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参考文献 5
第1章 组合合成策略 7
1.1 混合-裂分法 7
1.1.1 树脂珠技术 9
1.1.2 茶叶袋法 10
1.2 平行合成法 10
1.2.1 使用树脂珠的反应器械 14
1.2.2 多中心合成法 15
1.2.3 空间定位平行合成法 15
1.3 混合试剂合成法 16
参考文献 16
第2章 组合合成方法——固相组合合成 18
2.1 载体 19
2.1.1 树脂珠 19
2.1.2 多针 22
2.1.3 圆片 24
2.1.4 薄片 25
2.2 结合分子 28
2.2.1 酸不稳定结合分子 31
2.2.2 碱不稳定结合分子 34
2.2.3 安全制动结合分子 37
2.2.4 氨基甲酸酯结合分子 38
2.2.5 硅结合分子/无痕迹结合分子 40
2.2.6 光不稳定结合分子 41
2.2.8 多处可裂(多官能团)结合分子 42
2.2.7 烯丙基官能团化结合分子 42
2.3 多中心结构库模板 43
2.3.1 方酸 44
2.3.2 经Baylis-Hillmann反应得到的模板 45
2.3.3 用5-(2-溴乙酰基)吡咯作为模板 51
2.3.4 用烯酮作为模板 54
2.4 反应类型 59
2.4.1 亲电和亲核取代反应 60
2.4.2 取代反应 63
2.4.3 杂环合成 63
2.4.4 环加成反应 66
2.4.5 缩合反应 67
2.4.9 烯烃形成 69
2.4.11 还原反应 69
2.4.10 氧化反应 69
2.4.7 Grignard及相关反应 69
2.4.8 麦克尔加成 69
2.4.6 酰胺形成及相关反应 69
参考文献 70
第3章 组合合成方法——液相组合合成 76
3.1 与固相组合合成相比较 77
3.2 混合物的合成 78
3.3 已用于液相组合化学的反应 80
3.3.1 酰化反应 80
3.3.2 胺的磺化 80
3.3.8 钯催化的碳-碳键的形成 81
3.3.9 氢化和还原 81
3.3.7 经缩合反应形成碳-碳键 81
3.3.10 多组分反应 81
3.3.4 烷化和加成反应 81
3.3.6 胺的芳基化 81
3.3.5 还原胺化 81
3.3.3 脲、硫脲和氨基甲酸酯的制备 81
3.3.11 环化反应 82
3.3.12 其他反应 82
3.3.13 反应顺序 83
3.4 纯化 85
3.4.1 固相束缚试剂 85
3.4.2 固相萃取 86
3.4.3 液相萃取 88
3.4.4 氟的合成 89
3.4.5 在可溶性聚合物载体上的合成 91
3.4.6 树枝状载体 93
3.4.7 高聚物试剂的使用 94
参考文献 95
第4章 组合化学库的筛选 97
4.1 混合物库 97
4.1.1 在珠筛选法 97
4.1.2 解缠绕法 98
4.1.3 编码 105
4.1.4 多处可裂的结合分子 115
4.2 含单独化合物的库 115
参考文献 116
5.1.1 傅里叶-红外显微镜学 118
5.1 红外光谱法(IR) 118
第5章 组合化合物库的鉴定 118
5.1.2 衰减全反射光谱 127
5.1.3 其他的红外光谱方法 129
5.2 核磁共振法 130
5.2.1 在珠分析法 130
5.2.2 高分辨质子魔角旋转核磁共振 133
5.3 质谱 138
5.3.1 组合化合物分析 138
5.3.2 样品分析与纯化的高通量系统 154
参考文献 160
6.1.1 亚单体法 165
6.1 类肽 165
第6章 组合合成的低聚物 165
6.1.2 单体合成法 167
6.1.3 拟肽物 167
6.1.4 彻底烷基化多肽 168
6.1.5 β-类肽 169
6.2 低聚氨基甲酸酯 169
6.3 磺酰肽和插烯磺酰氨肽 170
6.4 聚-N-酰胺 172
6.5 寡脲 174
6.5.1 线性寡脲 174
6.5.2 低聚环脲和环硫脲 174
6.6.1 聚-N-甲基吡咯和咪唑 175
6.6 含杂环低聚物 175
6.5.3 硫脲 175
6.5.4 脲类肽 175
6.6.2 含噻唑环和噁唑环的多肽 176
6.6.3 寡聚四氢呋喃 176
6.6.4 聚异噁唑啉 177
6.6.5 寡聚噻吩 177
6.6.6 含吡咯啉酮的低聚物 177
6.7 其他合成低聚物 178
6.7.1 逆-反假肽 178
6.7.2 插烯多肽 179
