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讲义》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自清著;刘晶雯整理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806960473
  • 页数:30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朱自清在西南联大中文系讲授“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课程的讲义。内容以文学批评史基本概念为主,将史料、史观串连、梳理,概览发展演变轨迹。深入浅出,结构严整。

目录第一章 言志与缘情/ 1

甲 诗言志/ 1

一、诗言志/ 2

1.献诗陈志/ 3

2.赋诗言志/ 3

3.教诗明志/ 4

4.作诗言志/ 7

二、比兴/ 9

1.毛诗郑笺释兴/ 9

六诗与六义/ 9

“兴也”用例 / 10

《毛传》“兴”义/ 11

《郑笺》“兴”义 / 12

2.“兴”义溯源/ 12

赋诗与引诗/ 12

美刺 / 13

兴于诗(《论语·泰伯》) / 13

诗重义 / 14

3.赋比兴通释/ 15

乐意 / 15

铺陈善恶 / 15

比类 / 16

4.风雅比兴/ 17

怀疑论/ 17

兴变义 / 17

元白诗论 / 18

三、诗教/ 19

1.六艺之教/ 19

六学 / 20

三科 / 20

讽诵 / 20

2.著述引诗/ 20

荀子 / 20

诗礼乐一体/ 21

3.温柔敦厚/ 22

《正义》——孔颖达《毛诗正义》 / 22

诗与乐 / 22

礼与乐 / 23

中道 / 25

无邪/ 27

乙文以载道/ 28

一、道三义/ 29

1.自然/ 29

2.教化/ 29

3.德性/ 31

二、文三义/ 32

1.天文/ 32

2.人文/ 32

3.君子之文/ 32

2.贯道/ 33

1.明道/ 33

三、文道相依/ 33

3.载道/ 34

四、道与艺/ 35

1.“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 35

2.“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 36

丙诗缘情/ 37

入耳悦目 / 38

2.娱玩/ 38

1.诗赋欲丽/ 38

一、绮靡/ 38

妍巧/ 39

情灵摇荡/ 40

3.自然/ 40

感物吟志/ 40

感荡心灵/ 40

4.宫体/ 41

象外之境/ 42

二、兴趣/ 42

1.象外/ 42

品目 / 43

2.文外/ 44

重意/ 44

常言/ 44

形似/ 45

3.妙悟/ 45

禅谕/ 45

别才别趣/ 46

三、情性/ 47

1.不平则鸣/ 47

善鸣/ 48

穷而后工/ 48

2.风人本色/ 48

本色/ 48

3.神韵/ 49

雅颂体/ 49

典远谐则 / 50

流连光景/ 50

4.性情/ 51

过与不及/ 51

情景/ 51

1.风趣/ 52

腔口 / 52

天分/ 52

2.真/ 53

闾巷/ 53

幽僻/ 53

3.我/ 54

4.诗教/ 54

关系 / 54

一、修辞立诚/ 55

丁辞达/ 55

说尽/ 55

1.多少/ 56

义之至 / 56

辞费/ 56

2.有章/ 56

有物/ 57

有序/ 57

3.手口 / 58

物之妙/ 58

文用 / 58

4.见道/ 58

文以见道/ 58

四、性灵/ 59

即书言道/ 60

二、沉思翰藻/ 60

援古证今/ 61

1.事类/ 61

才主学辅/ 62

理得义要/ 62

2.比体/ 62

四比/ 62

切至/ 63

3.丽辞/ 63

四对/ 64

自然成对/ 64

深采逸韵/ 65

4.声律/ 66

声响/ 66

和、韵/ 67

三、言有序/ 68

1.气/ 68

气盛言宜/ 68

贯 / 69

因声求气 / 70

活法/ 71

2.法/ 71

规矩/ 72

四、意义/ 75

1.辞义/ 75

言意之辨/ 75

多义/ 79

2.仁智/ 81

触类多通/ 81

穿凿附会/ 82

知音/ 83

第二章 模拟/ 86

甲释义/ 86

一、学古/ 87

1.诵读/ 87

2.仿作/ 87

3.师法/ 87

2.肖古/ 89

二、求似/ 89

1.尊古/ 89

非极诣/ 90

古不尽可法/ 90

古人词不相袭/ 90

3.剽窃/ 92

不由衷 / 92

能入不能出 / 93

三、脱化/ 93

1.变形/ 93

2.融铸/ 94

3.独造/ 95

乙、源流/ 96

一、渊源/ 96

1.经典/ 96

2.作者/ 96

4.品第/ 98

3.时世/ 98

二、派别/ 99

1.西昆体/ 100

2.江西派/ 101

3.桐城派/ 104

丙体裁/ 105

一、才性/ 105

二、体类/ 105

三、选集/ 109

丁格调/ 110

一、格三义/ 110

1.法式/ 110

2.标准/ 111

3.意境/ 112

二、别称/ 113

三、格调二义/ 114

二、正变/ 116

一、稽古/ 116

戊古今/ 116

三、分期/ 118

四、时世/ 122

第三章 文笔/ 126

甲 文学/ 126

一、文与文学/ 126

二、文章与文辞/ 127

一、文体/ 129

乙文变/ 129

二、好尚/ 130

三、文人/ 130

四、文集/ 131

丙文笔/ 132

一、称谓之始/ 132

二、有韵无韵/ 133

三、声色/ 134

3.文记/ 135

2.文史/ 135

四、别称/ 135

1.辞笔/ 135

五、总称/ 136

1.文义/ 136

2.文藻/ 136

3.文章/ 136

4.文学/ 136

丁诗文/ 137

一、诗笔与诗文/ 137

二、诗文各有体/ 138

1.记问与议论/ 138

2.风人与本色/ 140

三、骈散/ 140

1.古文/ 140

2.骈散之争/ 143

散文/ 143

骈文/ 147

不分骈散文/ 150

四、别体/ 153

1.著述/ 153

注疏/ 153

语录/ 157

笔记/ 157

2.文件/ 158

文告/ 158

书牍/ 159

律例/ 159

3.余类/ 159

诗文评/ 159

小说/ 163

词曲 / 167

歌谣/ 167

甲 体用/ 169

一、顺逆/ 169

第四章 品目/ 169

二、诚伪/ 172

三、劝惩/ 174

四、雅俗/ 175

五、厚薄/ 177

六、虚实/ 178

七、大小/ 179

八、深浅/ 181

乙文质/ 183

一、雕率/ 183

1.自然/ 184

2.清/ 185

3.丽/ 187

4.艳/ 188

5.野/ 188

二、浑划/ 189

三、新古/ 192

四、华素/ 194

丙神气/ 196

一、风神/ 196

二、气/ 200

丁辞情/ 202

一、刚柔/ 203

二、奇正/ 205

三、庄谐/ 206

四、繁简/ 208

五、显晦/ 209

六、难易/ 211

七、工拙/ 212

〔附〕古诗十九首释/ 213

论朗读/ 262

论诗学门径/ 274

文病类例/ 282

写作杂谈/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