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袁秉达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208052212
  • 页数:319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作者长期从事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结晶,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专著,被新闻出版总署列入全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研究书系。

目录 1

前言 1

第一编 理论历程: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1

一、马克思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3

(一)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历史缘由 4

(二)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必备条件 9

(三)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深远意义 11

二、列宁对社会主义看法的根本改变 16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看法根本改变的历史背景 17

(二)列宁对社会主义看法根本改变的基本方面 20

(三)列宁对社会主义看法根本改变的宝贵启示 24

三、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8

(一)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29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34

(三)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探索 41

四、邓小平创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50

(一)发扬“走自己的道路”的光荣革命传统 51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和“中国化” 53

(三)邓小平理论是个人创造与集体智慧的结晶 59

五、党中央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新贡献 63

(一)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 64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66

(三)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68

(四)全面加强执政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74

(五)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 77

第二编 “三个代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81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83

(一)党的历史方位和基本经验的总结 84

(二)与时俱进的战略应变 88

(三)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 95

(四)坚持党的先进性的紧迫要求 96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历程 100

(一)1989—1992:探索治党治国新课题 101

(二)1992—2000:提出治党治国新理念 103

(三)2000—2002:形成“三个代表”新思想 106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111

(一)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11

(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15

(三)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18

(四)“三个代表”的各自定位 122

(五)“三个代表”的辩证关系 125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要求 129

(一)全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129

(二)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134

(三)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136

(四)本质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40

(五)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在实践、贵在操作 142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144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价值 144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价值 145

(三)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意义重大 147

六、“三个代表”理论创新的方法论特点 148

(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相结合 148

(二)经济、文化、政治全面发展的系统思维 149

(三)宏观战略设计中的优势整合思路 150

第三编 全面小康:新世纪新阶段的宏伟目标 153

一、小康社会的历史由来 155

(一)古人对宽裕殷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55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通俗描述 157

(三)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161

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新的奋斗目标 162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 162

(二)“小康社会”的量化指标体系 163

(三)国际间的横向比较 166

(四)中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168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 171

(一)认清中国国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前提 171

(二)抓住主要矛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173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174

(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176

(五)把握小康社会的发展特点是推动现代化战略的依据 179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 183

(一)经济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 183

(二)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 184

(三)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 185

(四)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发展道路 185

(一)不容错失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86

五、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86

(二)“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有利条件 187

六、上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的发展战略 189

(一)上海跨世纪发展战略 190

(二)上海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195

(三)以上海为核心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圈” 200

第四编 党的建设:全面推进新的伟大工程 207

一、执政党建设的崭新课题 209

(一)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210

(二)应对执政党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212

(三)解决执政党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214

(四)回答执政党建设的基本问题 218

二、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设计 221

(一)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纲领 222

(二)新的伟大工程的总要求 223

(三)新的伟大工程的总布局 224

三、执政党建设的全面推进 225

(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226

(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236

(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243

(四)从制度上加强党的建设 255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260

(一)执政能力建设刻不容缓 261

(二)执政能力建设的全面加强 263

(三)执政能力建设任重道远 270

五、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277

(一)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科学认识 277

(二)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重大意义 279

(三)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和重大关系的处理 280

第五编 新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87

一、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特征 289

(一)科学发展观吸收了和平发展时代主题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最新成果 290

(二)科学发展观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需要 291

(三)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292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294

(一)以人为本 294

(二)全面发展 296

(三)协调发展 297

(四)可持续发展 299

三、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贯彻五个“统筹” 301

(一)统筹城乡发展 301

(二)统筹区域发展 303

(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304

(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05

(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306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307

五、拓展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311

后记 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