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制度的风险机理及改革路径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章和杰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0443617
  • 页数:34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将亚洲金融危机与我国做了比较研究,提出了中国金融制度改革的总目标路径。

目录 1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依据 1

一 所选课题是现实的迫切要求 1

二 制度质量对于金融市场化有重大的作用 2

三 最迫切的任务是寻找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制度路径 3

四 中国金融业在开放中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因素 3

五 曾发生过金融危机的国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惨痛教训 3

六 从理论上寻找适合WTO的中国新金融制度的迫切要求 4

七 中国面临的困境 9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0

一 面临的理论上的困难 10

二 面临的实践上的困难 13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和创新之处 14

一 本书的研究方法 14

二 本书的创新之处 17

一 研究思路 20

第四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20

二 研究框架 21

第二章 有关金融危机的理论与模型评述 23

第一节 严酷的现实及苍白的理论向我们提出的挑战 23

一 严酷的现实向我们提出的挑战 23

二 防范金融危机的现有理论的苍白向我们提出的挑战 24

第二节 有关金融危机的理论评述 24

一 西方货币危机模型简介 25

二 金融危机预警模型 29

第三节 结论——急需建立中国金融风险预警模型并寻找中国金融制度的改革路径 35

第三章 中国金融系统风险预警模型及实证分析——多因素层次模糊综合评判 36

第一节 构建中国金融系统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理论分析 37

一 中国金融系统风险预警指标设立的指导思想和指标内涵 37

二 构建中国金融系统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47

三 确定模糊集合 49

四 确定模糊评判指标的权重 49

五 确定评判隶属矩阵 53

一 模型中已经暴露出来的风险因素的作用 54

第二节 实证分析 54

二 模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的可能作用 56

第三节 结论 57

一 中国金融系统存在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57

二 影响中国金融系统风险的主要因素 57

第四节 预测中国金融风险的简化模型 57

附录:基本数据 59

第四章 曾发生金融危机的部分亚洲国家金融制度的风险机理研究 67

第一节 亚洲模式的特征 67

一 亚洲金融危机的内因 68

第二节 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 68

二 亚洲金融危机的外因 69

第三节 有关国家金融结构对比 70

一 在宏观经济基本面和金融方面存在的缺陷 71

二 金融系统的结构性缺陷 75

第四节 金融监管的审慎性规定和监管存在严重的缺陷 77

一 韩国在金融危机爆发前金融监管的缺陷 77

三 菲律宾在金融危机爆发前金融监管的缺陷 79

二 马来西亚在金融危机爆发前金融监管的缺陷 79

四 泰国在金融危机爆发前金融监管的缺陷 81

第五节 资本市场欠发达 82

第六节 金融制度的严重缺陷助长了金融危机的蔓延 83

第七节 金融市场化的前期路径准备不充分 84

第八节 结论 85

一 基本金融制度存在严重缺陷 85

二 基本上是固定汇率制会促进金融恐慌,增大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 85

三 金融监管的审慎性规定和监管存在严重的缺陷 85

四 资本市场发育不良 86

五 金融制度的严重缺陷助长了金融危机的蔓延 86

六 金融市场化前的改革路径疏于注意 86

七 根本缺乏金融风险预警制度 86

第五章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风险机理研究 88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88

一 中国会发生金融危机吗 88

二 中国金融系统的主要问题 89

第二节 对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例、资产收益率和不良贷款率的剖析 90

一 资本充足率 91

二 流动性比例 93

三 资产收益率 94

四 不良贷款率 97

第三节 政府的隐含担保 100

第四节 政府隐性担保、企业预算软约束与金融危机 101

第五节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效率低下——简单模仿金融工具创新 102

第六节 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严重缺陷 104

第八节 国家政权的稳定性给国有商业银行提供了近乎无限的信用支持 105

第七节 基本上是固定汇率制会促进金融恐慌,增大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 105

第九节 结论 106

一 中国基本金融制度存在的严重缺陷 106

二 中国金融制度的严重脆弱性的具体表现 107

三 银行对股市及其他高风险金融工具的风险暴露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110

四 (基本上是)固定汇率制会促进金融恐慌,增大金融风险,对金融危机的爆发起推波助澜作用 110

五 资本市场的弊端助长了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 110

一 明晰概念 112

第六章 中国金融监管的风险机理研究 112

第一节 明晰概念及研究路径 112

二 研究路径 114

第二节 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及发展趋势 114

一 历史梳理 114

二 央行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 118

第三节 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演变及弊端 122

一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 122

二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弊端 123

第四节 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中国银行业的严重弊端 131

一 《新资本协议》的要旨 131

二 《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 132

三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必然趋势 133

四 中国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立法滞后 133

第五节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弊端产生的原因——商业银行缺乏尽职、敬业精神 134

