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自然老化手册 第3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加)George Wypych编著;马艳秋等译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801645871
  • 页数:539 页
图书介绍:本书涉及各种材料在光、温度、水、大气、污染物、应力等因素作用下,其性能发生的规律,如何延长其使用寿命、其失效废料对环境的影响及再回收利用等诸多内容。

第1章 光物理学 1

11 辐射的本质 1

1.1.1 辐射能 1

1.1.2 辐射强度 3

1.1.3 辐射角度 4

1.2 材料对辐射的吸收 5

1.2.1 一般原理 5

1.3 吸收能的归宿与利用 8

1.3.1 失活 10

1.3.2 分子内部能量转移 10

1.3.3 分子间能量转移 11

1.3.4 发光 12

1.4 二聚物的辐射过程 15

1.5 光降解模型与光物理学数据 17

参考文献 19

第2章 光化学 20

2.1 光化学反应的典型路线 20

2.1.1 光分解反应 21

2.1.2 光氧化反应 22

2.1.3 过氧化物与氢过氧化物的转化 23

2.1.4 Norrish Ⅰ型和Ⅱ型反应 24

2.1.6 光取代反应 26

2.1.5 Fries光重排反应 26

2.1.7 光加成反应 27

2.1.8 光消除反应 27

2.1.9 光二聚反应 28

2.1.10 光缩合反应 28

2.1.11 光异构化反应 28

2.2 光化学反应活性与量子额 29

2.3 激发态的激发过程 31

2.4 光化学反应参数 31

2.5 抑制剂和光激敏剂 33

参考文献 34

第3章 暴露在自然(气候)条件下的各种影响参数 35

3.1 辐射 36

3.1.1 辐射源 36

3.1.2 太阳的辐射性放射 38

3.1.3 轨道变化对能量供应的影响 39

3.1.4 太空和近地空间 39

3.1.5 平流层 40

3.1.6 对流层 42

3.2 温度 44

3.4 空气组成 46

3.3 水 46

3.5 污染物 48

3.5.1 含氮化合物 48

3.5.2 氧物质 50

3.5.3 氢物质 50

3.5.4 碳氧化物 51

3.5.5 含硫物 52

3.5.6 含氯组分 53

3.5.7 微粒物质 54

3.6 应力 54

3.7 不同参数的协同作用 56

参考文献 60

第4章 自然老化条件评估中的测量方法 62

4.1 辐射 62

4.1.1 测试设备及规范方法 62

4.1.2 标准 66

4.2 日照持续时间 67

4.3 温度 68

4.4 相对湿度 68

4.5 潮湿时间 69

4.6 雨量 69

4.7.4 氮氧化物 70

4.7.3 二氧化硫 70

4.7 污染物 70

4.7.2 微粒物质 70

4.7.1 二氧化碳 70

4.7.5 一氧化碳 71

第5章 气候条件 72

5.3 日照持续时间 80

5.4 温度 80

第13章 老化试样的测试方法 82

5.8 污染物 82

5.7 潮湿时间 82

5.6 相对湿度 82

5.5 降水量 82

参考文献 83

第6章 户外露天放置(曝光)的方法 85

6.1 引言 85

6.2 气候条件与降解速度 86

6.3 气象条件的变化及其对户外曝光方法的影响 87

6.4 试样吸收能量的性质及与应力因素的共同影响 88

6.5 户外曝光的典型方法及其对于复合应力因素的影响和不同类型样品的典型应用 90

6.5.2.1 标准支架 94

6.5.2 样品曝光支架 94

6.5.2.2 置于玻璃之下的曝光 98

6.5.2.3 黑箱曝光 98

6.5.2.4 带有喷淋的曝光 99

6.5.2.5 干燥曝光 99

6.5.2.7 聚光装置 100

6.5.3 工业产品及其部件的曝光 100

6.6 其他曝光参数 101

6.7 相关标准 103

参考文献 103

第7章 实验室降解研究 105

7.1 引言 105

7.2 光源 106

7.3 滤波器 113

7.4 辐射的传递、监测与控制 115

7.5 温度控制 116

7.6 湿度控制 117

7.7 试验样品的喷淋 118

7.8 试验样品的支架和夹具 118

7.9 气候老化设备 119

7.10 不同仪器之间的关联 122

7.11 污染物 124

参考文献 125

7.12 研究的精确度 125

第8章 气候老化循环试验 127

参考文献 133

第9章 样品制备 135

参考文献 144

第10章 气候老化数据整理——使用寿命预测 146

参考文献 152

