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绪论 1
一、作物栽培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
二、南方地区作物生产的特点 2
三、南方地区作物生产的潜力 3
第一章 水稻 5
第一节 概述 5
一、水稻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 5
二、水稻生产概况 5
三、我国的水稻分区 6
四、我国稻作科学的发展 7
第二节 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8
一、稻的起源与分类 8
二、水稻的发育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9
三、水稻的生育过程与器官建成 11
第三节 水稻产量形成及其调控 19
一、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 19
二、水稻产量形成模式与品种源库类型 22
三、群体质量指标及其调控 25
一、稻米品质及其评定方法 29
第四节 稻米品质的形成与调控 29
二、稻米品质的形成 32
三、稻米品质的调控 36
四、稻米品质的保优贮藏方法与技术 38
第五节 水稻基本栽培技术 39
一、育秧 39
二、稻田耕整、种植密度与移栽 43
三、水稻营养与施肥 46
四、稻田水分管理 48
五、稻田诊断与管理 49
第六节 水稻其他栽培方式与技术 51
一、水稻抛秧栽培 51
二、水稻机械栽插栽培 53
三、水稻直播栽培 54
四、再生稻栽培 56
五、水稻旱种栽培 58
六、水稻清洁生产 60
七、发展中的栽培技术 61
一、小麦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 64
二、世界小麦生产概况 64
第一节 概述 64
第二章 小麦 64
三、我国小麦生产与科研概况 65
四、小麦的起源和分类 66
五、我国小麦的分区 67
第二节 小麦的温光反应特性与器官建成 68
一、小麦温光反应特性及其应用 68
二、小麦的器官建成 70
第三节 小麦产量形成与高产群体的培育 77
一、产量形成 77
二、小麦高产群体结构与质量指标 79
三、小麦高产群体调控程序 80
第四节 小麦子粒品质及其调控技术 81
一、子粒品质的概念与指标 81
二、专用小麦 82
三、小麦品质调控技术 84
第五节 小麦栽培技术 85
一、高产小麦的土壤条件 85
二、小麦需肥特性与合理施肥 86
三、小麦需水特性与灌排技术 87
四、各生育阶段的技术措施 88
一、大麦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 94
第三章 大麦 94
第一节 概述 94
二、我国大麦的区划 95
三、大麦的起源、演变与分类 95
第二节 大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96
一、温光反应特性 96
二、种子的萌发和出苗 96
三、根、茎、叶及分蘖的生长 97
四、穗的分化形成与开花结实 98
第三节 大麦栽培技术 101
一、大麦的一般栽培技术 101
二、专用大麦的品质及栽培技术要点 102
第四章 玉米 105
第一节 概述 105
一、玉米生产的重要性 105
二、玉米生产概况与发展趋势 105
三、玉米栽培科学的发展 107
第二节 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107
一、玉米的起源、传播和分类 107
二、玉米的生长发育 109
三、器官的相关生长 113
四、生长发育对温、光的要求和反应 114
五、玉米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 115
第三节 玉米栽培技术 117
一、玉米良种选用 117
二、土壤耕作 117
六、玉米品质形成及影响因素 117
三、施肥 118
四、播种和种植密度 119
五、玉米田间管理 120
第四节 特用玉米及其栽培技术 122
一、特用玉米的种类 122
六、收获与贮藏 122
二、特用玉米栽培技术 124
第五章 马铃薯 126
第一节 概述 126
一、马铃薯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126
二、马铃薯的起源、分布与发展 126
三、我国马铃薯的栽培区划 127
第二节 马铃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128
一、形态特征 128
二、生物学特性 129
二、马铃薯的营养与施肥 132
一、轮作、间作、套作与选地整地 132
第三节 马铃薯的栽培技术 132
三、种植 133
四、田间管理 135
五、收获贮藏 136
六、加工用马铃薯的栽培 138
第四节 马铃薯退化及其防治 139
一、茎尖组织培养生产无病毒种薯 139
二、实生种子的利用 141