6.7.3 氮杂化物和氮杂多肽 179
6.7.5 含α,α-四取代氨基酸的多肽 180
6.7.4 β-多肽 180
6.7.6 聚羟基化合物 181
6.7.7 多肽核酸 181
6.8 肽键在一个位置上的修饰 182
6.8.1 硫代酰胺假肽 182
6.8.2 酰胺键被还原的多肽 182
6.8.3 含N-羟基酰胺键的多肽 183
6.8.4 羟乙胺肽键电子等排体 184
参考文献 184
第7章 自动组合合成 188
7.1 单个化合物的平行合成 189
7.2 实验室制备效率 189
7.3 实验室自动化设备 190
7.3.1 分散型自动化系统 191
7.3.3 中心自动的样品导向多组分系统 192
7.3.2 中心控制和功能型多组分系统 192
7.4 高通量纯化和分析 193
7.5 自动纯化 193
7.6 微反应系统简介 194
参考文献 195
第8章 组合生物合成 196
8.1 克隆生物合成功能基因簇 196
8.2 遗传工程及新药研究 197
8.2.1 靶向基因失活 197
8.2.2 单基因表达 198
8.2.3 基因簇的表达 202
8.2.5 酶亚基的重组装 203
8.2.4 合成起始单位变异 203
8.3 组合生物合成的应用 212
8.3.1 寡糖类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的运用 212
8.3.2 其他来源基因的运用——地球上的新化合物 212
8.3.3 对酶变换其底物特异性 212
参考文献 213
第9章 用作化学传感器的分子接受器 215
9.1 超分子识别部位 215
9.2 大环肽类 217
9.3 组合接受器库 218
9.4 环肽作为化学传感器的超分子识别部位 219
参考文献 222
10.1 高通量药物筛选 224
第10章 高通量筛选与新药发现 224
10.2 对高通量筛选的要求 225
10.3 高通量药物筛选的组成 226
10.3.1 化合物资源 226
10.3.2 微反应系统 227
10.3.3 筛选模型 227
10.3.4 高灵敏度检测系统 229
10.3.5 自动化操作系统 230
10.3.6 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系统 231
10.4 高通量筛选的特点 231
10.5 高通量药物筛选的过程 232
10.6 高通量筛选系统简介 233
10.7 虚拟筛选 234
参考文献 236
第11章 催化反应的高通量实验 238
11.1 HTE技术用于催化反应 238
11.2 库设计和试验策略 240
11.3 合成方法 242
11.4 测试方法 243
11.5 多路径反应器 244
参考文献 246
第12章 计算机辅助化合物库设计 247
12.1 化合物库设计理论 248
12.2 相似性原则 249
12.3.1 二维指纹 250
12.3 分子描述 250
12.3.2 三点药效团 251
12.3.3 其他描述 251
12.4 分子相似性方法 252
12.4.1 亲和力指纹 252
12.4.2 特征树 253
12.4.3 碎片的自动化结构重合 254
12.5 描述有效性研究 254
12.5.1 2D和3D描述的对比 254
12.5.2 随机设计和合理化设计的比较 255
12.5.3 三点药效团和2D指纹比较 256
12.5.4 局部相似——相似性半径 256
12.6 化合物选择技巧 257
12.7 设计组合化合物库 258
参考文献 262
第13章 组合化学进展 264
13.1 丝氨酸及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265
13.2 真菌Ⅰ型蛋白香叶基转移酶(GGTase-1)抑制剂 267
13.3 KDR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268
13.4 自动形成靶向化合物库设计 270
13.5 优先GPCR配体 272
13.6 VLA-4拮抗剂 274
13.7 胺的合成 277
13.8 多样性导向合成 280
13.9 Katritsky苯并三唑固相合成法 283
13.10 多组分缩合 285
参考文献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