一 商业银行缺乏尽职、敬业精神的内生原因 135

二 商业银行缺乏尽职、敬业精神的外生原因 136

一 公司治理结构尚未健全既削弱了银监会的监管又制约了中国金融制度融入WTO框架 138

第六节 结论 138

二 银监会监管滞后蕴含着较大的金融风险 139

第七章 中国开放资本市场发生金融危机的机理研究 140

第一节 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资本市场开放前后实证分析 140

第二节 中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分析 143

一 中国资本市场没有达到既定目标 143

二 中国资本市场成绩可圈可点 143

二 中国的股票价格能反映实体经济的价值,但程度有限 144

一 问题的提出 145

第三节 A股市场的现状 145

三 中国的股票价格不能引导中国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148

四 中国的资本市场缺乏有效的微观信用基础及投资组合金融工具 149

五 中国股票一级市场A股的平均发行抑价率很高 150

六 中国股市泡沫成分较重,多种风险并存 150

第四节 私募资本市场 151

第五节 B股市场 153

一 对内开放B股市场并不等于A、B股市场的合并 153

三 开放B股的利弊 154

二 B股市场在中近期还不会冲击人民币汇率 154

四 中国的A、B股最后必然合并 155

第六节 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度分析 155

一 市场收益率 156

二 股市风险 157

三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的定量分析 159

四 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概述 160

四 中国经济基本面的较大缺陷若无实质性的改变,极易引发金融危机 164

三 在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短期资本的大幅波动将造成金融市场的巨大风险,将使中国脆弱的金融体系难以承受 164