二、甘薯生产概况与发展趋势 143
一、甘薯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143
第一节 概述 143
第六章 甘薯 143
三、中国甘薯栽培区划 144
第二节 甘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144
一、甘薯的起源与分类 144
二、甘薯的形态特征 145
三、甘薯的生育时期 146
四、甘薯的器官生长和产量形成 147
五、甘薯的繁殖及萌芽出苗特性 150
六、甘薯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150
一、品种选择与种薯繁殖 151
第三节 甘薯的栽培技术 151
二、育苗 152
三、整地做垄 154
四、施肥 154
五、栽插 155
六、田间管理 156
七、稻田秋甘薯的栽培要点 157
第四节 甘薯的收获与贮藏 158
一、甘薯的收获 158
二、甘薯的贮藏 158
一、棉花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62
第七章 棉花 162
第一节 概述 162
二、棉花的分布与生产概况 163
三、棉花的栽培种及品种 164
第二节 棉花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166
一、棉花器官的形成与发育 166
二、棉花生长发育特点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77
第三节 棉花栽培技术 179
一、长江流域棉区特点 179
二、棉田的合理间作、套作与轮作 180
三、棉花的栽培措施 181
四、杂交棉栽培技术要点 189
第八章 油菜 193
第一节 概述 193
一、发展油菜的意义 193
二、油菜生产发展概况与前景 194
三、中国油菜的分布与分区 195
四、油菜的类型和品种 195
第二节 油菜的生育进程与产量形成 197
一、油菜的生育过程 197
二、油菜的器官形成 198
三、油菜的温光反应特性 202
四、油菜产量与品质的形成 203
第三节 油菜的栽培技术 209
一、油菜的种植 209
二、油菜的营养特性和施肥 212
三、油菜的需水特性与灌溉排水 213
四、其他田间管理技术 214
五、收获 216
六、油菜栽培技术的发展 217
一、发展花生生产的意义 220
二、世界花生的生产及贸易概况 220
第一节 概述 220
第九章 花生 220
三、我国花生的生产及贸易概况 221
四、世界主要花生进口市场对进口花生的要求 221
五、我国花生生产和花生栽培科学研究展望 222
第二节 花生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222
一、花生的起源及类型 222
二、花生器官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特点 223
三、花生的生育特性 225
四、花生产量的形成 227
五、花生品质的形成 228
第三节 花生的栽培技术 228
一、花生的播种 228
二、花生的田间管理 229
三、花生的收获与贮藏 231
四、花生地膜覆盖栽培关键技术 232
一、大豆生产的重要意义 234
二、大豆的生产概况 234
第一节 概述 234
第十章 大豆 234
三、我国大豆生产和科研展望 235
第二节 大豆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236
一、大豆的起源与分类 236
二、大豆的植物学性状 237
三、大豆的生长发育过程 238
四、大豆的产量及品质形成 240
五、大豆的生态适应性 242
一、大豆的轮作与间作 243
第三节 大豆栽培技术 243
二、选用良种 244
三、适时播种与合理密度 244
四、田间管理 245
五、收获与贮藏 247
六、大豆生产的机械化 248
第十一章 麻类作物 249
第一节 概述 249
一、麻类作物的用途 249
二、麻类作物的分类 250
三、主要麻类作物的起源、分布和生产概况 250
四、麻类作物纤维的结构及理化特性 252
第二节 苎麻 255
一、苎麻的生物学特性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255
二、苎麻的繁殖方法 259
三、新麻园的建立与管理 261
四、常年麻园的管理 262
五、收获与加工 264
第三节 红麻 265
一、红麻的生物学特性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265
二、红麻的栽培管理技术 268
三、红麻的收获与沤洗 271
第十二章 甘蔗 273
第一节 概述 273
一、甘蔗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73
二、甘蔗生产概况 273
三、我国的蔗区 274
四、农业专家系统在甘蔗栽培上的应用 274
