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敬学术年谱》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宜昌市及宜都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216041224
  • 页数:398 页
图书介绍:该书由宜昌市和宜都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组织编写,水利学派郦学学者杨世灿先生总编纂,全书共四十万字,汇集了现存典籍所载杨守敬信史资料,既可了解杨守敬由贫寒书生而为大学者的人生轨迹,又可以掌握其学术成就的脉络,具有很高的科学实用价值。

目录 1

1 1839年(道光十九年己亥) 1

出生宜都 1

2 1840年(道光二十年庚子) 2

清白家风 2

3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辛丑) 3

祖籍江南和州 3

4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壬寅) 5

父亲的死 5

5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癸卯) 6

跟着祖父数钱 6

6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甲辰) 7

母亲教以识字 7

7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乙巳) 8

在家读私塾 8

8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丙午) 9

兄弟俩诵“四子书” 9

9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丁未) 10

初学作文 10

10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戊申) 11

从谢先生读 11

11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己酉) 12

经商读书两不误 12

12 1850年(道光三十年庚戌) 13

独当一面做生意 13

13 1851年(咸丰元年辛亥) 15

避难长阳朱家湾 15

14 1852年(咸丰二年壬子) 16

县考第十三名 16

15 1853年(咸丰三年癸丑) 18

在家自学节约学费 18

16 1854年(咸丰四年甲寅) 19

祖父不准参加府试 19

17 1855年(咸丰五年乙卯) 20

与李氏成婚 20

18 1856年(咸丰六年丙辰) 22

工小楷 22

19 1857年(咸丰七年丁巳) 23

外舅为他说情读书 24

就读朱先生馆 24

侧听国朝诸儒论古 25

20 1858年(咸丰八年戊午) 25

影绘六严《舆地图》 25

21 1859年(咸丰九年己未) 27

初为人父 27

22 1860年(咸丰十年庚申) 28

以明年跋贡为勖 28

23 1861年(咸丰十一年辛酉) 28

拒绝赴考 28

24 1862年(同治元年壬戌) 30

设馆授读 30

中第八十名举人 31

乡试朱卷·壬戌恩科并补行辛酉科履历 31

与陈一山志同道合 37

25 1863年(同治二年癸亥) 38

初见潘孺初 38

买得未见书盈车 39

马骡牛帮驾之车回宜都 40

月下拓《修太公庙碑》 41

分田产房产 41

与族祖杨梅坡交往 43

26 1864年(同治三年甲子) 44

甲子进京会试 44

夜救彭云峰举人 44

27 1865年(同治四年乙丑) 45

不赴张之洞名流大会 45

景山官学教习 46

东草厂胡同当先生 47

到琉璃厂物色碑版文字 47

与邓铁香金石之好 47

再会潘孺初 48

28 1866年(同治五年丙寅) 48

希望皆绝 48

29 1867年(同治六年丁卯) 49

住北京宜昌会馆 49

著《激素飞清阁评碑记》 50

高平拓碑 51

闻捻军起事 51

30 1868年(同治七年戊辰) 52

三百字高古绝伦 52

结为文字之友 53

三会潘孺初 53

关心《齐民要术》刻本 54

祖父去世 54

31 1869年(同治八年己巳) 57

新街学馆授读 57

撰《论语事实录》成书 57

撰《小学记录》 59

购金石文字数千种 60

32 1870年(同治九年庚午) 60

洪水使老屋受损 60

33 1871年(同治十年辛未) 61

“信近于义” 61

卖田偿债 62

三子杨必昌出生 62

34 1872年(同治十一年壬申) 62

谋刻《望堂金石》 62

35 1873年(同治十二年癸酉) 65

癸酉进京会试 65

36 1874年(同治十三年甲戌) 66

四会潘孺初 66

37 1875年(光绪元年乙亥) 67

由天津到上海 67

祖母见背 68

38 1876年(光绪二年丙子) 69

米店亏累改开纸行 69

与饶敦秩同撰《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 69

39 1877年(光绪三年丁丑) 70

受请编纂《荆州府志》·辑《楷法溯源》成 70

编《元押》一书 71

40 1878年(光绪四年戊寅) 72

