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土壤地理学 北方本》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培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810024507
  • 页数:269 页
图书介绍:

绪言 1

第一篇土壤发生与分类 1

第一章土壤的发生与分布 1

第一节土壤形成因素 1

一、有关土壤形成的学说简介 1

目 录 1

二、土壤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与成土因素的关系 2

三、成土因素分述 3

一、土壤形成过程与地质大循环及矿物风化过程的关系 16

第二节土壤形成过程 16

二、成土过程中基本的物理、化学与生物化学反应 17

三、主要成土过程的类型简介 19

第三节土壤剖面形态与土壤景观 24

一、土壤剖面形态 24

二、土壤微形态研究 25

三、单个土体、土壤个体与土壤景观 27

第四节土壤地理分布 28

一、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28

三、土壤分布的区域规律 29

二、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29

本章小结 31

思考题 31

参考文献 31

第二章土壤分类 32

第一节土壤分类的概念与发展历史 32

一、土壤分类单元 32

二、分类等级 32

三、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 32

六、土壤分类是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33

四、土壤分类单元与土壤实体 33

五、土壤分类的发展简史 33

第二节中国现行的土壤分类体系 34

一、现行中国土壤分类体系的分类思想 34

二、分类系统 34

三、命名 35

第三节美国诊断土壤分类 40

一、分类思想 41

二、诊断层和诊断特征 41

三、分类系统 41

四、命名 43

第四节其它土壤分类体系及国际动向 44

一、原苏联的土壤分类及其动向 44

二、西欧土壤分类 45

三、FAO/UNESCO的土壤分类 45

四、《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研究 46

五、基础分类或基层分类 46

六、土壤分类的国际趋势 46

三、土壤分类与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的交流 49

二、土壤分类与土地评价 49

一、土壤分类单元与土壤制图单元 49

第五节土壤分类的应用 49

本章小结 50

思考题 50

参考文献 50

第二篇土壤类型 51

第三章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与白浆土 51

第一节棕色针叶林土 51

一、棕色针叶林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 52

二、棕色针叶林土的成土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 53

三、棕色针叶林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55

四、棕色针叶林土的利用与改良途径 56

第二节暗棕壤 56

一、暗棕壤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 57

二、暗棕壤的成土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 57

三、暗棕壤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58

四、暗棕壤的利用与改良途径 59

第三节白浆土 60

一、白浆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 61

二、白浆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 61

三、白浆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63

四、白浆土的利用与改良途径 64

本章小结 66

思考题 66

参考文献 66

第四章棕壤与褐土 67

第一节棕壤 67

一、棕壤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 68

二、棕壤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 68

三、棕壤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71

四、棕壤的利用和改良 74

一、褐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 75

第二节褐土 75

二、褐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 76

三、褐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78

四、褐土的利用与改良 80

本章小结 81

思考题 81

参考文献 81

第五章黄棕壤与黄褐土 82

第一节黄棕壤 82

二、黄棕壤的成土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 83

一、黄棕壤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 83

三、黄棕壤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86

四、黄棕壤的利用与改良 87

第二节黄褐土 88

一、黄褐土的中心概念和边界定义 88

二、黄褐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 89

三、黄褐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91

四、黄褐土的利用与改良 92

思考题 93

参考文献 93

本章小结 93

第六章红壤、黄壤、砖红壤及燥红土 94

第一节红壤 95

一、红壤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 95

二、红壤的成土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 96

三、红壤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98

第二节黄壤 99

一、黄壤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 99

二、黄壤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 99

三、黄壤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100

第三节砖红壤及赤红壤 101

一、砖红壤及赤红壤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 102

二、砖红壤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 102

三、砖红壤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104

第四节燥红土 104

一、燥红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 105

二、燥红土的成土过程、剖面形态与诊断特征 105

三、燥红土的亚类划分 106

第五节红黄壤类土壤的利用与改良 106

一、红黄壤类土壤在利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107

二、红黄壤类土壤的利用与改良 107

本章小结 109

思考题 111

参考文献 112

第七章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栗褐土与黑垆土 112

第一节黑土 112

一、黑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 113

二、黑土的成土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 113

三、黑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117

四、黑土的利用与培肥 118

第二节黑钙土 118

二、黑钙土的成土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 119

一、黑钙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 119

三、黑钙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120

四、黑钙土的利用与改良 123

第三节栗钙土 123

一、栗钙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 124

二、栗钙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 124

三、栗钙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125

四、栗钙土的利用与改良 127

第四节栗褐土与黑垆土 128

一、栗褐土 129

二、黑垆土 130

三、栗褐土与黑垆土的利用与改良 133

本章小结 133

思考题 133

参考文献 133

第八章棕钙土、灰钙土及荒漠土壤 134

第一节棕钙土 135