第二节 甘蔗的起源、分类和良种 274
一、甘蔗的起源与传播 274
二、甘蔗的分类 275
一、甘蔗的形态解剖特征 276
三、甘蔗良种 276
第三节 甘蔗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276
二、甘蔗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278
三、甘蔗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 281
第四节 甘蔗栽培技术 282
一、土壤培肥 282
二、蔗田准备 283
三、下种 284
四、甘蔗营养特点与施肥 285
六、田间管理 286
五、甘蔗需水与水分管理 286
七、收获 287
第五节 宿根甘蔗 288
一、宿根甘蔗的概念 288
二、宿根甘蔗的意义 288
三、宿根甘蔗的特点 288
四、宿根甘蔗的栽培技术 289
第六节 甘蔗育苗移栽与地膜覆盖 290
一、育苗移栽 290
一、甘蔗立体种养的概念和意义 291
三、甘蔗立体种养的方式和技术 291
第七节 甘蔗立体种养 291
二、地膜覆盖 291
一、果蔗的商品质量及优良品种 292
二、果蔗栽培要点 292
第八节 果蔗栽培 292
二、蔗地综合开发原理 292
第十三章 烟草 295
第一节 概述 295
一、烟草生产的重要意义 295
二、烟草生产概况 295
三、烟草栽培科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296
第二节 烟草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297
一、烟草起源、传播与分类 297
二、烟草的形态特征 298
三、烟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300
四、烟草的生育时期 301
第三节 烟草质量与产量 302
一、烟叶质量 302
二、烟草产量 303
三、影响烟草产量与质量的主要因素 304
四、烟叶产量与质量的关系及实现优质适产的途径 304
第四节 烟草栽培技术 304
一、种植制度 304
二、培育壮苗 305
三、大田整地与移栽 307
四、大田管理 308
五、烟草地膜覆盖栽培 311
第五节 烟叶调制与分级 312
一、烟叶调制的作用与种类 312
二、烤烟的成熟、采收与烘烤 312
三、南方主要晾晒烟调制技术 318
四、烟叶分级 321
第十四章 小宗粮食作物 324
第一节 谷类作物 324
一、高粱 324
二、荞麦 327
三、燕麦 329
第二节 豆类小杂粮 331
一、概述 331
二、特征特性 331
三、豆类小杂粮的关键栽培技术 333
第三节 薯蓣类作物 336
一、木薯 336
二、山药 338
三、魔芋 339
一、概述 342
二、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342
第一节 芝麻 342
第十五章 小宗经济作物 342
三、栽培技术要点 344
第二节 向日葵 345
一、概述 345
二、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345
三、栽培技术要点 347
第三节 甜菊 348
一、概述 348
二、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348
三、栽培技术要点 349
第四节 薄荷 350
一、概述 350
二、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350
三、栽培技术要点 351
第五节 啤酒花 351
一、概述 351
二、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351
三、栽培技术要点 352
第六节 席草 353
一、概述 353
二、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353
三、栽培技术要点 354
第七节 百合 355
一、概述 355
二、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355
三、栽培技术要点 355
第十六章 绿肥饲料作物 358
第一节 概述 358
一、绿肥饲料作物的概念及种类 358
二、绿肥饲料作物的效益及作用 358
三、绿肥饲料作物的发展前景及问题 359
四、绿肥饲料作物的种植方式 360
一、紫云英 361
第二节 主要豆科绿肥饲料作物栽培利用技术 361
二、草木樨 363
三、苜蓿 364
四、三叶草 366
第三节 主要禾本科绿肥饲料作物栽培利用技术 367
一、多年生黑麦草 367
二、苏丹草 368
三、狗牙根 369
四、象草 370
第四节 水生饲料绿肥作物放养利用技术 371
一、绿萍 371
二、水葫芦 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