熊会贞入杨府教书 72

去武昌卖书 72

41 1879年(光绪五年己卯) 73

为倪模刻《古今钱略》 73

曾国荃书局做总办未成 73

聘为清驻日随员待赴 74

潘孺初为《水经注疏》初稿题叙 74

42 1880年(光绪六年庚辰) 75

《集贴目录》编成 75

会试仍不中 76

赴日本任钦使随员 76

见中国古籍在日本甚多 77

43 1881年(光绪七年辛巳) 78

初黎庶昌钦使留任 78

撰《日本访书缘起条例》 80

44 1882年(光绪八年壬午) 84

碑版古钱古印“以有易无” 84

得森立之《经籍访古志》按目索购 86

刻书与刻工 88

与日本文学士往来 88

“三人的益友” 89

《雪柯日记》的记述 91

传承中国书法和毛笔 92

石印《寰宇贞石图》成 93

45 1883年(光绪九年癸未) 96

皆诧为奇才 96

作跋和札记之议 97

《玉篇》刻入《古逸丛书》 98

46 1884年(光绪十年甲申) 99

《古逸丛书》督印百部 99

为《古逸丛书》写跋 100

《支那地志摘译》呈黎公 107

归国赴任黄冈教谕 107

47 1885年(光绪十一年乙酉) 108

受聘纂《湖北通志》 108

48 1886年(光绪十二年丙戌) 108

最后一次进京会试 108

49 1887年(光绪十三年丁亥) 109

与熊会贞自检《隋志考》 109

50 1888年(光绪十四年戊子) 110

筑黄州“邻苏园”以藏书 110

校《古诗辑存》 111

51 1889年(光绪十五年己丑) 112

增订《隋志考》稿 112

52 1890年(光绪十六年庚寅) 113

与熊会贞参互第二稿《隋志考》 113

53 1891年(光绪十七年辛卯) 114

刻《补严铁桥古文存》成 114

又添两孙 114

54 1892年(光绪十八年壬辰) 116

校《隋志考》第三稿 116

激赏《合校水经注》 116

55 1893年(光绪十九年癸巳) 118

嫁女·添孙·买田 118

考证赤壁 119

续刻《邻苏园帖》 119

谈戴、赵两家《水经注》校本 120

督校《宋椠黄山谷内外集》 122

领修《和州杨氏家谱(续修)》并序 123

56 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 125

作《十三行跋》 125

诗吟“邻苏园” 126

57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 127

为《隋志考》撰跋并刻成 127

母逝黄冈 128

为家乡人书写对联、条幅、屏等 129

58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丙申) 133

为前福建提督张月楼父母撰墓志铭 133

为宜昌饶慎之父母撰墓志铭 135

运母柩赴宜都葬三管笔 136

59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丁酉) 137

长子回宜都病故 137

赴上海卖字,为出书撰跋 137

又理旧业检点藏书 138

60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 139

删补《隋志考》自序 139

回宜都购屋为归根计 140

游鄂城西山作诗 140

61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 140

受聘为两湖书院地理教习 140

62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 142

熊会贞助刻《汉书地理志补校》及《晦明轩稿》成 142

为柯逢时刻《大观本草》 143

不到成书不得做寿 145

63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 146

妻李氏病故 146

刻《日本访书志》成 146

为《日本访书志》书跋 149

刻《留真谱》成 152

64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壬寅) 154

李氏灵柩运回宜都 154

为武昌勤成学堂总教长 154

被奏保加四品衔 155

刻《大观本草》成 155

《丛书举要》写成 156

65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癸卯) 157

保举为经济特科第一名 157

刻《壬癸金石跋》成 157

66 1904年(光绪三十年甲辰) 158

《水经注疏》稿成 158

撰《水经注疏》凡例 159

在舟中谈论禹分二渠 165

《古泉薮》十六册集成 165

《飞青阁钱谱》稿本 167

寄慎庵信函二封 168

刻《前汉地图》成 171

67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乙巳) 171

写定《集帖目录》 171

刻《水经注图》成 172

被时人赞誉为清朝三绝学之一 173

《水经注图》自序·凡例 173

刻《水经注疏要删》成 176

复校《古诗辑存》并序 177

为陈君撰墓志铭 178

68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丙午) 180

赴金陵和上海题书有获 180

辞安徽霍山县知县职 180

