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 导论 1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1
二 相关研究综述 5
(一)关于集体行动研究的理论 5
(二)有关中国工人行动的研究 18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程序 34
(一)研究方法论 34
(二)具体研究方法 40
(三)经验资料获取 41
(四)文献资料构成 45
四 研究的意义 45
(一)实践意义 45
(二)理论意义 47
第二章 情境——过程架构下的行动选择:一个简要的分析框架 53
一 主流经济学关于行动选择的完全理性预设 53
二 “完全理性”预设遭遇到的批评 55
(一)满意选择还是最优选择 55
(二)所有人类行为是否都是理性行为 57
(三)偏好是否一成不变 58
三 理性选择理论的应用策略 58
四 分析框架 61
(一)行动者 61
(二)目的 65
(三)情境(制度环境与物质环境) 67
(四)资源 69
五 理论假设 71
一 制度、制度变革与地位受损 73
第三章 一个基本发现:无集体行动 73
二 时序格局中的企业制度变革 76
(一)双轨制时期的企业制度演变 77
(二)双轨制时期的工人地位状况 85
(三)企业产权改革时期 88
(四)企业产权改革时期的工人地位受损 95
三 行动选择:退出、服从、吁请 103
(一)行动选择分类 103
(二)工人对制度变革的行动回应 105
第四章 惩罚性的正式制度与“守法逻辑” 116
一 惩罚性的正式制度与预防性的正式制度 116
二 惩罚性正式制度与两种不同的“守法逻辑” 119
三 两种“守法逻辑”下的工人行动 126
(一)认可性守法逻辑 126
(二)畏惧性守法逻辑 135
第五章 预防性的正式制度与“生存逻辑” 141
一 从社会主义的父爱主义到生存伦理 142
(一)道义经济与生存伦理 142
(二)从社会主义的父爱主义到生存伦理 143
二 预防性正式制度与基本生活保障 148
(一)最低工资制度 149
(二)下岗、内退、再就业政策 150
(三)失业保险制度 160
(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61
(五)作为一种预防性正式制度安排的工会 163
三 生存逻辑下的行动选择 170
(一)遭遇长期的生存危机——诉诸集体行动 173
(二)基本生活能获保障——服从现实安排 174
(三)从事非正规工作 175
第六章 非正式制度与地位受损压力的缓解 179
一 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实施 180
(一)非正式制度与制度变革的时序性 180
(二)正式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非正式运作 185
二 家庭网支持与地位受损压力的缓解 190
(一)城市社会生活中的家庭 190
(二)家庭网及其支持类型 194
三 子女期望 202
第七章 工人行动选择的社会经济架构 212
一 由短缺型经济向相对过剩型经济的演变 213
(一)两种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经济约束 213
(二)相对过剩型经济的表征 214
二 需求约束型劳动力市场 227
(一)隐性失业显性化 228
(二)新增劳动力资源带来的就业压力 232
(三)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 233
(四)就业的效应减弱 237
三 非公有制经济的成长 243
第八章 市场适应与企业依赖 252
一 资源与市场能力 252
(一)资源 252
(二)市场能力 253
(三)市场相容性资源与市场排斥性资源 255
二 机会结构及其演变 255
(一)机会供给主体的变化 256
(二)机会供给主体的行为 259
(三)机会获得机制 261
(一)市场相容性资源与市场适应 263
三 有差异的市场能力及其对机会结构变化的回应 263
(二)市场排斥性资源与组织依赖 268
(三)有差异的市场能力与不同的利益追求 278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281
一 基本发现 281
(一)没有利益组织起来的公开的集体行动 281
(二)集体无行动不是企业政治的主要形式 284
(三)广泛存在的行动方式是服从、退出与个人倾诉 286
二 个人行动选择的社会后果 288
(一)基本逻辑 288
(二)基本结论及其启示 291
三 以往理论的再思考 295
(一)对一般集体行动理论的再思考 295
(二)对中国工人行动研究相关理论的再思考 299
(三)情境——过程分析视角 302
四 本研究的学术贡献 304
(一)发现无集体行动 304
(二)提出情境理性下的行动选择框架 304
(三)情境——过程分析的视角 305
五 研究的不足 305
(一)选样的局限性 305
(二)研究问题的敏感性造成的局限 306
(三)本研究成果的评估 306
参考文献 307
附录一 个案企业访谈大纲 332
附录二 企业制度变革过程中工人访谈提纲 336
附录三 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与再就业的有关正式制度 342
附录四 B及其改制企业部分下岗、失业政策 347
致谢 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