第11章 人工气候老化与自然曝光 153

参考文献 162

第12章 气候老化对材料性质的 163

12.1 质量损失 163

12.2 降解深度 163

12.3 力学性质 166

12.4 颜色和光学性质的变化 167

12.5 表面变化 168

12.6 相对分子质量 170

12.7 表面和总体化学组成 171

12.8 表面层的形态与结构 173

参考文献 180

13.1 目测评价 182

13.2 显微镜 183

13.4 光泽度 187

13.5 颜色变化 187

13.6 可见光分光光度测定法 189

13.7 UV分光光度测定法 189

13.8 红外分光光度测定法 190

13.9 拉曼光谱测定法 196

13.10 核磁共振 196

13.11 电子自旋共振 197

13.13 化学发光法、荧光和磷光法 200

13.12 质谱(MS)法 200

13.14 原子吸收光谱 202

13.15 广角X射线散射法和小角X射线散射法 202

13.16 X射线光电子光谱(XPS) 203

13.17 质量变化 205

13.18 密度 206

13.19 接触角 206

13.20 聚合物中气体扩散和水分迁移 207

13.22 超声波测量 208

13.23 热分析方法 208

13.21 电性质 208

13.24 材料的流变学性质 209

13.25 其他物理参数 210

13.26 拉伸强度 210

13.27 伸长度 211

13.28 抗弯强度 212

13.29 蠕变和恒应变试验 213

13.30 残余应力 213

13.31 抗划抗擦伤性 214

13.32 其他力学性质 214

13.33 相对分子质量 215

13.34 气相和液相色谱分析 217

13.35 滴定法 218

13.36 脱氯化氢速度 219

13.37 凝胶生成量 219

13.38 吸氧量 220

13.39 微生物生长试验 220

13.40 抗环境应力开裂 220

参考文献 222

第14章 一些特定聚合物的数据 231

14.1 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ASA) 231

14.2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 232

14.3 醇酸树脂 235

14.4 丙烯酸树脂 236

14.5 纤维素 240

14.6 壳聚糖 242

14.7 环氧树脂 242

14.8 乙烯-丙烯共聚物 247

14.9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 249

14.10 乙烯-丙烯-二烯单聚物(EPDM) 250

14.11 含氟聚合物 250

14.12 三聚氰胺树脂 251

14.13 苯氧基树脂 252

14.14 聚丙烯腈 254

14.15 聚酰胺 254

14.16 聚碳酸酯 259

14.17 聚酯 263

14.18 聚乙烯 268

14.19 聚酰亚胺 276

14.20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279

14.21 聚氧乙烯 281

14.22 聚甲醛 282

14.23 聚苯醚 284

14.24 聚苯硫醚 287

14.25 聚(对-亚苯基对苯二胺) 288

14.26 聚丙烯 289

14.27 聚苯乙烯 296

14.28 聚砜 304

14.29 聚四氟乙烯 307

14.30 聚氨酯 308

14.31 聚乙烯醇 315

14.32 聚氯乙烯 318

14.33 聚偏氟乙烯(PVDF) 324

14.34 聚乙烯基甲基醚(PVME) 325

14.35 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 326

14.36 硅氧烷 327

14.37 共混聚合物 329

14.38 橡胶 334

14.38.1 聚丁二烯 334

14.38.2 聚氯丁烯 336

14.38.3 聚异戊二烯 337

14.38.4 聚异丁烯 337

14.38.5 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橡胶(SBS) 338

14.38.6 特征变化和性质 338

参考文献 340

15.1 填料和增强纤维 357

第15章 添加剂对气候老化的影响 357

15.2 颜料 358

15.3 增塑剂 364

15.4 溶剂和稀释剂 365

15.5 阻燃物 367

15.6 抗中击改性剂 368

15.7 抗氧剂 368

15.8 药剂、交联剂和引发剂 369

