常氏宗祠 6
三、运城常平关氏宗祠 7
四、代县杨忠武祠 8
五、临县陈氏宗祠 10
六、灵石王氏宗祠 12
七、代县刘氏宗祠 13
八、浑源栗毓美墓祠 14
九、寿阳平舒祁家祠堂 16
十、阳泉平坦垴李氏宗祠 17
十一、平定西回村耿氏祠堂 17
十二、昔阳杜庄李氏宗祠 18
十三、昔阳西大街村宋氏宗祠 19
十四、昔阳河东卜氏宗祠 20
十五、襄垣连氏宗祠 21
十六、沁县新店杨家祠堂 22
十七、运城郊斜村李冰家庙 22
十八、闻喜岭东孙氏祠堂 23
十九、闻喜店头张氏祠堂 24
二十、万荣薛瑄家庙 24
第二节 圣贤祠庙 25
一、临汾尧庙 26
二、清徐尧庙 28
三、运城舜帝陵庙 29
四、平顺夏禹神祠 30
五、平顺西青北大禹庙 32
六、阳城下交汤帝庙 32
七、阳城中庄汤帝庙 33
八、泽州大阳汤帝庙 34
九、泽州神后村汤帝庙 36
十、翼城四圣宫 37
十一、太原晋祠 38
十二、灵石晋祠庙 42
十三、太原窦大夫祠 42
十四、清徐狐突庙 44
十五、乡宁荀大夫祠 45
十六、盂县藏山祠 45
十七、盂县大王庙 47
十八、永济扁鹊庙 48
十九、稷山李牧庙 48
二十、永济华佗庙 49
二十一、盂县烈女祠 50
二十二、沁水尉迟村敬德庙 52
二十三、文水则天庙 53
二十四、清徐贾状元祠 53
第三节 文庙武庙 54
一、太原文庙 55
二、晋源文庙 57
三、清源文庙 58
四、平遥文庙 59
五、平遥金庄文庙 60
六、灵石静升文庙 60
七、代县文庙 63
八、原平崞阳文庙 65
九、大同文庙 67
十、襄汾汾城文庙 68
十一、闻喜文庙 68
十二、绛州文庙 70
十三、绛县文庙 70
十四、潞城李庄文庙 72
十五、解州关帝庙 72
十六、定襄关王庙 74
十七、新绛龙香关帝庙 76
十八、新绛泉掌关帝庙 78
十九、汾阳南门关帝庙 79
二十、太原大关帝庙 80
二十一、大同关帝庙 81
二十二、阳泉林里关王庙 82
二十三、古县热留关帝庙 83
二十四、潞城李庄关帝庙 85
第九章 自然神祠与民俗神庙 91
第一节 后稷庙与三皇庙 91
一、万荣汾阴后土祠 92
二、介休后土庙 93
三、石楼后土圣母庙 95
四、灵石静升后土庙 96
五、夏县上冯圣母庙 97
六、河津古垛后土庙 98
七、和顺合山圣母庙 98
八、平顺九天圣母庙 100
九、平顺北甘泉圣母庙 101
十、霍州娲皇庙 102
十一、河津台头庙 104
十二、襄汾汾城社稷庙 105
十三、稷山稷王庙 106
十四、闻喜吴吕后稷庙 107
十五、新绛阳王稷益庙 108
十六、榆次庄子村社稷庙 109
十七、孝义三皇庙 110
十八、洪洞孙堡商山庙 110
十九、高平古中庙 112
第二节 城隍庙与东岳庙 114
一、榆次城隍庙 115
二、平遥城隍庙 117
三、潞安府城隍庙 119
四、芮城城隍庙 120
五、襄汾汾城城隍庙 121
六、清徐徐沟城隍庙 122
七、长治县都城隍庙 123
八、蒲县柏山东岳庙 124
九、黎城城隍庙 127
十、翼城南撖东岳庙 127
十一、介休五岳庙 128
十二、泽州冶底岱庙 130
十三、泽州周村东岳庙 131
十四、陵川县玉泉东岳庙 133
十五、石楼兴东垣东岳庙 133
十六、汾阳北榆苑五岳庙 134
十七、万荣解店东岳庙 136
十八、盂县坡头泰山庙 137
十九、河曲岱岳庙 138
二十、绛县华山庙 139
二十一、榆次永康村东岳庙 140
第三节 二仙庙、三嵕庙及崔府君庙 141
一、陵川小会岭二仙庙 141
二、陵川南神头二仙庙 141
三、陵川西溪二仙庙 143
四、高平中坪二仙宫 143
五、高平西李门二仙庙 145
六、壶关真泽二仙宫 146
七、泽州东南村二仙庙 147
八、泽州高都二仙庙 148
九、高平三王村三嵕庙 151
十、壶关南阳护村三嵕庙 152
十一、平顺北社三嵕庙 153
十二、长子大中汉三嵕庙 154
十三、潞城常庄府君庙 154
十四、长治郊区中村府君庙 155
十五、盂县府君庙 156
十六、沁水郭壁崔府君庙 158
十七、陵川礼义崔府君庙 159
十八、襄垣崔府君庙 160
第四节 水神庙与其他神庙 161
一、广灵水神堂 162
二、浑源神溪律吕神祠 162
三、泽州西顿济渎庙 165
四、临县碛口黑龙庙 166
五、太原晋祠水母楼 166
六、介休洪山源神庙 166
七、襄垣太平灵泽王庙 167
八、襄垣郭庄昭泽王庙 167
