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汉学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寅,许光华编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810468790
  • 页数:675 页
图书介绍:

目 录 1

序 1

前言 1

上编 国外汉学的滥觞和酝酿 3

(从古代至18世纪) 3

第一章周边国家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 3

第一节 概述 3

第二节 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受容 8

一、飞鸟、奈良时代 8

二、平安时代 11

三、五山时代 14

第三节 高丽朝末期与李朝初期的汉学 17

一、概述 17

二、诗歌评论 19

三、崔溥的中国行记《飘海录》 21

四、退溪学派与栗谷学派的性理学 23

第二章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 25

第一节从神话到现实 25

第二节 13世纪东来的旅行家和传教士 29

一、西方人开始全面了解中国 29

二、马可·波罗及其游记 35

第三章汉学在西方的酝酿 42

第一节 概述 43

第二节 西方传教士中的汉学先驱 50

一、门多萨、曾德照、卫匡国和柏应理 50

二、利玛窦和他的《中国札记》 56

一、“女神”号首航中国的背景和意义 66

第三节法国耶稣会士的中国研究 66

二、马若瑟、宋君荣、钱德明等的中国研究 68

三、法国传教士的汉学建树 74

第四节 欧洲早期的汉语研究与教学 87

一、早期的汉语研究 87

二、早期的汉语教学 102

第五节 传教士和欧洲的“中国热” 106

第四章 日本江户时代的汉学研究 119

第一节概述 119

第二节朱子学派、古学派和阳明学派 122

一、藤原惺窝、林罗山和朱子学派 122

二、伊藤仁斋、荻生徂徕和古学派 126

三、中藤江树、吉田松阴和阳明学派 131

第三节江户时代的中国文学研究 133

一、都贺庭钟、上田秋成与明清小说评论 134

二、曲亭马琴与明清小说评论 137

第五章朝鲜朝中期的汉学 139

第一节诗歌批评 139

第二节 小说的翻译和批评 140

第三节 “燕行录”及朴趾源的《热河日记》 143

第四节 丁若镛等人的实学观点 144

中编 国外汉学的确立和发展 149

(19世纪至20世纪初) 149

第一章欧洲汉学的确立和发展 149

第一节总体概况 149

第二节各国发展概况 152

第一节 概述 159

第二章法国汉学的确立和发展 159

一、雷慕沙、儒莲和德理文 166

第二节 职业汉学家的诞生 166

二、巴赞、哥士耆、德韦理亚等 170

三、毕欧 171

第三节 外交官和传教士汉学家 172

一、戴伯理和于雅尔 173

二、顾赛芬和戴遂良等传教士汉学家 173

第四节法国汉学的主要成果 176

一、中国历史和现状研究 177

二、哲学和宗教教派 179

三、中国文学的译介 183

第五节汉语教学和研究 188

第一节 概述 190

第三章英国汉学的确立和发展 190

第二节 准备阶段:传教士和外交官的工作 199

第三节 英国汉学的初步成果 208

一、理雅各的古代经籍翻译 208

二、德庇士的中国文化研究 211

三、翟理思的文学史研究 212

四、牛津、剑桥和伦敦大学的汉学讲座 218

第四章德国汉学的确立和发展 221

第一节 概述 221

第二节 汉学:从“业余”到学科的建立 224

第三节汉学研究和汉学家 226

一、主要研究领域 226

二、卫礼贤、福兰阁、佛尔克和孔拉迪 231

第五章欧洲其他国家的汉学 237

第一节 概述 237

第二节瑞典的汉学研究 239

一、早期的汉学研究 239

二、早期汉学家 241

三、远东文物博物馆 246

第三节荷兰的汉学研究 248

一、早期汉学家 248

二、莱顿大学的汉学研究 250

第六章俄国汉学的确立和发展 252

第一节概述 252

第二节学院派和僧侣派混合时期 257

第三节 彼得堡和海参崴的汉学 261

第四节 主要汉学家及其成就 265

一、主要汉学成就 265

二、比丘林、扎哈罗夫、卡法罗夫和华西里耶夫 278

第七章 美国汉学的确立与发展 286

第一节概述 286

第二节 来华传教士与美国汉学 288

一、裨治文和卫三畏 288

二、传教士汉学家群体 295

第三节 美国汉学的确立 298

一、东方学会与美国汉学的确立 298

二、西欧汉学传统的影响 301

第八章明治大正时代的日本汉学 304

第一节概述 304

