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前言 1
导论执政党建设核心问题是什么 3
第一章 现代政治文明 11
一、政治文明是“物质一精神”文明双轮的主轴 11
(一)从“生产关系”向“交往关系”倾斜 12
(二)政治文明史上“执政尺度”的三次转移 14
(三)“以人为本”就是赢得民心、志愿参与、平治天下 15
(四)“公民志愿”成为全球化社会中人与人的最重要的交往尺度 16
二、现代政治文明执政主体与其环境的关系 17
(一)组织主体的必要性:政党尤其是执政党 17
(二)一屋与天下:环境变化决定政党制度走向 20
三、现代执政文明奠基于治政和行政的统一 26
(一)治政与行政:执政能力之源 26
(二)治政文明是现代执政文明的灵魂 30
(三)科学治政决定执政党的生死存亡 33
第二章 治政的结构与功能 39
(一)社会人力资源的配置权和解释权是治政之本 42
一、治政结构就是执政党对人及组织的配置组合 42
(二)规则&价值&角色:三大治政结构要件 45
二、治政功能是对人及组织的不同配置组合产生的不同结果 47
(一)持续有效的制度力是治政功能之源 47
(二)定规&定位&定向:三大基本治政功能 50
三、治政的终极目标是制定让人民创造并获得一切“物质一精神”财富的规则 52
(一)规则就是在时空向度上稳定下来的制度化实践 53
(二)使民意在所有规则的细节上都体现出来 56
(三)科学治政的本质就是“给政治定规则” 59
一、治政内核分析:民心向背纲要 65
第三章 治政的内因和外因 65
(一)“民心向背”为什么是政治文明的价值尺度 66
(二)价值尺度的变化由人们看到的事实多少所决定 68
(三)自然科学的价值尺度如何转化为社会科学的价值尺度 70
(四)交往重心从“物”到“人”的转移——回到家庭 73
(五)价值尺度的来源 76
(六)社会必要消费时间的引入 78
(七)从传媒到志愿:社会必要消费时间的凝结物 80
(八)价值尺度的现实基础与哲学基础 82
(九)全向度传播是稳定的定盘星 85
(十)“天下传媒”的凸现 88
(十一)“公民志愿”成为“价值尺度” 90
(十二)“平天下指数”何以成为“民心向背”的评价体系之本 92
二、治政外因分析:天下分合通鉴 95
(一)天下分合“拐点”意味着怎样的历史转型 96
(二)历史上的政治气候是怎样形成的 100
(三)历史上传媒形态是如何解决意识形态问题的 104
(四)历史上传媒形态如何作用于人类社会 110
(五)家国传媒形态如何形成“一体多元”、“天下和合”的政治气候 114
(六)宗教传媒形态如何成为政治文明的“反动” 120
(七)政党传媒形态如何终结“史前时代” 124
(八)大众传媒形态应当怎样服务于全球化交往时代的世界政治文明 129
(九)如何从政治文明的尺度和高度评价已有的各种传媒形态 135
(十)为什么说世界政治文明必须依托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思想精华 139
(十一)走向“和合”的天下政治气候终将形成天下传媒形态 141
(十二)“全交往指数”何以成为“天下分合”的评价体系之本 145
第四章 中国传统治政实践的历史考察 157
一、历史传承中的治政结构 157
(一)“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58
(二)短命的开端与长寿的治政——秦汉与隋唐的治政反思 159
(三)正确的动作重复一万次,就是功夫 160
二、治政反思:中国传统治政实践的组织缺位 163
(一)“修身齐家”和“治国平天下”之间缺了什么链条 163
(二)民众的联合与强大的组织 165
(三)没有吸纳精英的组织和制度是治政缺位的关键 169
三、中国当代治政结构的组织创新 172
(一)“诺斯悖论”与“舟水关系” 172
(二)关于人类社会组织形态的“三分法” 175
(三)一种新的注解:“文革悖论”的提出 178
(四)一个关于人的比喻 180
(五)“骨肉圆满”的巨大成就 183
第五章 治政在政治文明体系中的作用 189
一、政党政治、国家政治、天下政治 189
(一)什么是政治文明体系 190
(二)为什么说政治文明体系是在不断重塑中与时俱进的 193
(三)历史上形成了怎样的政治文明体系重塑方式 198
(四)“第二拐点”以来的两大政治文明体系是怎样形成的 204
(五)为什么“序变”实际上是两大不同体系共同的重塑之本 210
(六)为什么说“序变型”政治体系的轴心在于“第三尺度” 217
(七)“新相对论”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体系有何意义 223
(八)政党政治能否或如何实现平治天下 229