九、潞城东邑龙王庙 169
十、新绛三官庙 170
十一、运城池神庙 172
十二、平遥干坑南神庙 172
十三、临县李家山村天官庙 173
十四、平定新村八蜡庙 174
十五、平定金龙山大王庙 175
十六、介休张壁二郎庙 175
第十章 楼台亭塔 181
第一节 楼阁 181
一、绛州三楼 182
二、代州边靖楼和钟楼 183
三、万荣秋风楼和飞云楼 185
四、太原藏经楼和唱经楼 188
五、孝义中阳楼和魁星楼 188
六、隰县鼓楼 189
七、襄汾汾城鼓楼 190
八、宁武鼓楼 190
九、偏关鼓楼 192
十、大同鼓楼 192
十一、霍州鼓楼 193
十二、新平堡玉皇阁 193
十三、忻州北城门楼 194
十四、祁县镇河楼 195
十五、方山鼓楼 195
十六、榆次四明楼 195
十七、文水石永市楼 195
十八、交城奎星楼和吕祖阁 196
第二节 亭塔 197
一、五台山佛光寺祖师塔 198
二、太原童子寺燃灯塔 199
三、平顺明惠大师塔 200
四、运城泛舟禅师塔 200
五、太原连理塔 201
六、运城太平兴国寺塔 201
七、临猗妙道寺双塔 202
八、安泽郎寨塔 203
九、汾阳文峰塔 204
十、晋源阿育王塔 204
十一、阳曲帖木儿塔 205
十二、代县阿育王塔 205
十三、芮城寿圣寺塔 206
十四、万荣稷王山塔 207
十五、文水梵安寺塔 208
十六、万荣八龙寺塔 208
十七、襄汾灵光寺琉璃塔 208
十八、临猗永兴寺塔 210
十九、临猗圣庵寺塔 210
二十、万荣旱泉塔 211
二十一、万荣南阳寿圣寺塔 211
二十二、代县洪济寺砖塔 212
二十三、稷山北阳城砖塔 212
二十四、浑源圆觉寺塔 212
二十五、长子法兴寺石舍利塔 213
二十六、安泽麻衣寺砖塔 214
二十七、太原晋祠舍利生生塔 215
二十八、太原晋祠三亭 215
二十九、洪洞大槐树碑亭 217
三十、汾阳杏花村古井亭 217
第三节 戏台 220
一、高平二郎庙戏台 220
二、临汾魏村牛王庙戏台 221
三、临汾东羊后土庙戏台 222
四、榆次城隍庙玄鉴楼戏台 223
五、河津樊村戏台 224
六、绛县董封戏台 224
七、永济董村戏台 224
八、运城三官庙戏台 224
九、太原晋祠水镜台 225
十、介休后土庙戏台 226
十一、临县黑龙庙戏台 226
十二、襄汾汾城城隍庙戏台 227
十三、翼城乔泽庙戏台 227
十四、平遥财神庙戏台 227
十五、介休袄神楼戏台 228
第十一章 其他建筑 233
第一节 摩崖石窟 233
一、大同云冈石窟 235
二、太原天龙山石窟 241
三、太原龙山石窟 245
四、隰县七里脚千佛洞 247
五、高平羊头山石窟 249
六、平顺金灯寺石窟 251
七、清徐都沟石窟 253
八、沁县南涅水石刻 254
九、昔阳石马寺石窟 256
十、平定开河寺石窟 257
第二节 关隘津梁 258
一、泽州天井关 258
二、代县十二连城 260
三、平定娘子关 260
四、偏关偏头关 262
五、宁武宁武关 263
六、代县雁门关 264
七、右玉永济桥 265
八、襄汾洪济桥 266
九、原平普济桥 267
十、平遥惠济桥 267
十一、泽州景德桥 267
十二、泽州景忠桥 269
十三、襄垣永惠桥 269
十四、太原晋祠鱼沼飞梁 269
第三节 牌坊照壁 270
一、交口韩极石牌坊 270
二、曲沃四牌楼 271
三、翼城四牌坊 272
四、翼城石牌坊 273
五、和顺石牌坊 274
六、介休太和岩牌楼 274
七、原平朱氏牌楼 277
八、绛县乔寺碑楼 277
九、绛县石牌坊 278
十、汾西师家沟石牌坊 278
十一、大同龙壁 279
第十二章 山西早期建筑结构与构造的区域特征 285
第一节 晋中早期建筑 285
一、五代建筑 286
二、宋代建筑 286
三、金代建筑 292
四、元代建筑 297
第二节 晋北早期建筑 303
一、唐代建筑 303
二、辽、宋、金建筑 307
第三节 晋南早期建筑 316
一、唐代建筑 316
二、宋金建筑 317
三、元代建筑 319
第四节 晋东南早期建筑 322
一、唐代建筑 324
二、五代建筑 324
三、宋代建筑 326
四、金代建筑 330
山西古建筑地点及年代索引 338
参考文献 348
后记 350
作者简介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