一、维新派学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305

第二节 日本传统儒学的衰微与复苏 305

二、明治时代日本儒学的复苏 311

第三节 明治大正时代的中国文学研究 317

一、汉诗的繁荣 317

二、中国文学研究学者古城贞吉、狩野直喜等 319

第四节 明治大正时代的中国史研究 323

一、甲骨文研究 323

二、中国史研究学者那珂通世、白鸟库吉、内藤 325

湖南等 325

第九章朝鲜朝末期的汉学 330

第一节诗歌批评 330

第二节 小说的翻译、改写与批评 331

第三节金正喜与清代经学 333

第一章“古今之争”和“四分天下” 337

第一节 概述 337

下编 从传统“汉学”到现代“中国学” 337

(20世纪20年代以来) 337

第二节 “古今之争”和一体化趋势 341

一、“古今之争”与综合研究 341

二、“四分天下”和国际一体化趋势 342

第二章美国的中国学 345

第一节 概述 345

第二节迅速崛起的美国中国学 346

一、中国研究的勃兴 346

二、中国研究的新进展 350

三、太平洋学会的创立与中国研究的转向 352

四、左翼新闻记者的中国研究 356

一、美国中国学研究的战略与“地区研究” 365

第三节地位日趋重要的美国中国学研究 365

二、中国学研究的全面展开 387

三、研究模式的嬗变和费正清、赖肖尔、柯文等 402

汉学家 402

第四节汉学研究机构与汉语教学 424

第三章苏联的中国学 427

第一节概述 427

第二节 苏联汉学的主要成就 433

一、当代中国研究:社会现状和内外政策 434

二、中国历史研究 436

三、语言学、民族学、考古学研究 440

四、文学艺术研究 443

第三节 主要汉学家 446

第四节 汉学研究机构与汉语教学 456

第四章法国的中国学 462

第一节概述 462

第二节 二战前的汉学家及其成就 466

一、总体情况 466

二、“欧洲汉学泰斗”沙畹 469

三、考狄和他的《中国书目》 471

四、伯希和、马伯乐和葛兰言 473

第三节 二战后的汉学家及其成就 480

一、汉学家队伍的扩大 480

二、戴密微和谢和耐 483

三、战后中国文化译介 491

第四节汉学研究机构与汉语教学 504

第一节 概述 514

第五章德国的中国学 514

第二节 战后中国学的三大学派 523

一、傅吾康与汉堡学派 523

二、福赫伯与慕尼黑学派 527

三、艾克斯与莱比锡学派及东德地区的中国学 529

第三节80年代的汉学研究与教学 532

一、80年代以来的几个研究热点 533

二、主要汉学研究机构与汉语教学 542

第六章英国的中国学 546

第一节概述 546

第二节主要汉学家及其成就 550

一、李约瑟和他的《中国科技史》 550

二、韦利的古代诗歌译介与巫文化研究 556

三、霍克斯的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562

第三节对现当代文学和文化的关注 567

第四节汉学研究机构与汉语教学 569

第七章欧洲其他国家的中国研究 573

第一节概述 573

第二节西北欧国家的中国研究 574

一、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与马悦然 574

二、荷兰汉学家戴闻达和高罗佩 582

第三节 东欧国家的中国研究 586

一、捷克的中国研究 586

二、斯洛伐克的中国研究 591

三、波兰等国的中国研究 593

第八章昭和时代日本的中国学 596

第一节概述 596

一、中国哲学研究学者津田左右吉、武内义雄等 599

第二节战前和战时的汉学研究 599

二、中国史学研究学者桑原骘藏、藤田丰八等 603

三、中国文学研究学者盐谷温、铃木虎雄、青木 606

正儿等 606

第三节战后的汉学研究 614

一、中国哲学研究学者木村英一、赤忠冢、冈田 615

武彦等 615

二、中国史学研究学者仁井田升、公崎市定、贝冢茂树等 621

三、中国文学研究学者吉川幸次郎、小川野树、目加田诚等 624

四、汉语言研究学者诸桥辙次、白川静、藤堂 627

明保等 627

第四节 战后的汉学研究机构与汉语教学 630

一、概述 634

第一节现代印度的中国研究 634

第九章亚洲其他国家的中国研究 634

二、早期中国学研究机构的建立 636

三、研究的领域 639

四、重要汉学家 641

五、中国学研究机构与汉语教学 644

第二节韩国的中国研究 646

一、中国研究的视野 646

二、汉语教学与中国研究机构 650

附录一主要参考书目 653

附录二国外主要汉学机构 659

附录三国外汉学家名录 666

后记 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