二、亲民政治、为民政治、新民政治 232
(一)任何人不可能自己诞生 232
(二)家庭是创造人类的土壤 233
(三)文化并不决定我们的命运 235
(四)不要离开国界谈民主 236
(五)亲民是基于传统治政实践的个人行为 239
(六)为民是赋予当代治政思想的组织行为 241
(七)新民是达于未来治政时代的志愿行为 243
(八)精英新论: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才是精英们关注的问题 246
第六章 影响执政党地位的三大要素 251
一、组织性要素 254
(一)人民群众的志愿忠诚心是执政党的组织化基础 254
(二)执政党必须是对群众实践进行科学评价的组织化力量 256
(三)让人民群众的首创实践科学地上升为党的意志 257
(四)“内化团结原理” 259
二、结构性要素 264
(一)决策制度是治政稳定性的试金石 265
(二)治政须保持政治“输入——输出”的平衡态 266
(三)“第一志愿原理”&“新生事物原理”&“人才流动原理” 268
三、时序性要素 274
(一)执政党的“对手原理”与“伙伴原理” 275
(二)“天下认同原理” 277
(三)西方为什么会“没落” 280
第七章 执政党面临的四大政治危机 291
一、危机之一:偏向——组织结构中权力原则对民主集中原则的束缚 292
(一)通过组织决议的方式发出的个人思想的行为 292
(二)斩断政党基本力量的来源 294
(三)权力尺度代替影响力尺度 295
二、危机之二:断层——组织结构对个人能动性的束缚 297
(一)从空间上看,是组织内部一个层面与另一个层面接轨 298
(二)从时间上看,是组织内部最高接班人的权力传承 299
三、危机之三:他换——组织结构对政党定位的束缚 301
(一)政党行政化:组织离心力之产生 302
(二)志愿组织因市场而生,依市场运作 303
(三)熟悉社会组织游戏规则,让成员在竞合中受益 304
四、危机之四:自朽——组织结构对效率的束缚 306
(一)个人力量大于组织力量,是政党自朽的第一个信号 306
(三)组织效率的严重低下,是政党自朽的第三个信号 309
(二)组织权威在民众中丧失,是政党自朽的第二个信号 309
第八章 结构性腐败与结构性反腐败 313
一、国际反腐败新动向:国际组织的反腐败评价指数 313
(一)透明国际组织的清廉(CPI)指数和行贿(BPI)指数 314
(二)世界银行的腐败控制(CC)指数 315
(三)全球竞争力报告(GCR)指标 316
(四)商业国际组织(BI)指标 317
二、我国古代反腐倡廉的基本状况 318
(一)古代中国的腐败问题 319
(二)腐败产生的一般规律 320
(三)中国古代的反腐做法 321
(四)中国古代反腐的反思 325
三、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工作 327
(一)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工作的基本情况 327
(二)制度反腐:高官落马求解反腐新路 329
四、反腐新论 331
(一)调整权力结构:从51∶49到50∶50 331
(二)新公共监督法:党内监督条例 332
(三)反腐战略应做“三大转向” 335
(四)审计风暴 340
第九章 改革新时期的执政党建设 359
一、认识论 359
(一)传统文化为本:学习民心向背与天下分合的大国治理 360
(二)马列主义为纲:学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 362
(三)西方经验为用:学习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的技术手段 362
二、交往观 364
(一)“共产主义。——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 364
(二)人类历史上的交往关系有哪三大规律 368
(三)向跨国公司学习什么 370
(四)人类的交往关系有哪三大基本类型 373
(五)非营利组织带来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375
(六)治政创新关系的“双重心”何在 378
第十章 结论 383
一、民心向背:亘古不变的大文章 384
二、天下分合:政治文明的大变局 386
三、公民志愿:以人为本的新标尺 388
四、传媒治政:大国责任的新纪元 390
附录一:执政王牌 395
附录二:十大治政技术手段 400
后记:写一本年轻的书 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