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前言 1
第一章荣格与佛教的关系探源 1
第一节从精神分析学到分析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 1
第二节荣格与诺斯替教 4
1.诺斯替教与“诺斯” 6
2.《珍珠赞歌》 8
3.《向死者的七次布道》与《般若心经》 9
4.诺斯替教与佛教比较 12
第三节荣格与炼金术 14
1.荣格与理查德·威廉 16
2.《太乙金华宗旨》(《金花的秘密》) 18
3.炼金术:“哲人石”和“水银神” 24
4.炼金术的象征意义 30
第四节西方面向东方的传统与佛教西传 35
1.亚历山大港城、阿育王、弥兰陀王 36
2.近代殖民主义的副产品:西方佛学研究 39
3.莱布尼茨、歌德、叔本华、尼采 43
4.布莱瓦茨基夫人与“通神学会” 54
第二章荣格与佛教 68
第一节荣格与印度宗教 70
1.佛教与印度精神传统 70
2.宇宙创生神话与《吠陀经》 73
3.“梵我一如”与《奥义书》 77
4.印度之行 80
第二节荣格与藏传佛教 86
1.《西藏度亡经》(《中阴得度》) 87
2.《西藏大解脱经》 92
3.西藏密教瑜珈与女神军荼利 105
4.“曼荼罗”——心理完整的象征 118
5.西藏医学 119
第三节荣格与汉传佛教 122
1.《大乘起信论》 123
2.“如来藏缘起”与“投射” 126
3.中国禅佛教(Chan Buddhism) 127
4.铃木大拙与“日化禅”(Zen) 136
第四节荣格与佛教美学 159
第三章荣格心理学与佛教思想比较 164
第一节哲学观比较 164
1.荣格的天人观与“依正不二” 164
2.荣格的心物观与“色心不二” 165
3.“两极合并”与“中道” 165
4.“同时性”与“因缘和合” 166
第二节人生观与伦理观比较 169
1.痛苦与欢乐 169
2.善与恶 170
3.来世信仰 173
4.生活目的:拯救与解脱 176
第三节荣格的心理结构理论与佛教的“八识观” 180
1.灵魂与“神识” 181
2.意识与“第六识” 182
3.自我与“末那识”(“思量识”) 184
4.无意识与“阿赖耶识”(“藏识”) 185
第四节荣格的心理转变理论与佛教冥思 189
1.心理能量 189
2.“主动想像”与“心观” 195
3.自我与自性(Self) 206
4.个体化进程与“禅定” 212
第四章暮鼓晨钟 218
——荣格对西方的提醒 218
第一节西方的佛教研究 218
第二节西方大众文化中的佛教 225
第三节毒品问题 235
第四节荣格的警告 244
结语 246
附录 向死者的七次布道 荣格 248
参考书目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