刻《禹贡本义》成 181

为赠书及家事致信两封 182

作《湖北江汉水利议》一文 183

69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186

存古学堂任总教 186

保举为内阁中书、礼部顾问官 187

刻《三国郡县表补正》成 188

刻《三国地图》成 189

在上海等地题跋三十余篇 189

撰《石鼓文跋》 189

撰《岱顶秦篆刻石跋》 191

撰《琅琊台跋》 192

撰《杨叔恭残碑》跋 193

撰《汉太室少室开母庙三阙铭跋》 193

撰《刘熊碑跋》 194

撰《敦煌长史武班碑》跋 194

撰《旧拓孔宙碑跋》 195

撰《晋索靖出师颂跋》 195

撰《晋索靖月仪章跋》 196

撰《宋爨龙颜碑跋》 197

撰《隋尉富娘墓志跋》 197

撰《隋董美人墓志跋》 198

撰《真草千字文》跋 199

撰《唐九成宫醴泉铭》跋 200

撰《皇甫诞碑跋》 200

撰《圣教序跋》 201

撰《唐麓山寺碑跋》等 202

撰《唐汝南公主墓志》跋 205

撰《唐贤首法师》跋 206

撰《唐人书经》三跋 206

撰《前蜀王锴书妙法莲华经跋》 207

撰《宋张樗寮书华严经跋》 208

撰《苏东坡帖跋》 208

撰《雅宜山人借券跋》 209

撰《啸堂集古录跋》 210

撰《黄山谷梵志诗跋》 210

撰《米海岳大行皇太后挽词附董香光临本跋》 211

撰《赵文敏临黄庭经跋》 211

撰《赵文敏书范文正义田记》跋 212

撰《元五大僧真迹跋》 212

撰《倪瓒静寄轩诗跋》 213

撰《元吴仲圭草书心经跋》 214

撰《元人墨迹跋》 214

撰《杨铁崖跋》 215

撰《王文成诗翰》跋 215

撰《解大绅草书跋》 216

撰《吴文节公手札题跋》 216

寄王先谦信之一 219

70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申) 219

以译书名目领薪水 219

辑《汉书二十四家遗注》 219

致商务印书馆信 221

71 1909年(宣统元年己酉) 223

在金陵撰跋数十百通 223

撰《沈铨画马》跋 224

撰《陈香泉临书谱》跋 224

撰《璇玑图跋》 225

撰《张二水画十八罗汉跋》 225

撰《梅花道人墨竹》跋 225

撰《胆巴帝师碑》跋 226

撰《湖州妙严寺记》跋 226

撰《英光堂帖》跋 227

撰《戏鱼堂帖》跋 227

撰《凤墅帖》跋 227

撰《苏东坡书方元英诗跋》 228

撰《西楼帖》跋 228

撰《黄庭内景经跋》 229

撰《绛帖第九第十》跋 230

撰《吴道子画罗汉》跋 230

撰《李少温听松二字跋》 231

撰《皇甫诞碑跋》 232

撰《北宋拓醴泉铭》跋 234

撰《龙藏寺碑》跋 235

撰《裴镜民碑》跋 236

撰《顾恺之洛神赋图跋》 236

撰《曹全碑》跋等 237

为甘翰臣父母作墓志 239

石印《续辑寰宇贞石图》成 240

刻《水经注疏要删补遗》成 242

撰《高句丽广开土好太王谈德碑跋》 242

72 1910年(宣统二年庚戌) 247

刻北魏、西魏地图 247

《三续寰宇访碑录》写定 248

《评碑记》、《评帖记》失而复得 249

辑《古地志》三十二卷 253

撰《补汉书古今人表》 253

买得旧材建铺屋和修老屋 254

受聘为通志局协纂 254

73 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 255

刻历朝各地图 255

武昌革命事起,出走上海 255

武昌书籍得到告示保护 256

日本水野疏梅愿为弟子 256

赴武昌取衣物书籍未成 257

售楹帖七百封 258

作《学书迩言》 259

撰《邻苏老人年谱》 259

74 1912年(民国元年壬子) 261

详核《水经注疏》 261

求书者络绎不绝 261

撰《宋拓馆本十七帖》跋 262

撰《颜鲁公论坐位稿跋》 263

撰《唐颜鲁公书张敬因碑跋》 264

撰《“听松”二字跋》 266

撰《宋蜀石经周礼题跋》 266

撰《宋拓大观帖》跋等 267

撰《苏东坡画竹题跋》 269

撰《元王振鹏绘历代皇后跋》 270

撰《忆园灌菊图跋》 270

寄罗振玉信 271

寄缪荃孙信 273

寄刘心源信 274

寄梁鼎芬信 275

寄日下部鸣鹤信之一 276

撰《潘孺初先生临郑文公碑》跋 277

75 1913年(民国二年癸丑) 278

昕夕不辍校《水经注疏》 278

寄日下部鸣鹤信之二 279

寄黎元洪信之一 279

寄黎元洪信之二 280

寄梁启超信之一 281

寄梁启超信之二 282

寄饶汉祥信 282

76 1914年(民国三年甲寅) 283

被大总统聘为顾问、任参政 283

题跋黄公度甲辰遗札 284

《丛书举要》刊成 285

寄赵尔巽信 287

寄段祺瑞信 288

寄王先谦信之二 288

77 1915年(民国四年) 290

在北京无疾而逝 290

《水经注疏》成书后记 292

附录 293

《清客笔话》整理注释 293

杨守敬与日本文学士笔谈 317

反驳胡适对《水经注疏》的丑诋言论 331

《日本访书志》、《补》、《续补》目录 337

对《留真谱》异说及《藏书绝句序》质疑 348

诸家对《水经注疏要删》之评述 353

《水经注疏》成就及出版过程 361

熊会贞传略及其他 388

后记&杨世灿 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