二 资本市场发育不良制约了中国金融制度融入WTO框架 164

一 急需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164

第七节 结论 164

附录:基本数据 167

第八章 金融危机的博弈模型及其解析——中国汇率制度的风险机理研究 175

第一节 金融危机的博弈模型 177

一 小国与大国的金融危机博弈模型 179

二 实证分析 183

一 固定汇率制度、国际收支持续逆差、资本市场仓促开放,极易发生金融危机 196

第二节 结论 196

二 金融制度的严重缺陷助长了金融危机的蔓延 197

三 中国金融制度的脆弱性制约了中国金融制度融入WTO框架 197

四 判断中国汇率制度是否适当的重要标准 198

第九章 僵硬的利率制度 199

第一节 利率的两重性 199

第二节 利率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 200

第三节 我国央行利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03

第四节 我国现行的利率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206

一 导向作用小 206

二 再贷款利率的调整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越来越小 209

三 再贴现利率因再贴现量规模较小,难以担当起央行核心利率的功能 210

四 央行在公开市场上缺乏以短期国债为媒介的操作工具 210

五 货币市场的建设与监管滞后 210

第五节 结论 212

第十章 转型期中的信用困惑 213

第一节 概念 213

一 个人信用状况记录不全,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 214

第二节 中国在转型期中的信用困惑 214

二 商业信用意识淡薄,信用观念扭曲,延长了转型期 215

三 金融信用过度创造,可能诱发金融危机 215

四 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 222

第十一章 民营科技企业融资困境 224

第一节 研究对象 224

一 概念 224

二 特征 225

第二节 在21世纪初,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主体是民科企 225

二 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对浙江经济的贡献很大 227

三 现有的金融制度对浙江民科企的融资的支持极其有限 227

第三节 民科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遭遇的融资困境——以浙江省为例 227

一 浙江是一个资源少、国家投入少、经济发展速度居于全国前列的省份之一 227

四 浙江省民科企存在的主要问题 228

第四节 文献综述 229

一 制度歧视 229

二 对策论 233

二 没有为民科企融资的具有权威性的法律框架 234

一 理论的误区 234

第五节 民科企融资困境的症结 234

三 国际比较借鉴 234

三 中国基本金融制度存在严重缺陷 235

四 中国金融结构严重失衡 235

五 现阶段中国金融市场的模式不能很好地为民营科技企业服务 237

六 民科企融资难的自身根源 242

第十二章 中国金融制度改革的总目标路径——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 244

第一节 中国可能发生金融危机的机理分析 245

一 假设 245

二 金融危机发生的机理解析 246

第二节 世界银行有关专家基于实证分析的制度设计与治理结构 248

一 金融监管部门必须成为独立的监管机构 249

二 惩治腐败 249

三 引入竞争 249

四 良好的法律框架 249

一 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及治理路径 250

二 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 250

第三节 部分发生金融危机后的国家的治理路径及绩效 250

三 金融机构自由化的路径选择不当,将导致金融体系的巨大动荡,并招致巨大损失 251

四 金融危机后亚洲有关国家的改革措施及绩效 252

第四节 借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253

一 中国金融业面临的挑战 253

二 《新协议》的欠缺所在 254

三 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254

第五节 中国金融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254

三 金融市场化的顺序 255

一 中国基本金融制度的路径选择 255

二 建立稳健的会计制度 255

第六节 中国金融制度改革的战略目标 256

一 自由的涵义 256

二 开放的涵义 256

三 安全的涵义 257

四 高效的涵义 257

第七节 中国金融制度改革的总目标路径 257

一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路径 258

第八节 商业银行的改革路径——使?f/?G趋向于零 258

一 指导方针 258

二 主要任务 258

二 慎重发展网络金融 262

第九节 金融监管的改革路径——使?f/?J趋向于零 265

一 金融监管的新动向和金融监管者面临的新挑战 265

二 金融监管路径选择的依据 266

三 提高银监会的监管能力和央行的宏观调控能力 266

四 明确银监会的监管任务 268

五 银监会有效监管的环境配合 268

六 切实减少委托人——银监会的道德风险 270

七 完善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尽职和敬业的激励合约 271

八 加强高科技研发,加快人才培养 271

九 尽快建立存款保护制度 272

十 有序开放金融有效监管外资银行 272

十一 金融监管改革的具体路径 273

第十节 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路径——使?f/?Z趋向于零 276

一 必须考虑股票市场的货币需求效应 276

四 以规则立市,弱化市场对价格信号的过度反应 277

二 夯实股票市场与总量经济良性互动的基础 277

三 提高全社会对股票市场功能的认识,建立有效的上市公司经理激励—约束机制 277

五 构造有效的微观信用基础上的投资等级金融工具发行主体 278

六 资产重组 279

七 通过培育股市的深度和间接的行政干预措施来适时消除中国股市的较高泡沫成分 280

八 国有资产变现、减持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及逐步上市流通是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逐步接轨的必然要求,应妥善考虑具体做法 281

九 加强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完善风险防范措施 282

第十一节 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路径——使?f/?W趋向于零 283

一 浮动汇率是国际上的主要趋势,内部均衡是一国的首选目标 283

二 作为非国际货币的人民币受国际经济 283

的波动影响较大 283

三 改革现行的汇率制度 284

第十二节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路径——使?f/?L趋向于零 288

一 建立完备的金融经济信息库 289

二 抓紧培育和发展货币市场 289

三 央行要以公开市场业务为主,辅之以再贴现、准备金、利率政策等构成货币市场的宏观调控体系 292

第十三节 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使?f/?X趋向于零 294

一 良好的信用体系要达到的目标 295

二 重构中国的信用体系 295

三 改革信贷机制,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98

第十四节 解决民科企融资困境的改革路径——使?f/?M趋向于零 301

一 完善的法律体系 301

二 改革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型股份制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 302

三 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 303

四 理顺管理关系 304

五 积极扶持中小商业银行,在严格规范中大力发展民营金融机构 305

六 重建信用合作体系 307

七 构建功能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 307

八 进一步开放民科企的票据市场 308

九 应对民科企的融资设置进入门槛 308

十 构建民科企的信用担保体系 310

十一 构建信用体系 314

十二 创建风险投资基金 315

十三 构建三板资本市场 317

十五 完善中介机构的建设 318

十四 发展非正式金融业 318

十六 各级政府的作为 319

第十三章 中国在转型经济中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探究 322

第一节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 322

第二节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工具与调控过程 324

一 需求增减型政策——主要调节社会需求的总水平 324

二 需求转换型政策——主要调节社会需求的内部结构 334

一 国际经济金融政策协调的理论与实践 338

第三节 加强中国内外均衡政策的国际协调降低金融风险 338

二 修改IMF的有关表决权,充分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呼声 340

三 创造条件让人民币在亚洲区中发挥重要作用 342

四 加强区域性经济合作建立金融危机预警机制 343

五 赋予联合国以调控国际金融有秩序运行的新任务 343

第四节 并非结尾 344

主要参考文献 345

致谢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