一、棕钙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 135

二、棕钙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 135

三、棕钙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137

四、棕钙土的利用与改良 138

第二节灰钙土 139

一、灰钙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 139

二、灰钙土的成土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 139

三、灰钙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140

四、灰钙土的利用与改良 141

第三节荒漠土壤 141

一、荒漠土壤的成土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 142

二、荒漠土壤中灰漠土、灰棕漠土与棕漠土的划分及其特征简述 142

三、荒漠土壤的利用与改良 145

参考文献 146

思考题 146

本章小结 146

第九章盐土与碱土 147

第一节盐土 148

一、盐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 148

二、土壤盐分的地球化学及其对植物的危害 148

三、盐土的形成、剖面形状与诊断特征 152

四、盐土的类型划分 153

第二节滨海盐土 155

一、滨海盐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 155

三、滨海盐土的分类及其特征 156

二、滨海盐土的形成、剖面形态与诊断特征 156

四、酸性硫酸盐盐土 157

第三节碱土 157

一、碱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 157

二、土壤中苏打形成的地球化学及其对作物的危害 158

三、碱土的形成、剖面形态与诊断特征 159

四、碱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160

五、脱碱土 163

第四节盐碱土的改良利用 163

一、水利工程措施 163

二、农业生物措施 165

三、土壤的次生盐渍化问题 166

四、碱土的化学改良问题 166

本章小结 166

思考题 167

参考文献 167

第十章潮土、草甸土、沙姜黑土、沼泽土与泥炭土 168

第一节潮土 169

一、潮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 169

二、潮土的成土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 169

三、潮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171

四、潮土的利用与改良 174

第二节草甸土 175

一、草甸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 175

二、草甸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 175

三、草甸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176

四、草甸土的利用与改良 179

第三节沙姜黑土 180

一、沙姜黑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 180

二、沙姜黑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 180

三、沙姜黑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183

第四节沼泽土与泥炭土 184

四、沙姜黑土的利用与改良 184

二、沼泽土与泥炭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 185

一、沼泽土与泥炭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 185

三、沼泽土和泥炭土的亚类划分 187

四、沼泽土和泥炭土的利用与改良 187

本章小结 188

思考题 188

参考文献 188

第一节水稻土 189

一、水稻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 189

第十一章水稻土、灌淤土与菜园土 189

二、水稻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与基本性状 190

三、水稻土的分类与亚类的划分 193

四、水稻土的水、肥管理及培肥改良 194

第二节灌淤土 195

一、灌淤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 196

二、灌淤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 196

三、灌淤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197

四、灌淤土的利用与改良 198

第三节菜园土 198

二、菜园土的剖面特征与诊断特征 199

一、菜园土的熟化发育及剖面层次分化 199

本章小结 200

思考题 200

参考文献 200

第十二章初育土壤与岩成土壤 201

第一节冲积土 201

一、冲积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 201

二、冲积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 202

三、冲积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203

一、风沙土 204

第二节风沙土与黄绵土 204

四、冲积土的利用与改良 204

二、黄绵土 206

第三节岩成土壤 208

一、石质土与粗骨土 209

二、火山灰土 209

三、紫色土 210

四、石灰岩土 212

本章小结 214

参考文献 215

思考题 215

第十三章山地土壤 216

第一节山地土壤的特点 216

一、山地土壤的垂直带性 216

二、山地土壤侵蚀与土壤的薄层性 219

三、山地土壤的母岩继承性 219

第二节我国山地的主要土壤 219

一、高山寒漠土 219

二、山地草甸性土壤 220

三、山地草原性土壤 221

四、山地森林土壤 223

第三节我国北方山地土壤的开发利用 223

一、立体农业开发 223

二、造林与水土保持 223

三、根据本区土壤特点发展特殊的经济作物 223

本章小结 223

思考题 224

参考文献 224

二、大地构造地貌与土壤的地理带 225

一、大气环流与土壤的地理带 225

第十四章世界土壤地理简介 225

第一节土壤的宏观地理分布 225

三、世界土壤图 229

第二节世界各大洲的土壤简介 229

一、亚洲的土壤地理简介 229

二、欧洲的土壤地理简介 231

三、北美洲的土壤地理简介 231

四、南美洲的土壤地理简介 232

五、非洲的土壤地理简介 234

六、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土壤地理简介 235

参考文献 236

本章小结 236

思考题 236

第三篇 区域土壤资源研究 237

第十五章中国土壤地理及土壤区划 237

第一节中国的土壤地理 237

一、中国土壤图和土壤分布 237

二、中国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 237

第二节中国土壤区划 240

一、中国土壤区划的主要地学基础——中国地貌区划与中国自然区划 240

二、土壤区划的原则 243

三、中国土壤区划 244

第三节土壤改良利用区划 245

一、土壤改良利用区划的工作方法 246

二、几种主要的土壤改良利用区划中的主要专业要求 246

本章小结 247

思考题 247

参考文献 247

第一节土壤质量的农业评价 248

一、土体剖面构型评价 248

第十六章土壤质量的农业评价 248

二、土壤物理性状评价 249

三、土壤的养分—化学性状评价 251

第二节土地资源评价 253

一、土地资源的自然评价 254

二、土地资源的经济评价 254

本章小结 255

思考题 256

参考文献 256

二、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 257

一、区域土壤及其形成条件和土地利用需求相结合的原则 257

第十七章区域土壤资源开发 257

第一节区域土壤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257

三、系统工程的原则 258

第二节现代技术在区域土壤资源开发规划中的应用 258

一、遥感技术的应用 258

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259

第三节我国大区域土壤资源开发的若干宏观问题 260

一、土地资源利用总体规划与区域土壤资源开发的战略研究问题 260

二、几大低产农业区的土壤资源及其开发问题 261

三、解决水土资源平衡和几个大型的跨流域调水的问题 261

五、海涂土壤资源的综合开发问题 262

四、防止土壤的风蚀沙化和三北防护林工程问题 262

六、热带土壤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问题 263

七、山区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问题 263

八、区域土壤利用结构优化的研究问题 263

本章小结 264

思考题 264

参考文献 264

全书提纲性小结 265

附件Ⅰ 区域土壤地理学(北方本)土壤剖面发生特征描绘图例 266

附件Ⅱ 主要植物的中拉名称对照 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