15.10 杂质 371

15.9 催化剂 371

15.11 小结 372

参考文献 372

第16章 合成产品的气候老化 376

16.1 粘合剂 376

16.1.1 要求 376

16.1.2 期望寿命 377

16.1.3 相关的老化机理 377

16.1.4 重要性的变化 379

16.2.1 要求 380

16.2 航空航天材料 380

16.2.2 期望寿命 381

16.2.3 重要性的变化 381

16.3 器具材料 384

16.4 汽车部件 384

16.4.1 要求 384

16.4.2 期望寿命 385

16.4.3 相关老化机理 386

16.4.4 重要性的变化 386

16.5.1 要求 387

16.5 汽车涂料 387

16.5.2 期望寿命 388

16.5.3 相关老化机理 389

16.5.4 重要性的变化 389

16.6 防水油布 391

16.6.1 要求 391

16.6.2 期望寿命 392

16.6.3 相关老化机理 392

16.6.4 重要性的变化 393

16.7 线圈漆包材料 394

16.8 复合材料 394

16.8.1 要求 394

16.8.3 相关老化机理 395

16.8.2 期望寿命 395

16.8.4 重要性的变化 397

16.9 混凝土 398

16.10 保存 399

16.10.1 要求 399

16.10.2 期望寿命 399

16.10.3 重要性的变化 400

16.11 建筑材料 401

16.13 电子及电工材料 405

16.12 牙科用材料 405

16.14 泡沫塑料 406

16.15 土工合成材料 406

16.16 玻璃窗用材料 408

16.17 温室薄膜 408

16.18 薄片制品 410

16.19 医疗设备及用品 410

16.20 包装材料 411

16.20.1 瓶子类 411

16.20.3 条板箱和盘子类 412

16.20.4 薄膜类 412

16.20.2 容器类 412

16.21 油漆和涂料 413

16.21.1 要求 413

16.21.2 期望寿命 415

16.21.3 相关老化机理 415

16.21.4 重要性的变化 417

16.22 管子和管形材料 422

16.23 纸浆和纸 424

16.24 屋面用材料 425

16.25.1 要求 427

16.25 密封剂 427

16.25.2 预期寿命 428

16.25.3 重要性的变化 428

16.26 壁板 430

16.27 太阳能电池和集热器 431

16.28 纺织品 432

16.29 窗户 441

16.30 电线和电缆 442

16.31 木材 443

参考文献 446

第17章 稳定作用和稳定剂 458

17.1 限制入射光辐射 458

17.2 激态和自由基的钝化 465

17.3 单态氧的消除、过氧化物的分解以及氧化作用的限制 468

17.4 缺陷的清除 471

17.5 紫外线稳定剂的稳定性 472

17.6 紫外线吸收剂的分布状态 477

17.7 稳定剂的捕集和相互作用 480

17.8 保护性涂层 481

17.9 稳定作用研究工作的新进展 482

参考文献 485

第18章 生物降解 489

18.1 生物降解环境 489

18.2 酶的反应 490

18.3 材料的生物降解 492

18.4 杀菌剂 495

18.5 测试方法 499

18.6 可控生物降解 501

参考文献 502

第19章 循环再利用 505

19.1 降解对循环再利用的影响 505

19.2 回收材料的再稳定 507

19.3 多层材料 508

19.4 可去除的油漆 509

参考文献 510

19.5 化学再生 510

第20章 环境应力开裂 512

20.1 定义 512

20.2 控制ESC的参数 512

20.2.1 材料组成 512

20.2.2 形态学和外形尺寸 513

20.2.3 加工和使用条件 514

20.2.4 溶剂与聚合物的溶解度参数 514

20.2.5 扩散 516

20.2.6 载荷与内应力 517

20.2.7 时间 519

20.2.8 温度 520

20.3 环境应力开裂机理 521

20.4 环境应力开裂动力学 522

20.5 环境应力开裂对材料耐久性的影响 523

20.6 测试方法 524

参考文献 527

第21章 腐蚀与气候老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529

参考文献 532

第22章 石料的气候老化 533

参考文献 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