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引 言 1
宋明理学的正名 1
目录 1
宋明理学的内容 6
宋明理学的定位 13
第一节中唐的儒学复兴运动 17
(一)韩愈 17
第一章宋明理学的先驱 17
(二)李翱 23
第二节北宋前期的社会思潮 27
(一)困穷苦学 27
(二)崇道抑文 28
(三)尊经 30
(四)排佛 31
第二章 北宋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33
第一节周敦颐 33
(一)孔颜乐处 34
(二)太极动静 37
(三)主静与无欲 41
第二节张载 45
(一)太虚即气 46
(二)两一与神化 48
(三)性与心 51
(四)穷理与尽心 54
(五)民胞物与 56
第三节程颢 58
(一)天理与道 59
(二)浑然与物同体 63
(三)定性说 65
(四)诚敬与和乐 66
(五)性与心 68
第四节程颐 70
(一)理与气 72
(二)动静与变化 75
(三)性理与气质 79
(四)持敬 81
(五)涵养与致知 86
第五节邵雍 90
(一)元会运世 91
(二)以物观物 94
(三)阴阳体性 96
第六节谢良佐 99
(一)穷理 100
(二)求仁 102
(三)尧舜气象 103
第三章南宋理学的发展 109
第一节杨时 109
(一)体验未发 110
(二)反身格物 111
(三)行止疾徐之间 113
第二节胡宏 113
(一)心为已发 115
(二)性立天下之大本 116
(三)性善不与恶对 118
(四)天理人欲同体异用 120
(五)心主乎性,心以成性 120
(六)察识涵养,居敬穷理 122
第三节朱熹 124
(一)理气先后 126
(二)理气动静 129
(三)理一分殊 130
(四)未发已发 132
(五)心统性情 134
(六)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136
(七)主敬涵养 138
(八)格物穷理 139
(九)道心人心 142
(十)知先行后 144
第四节陆九渊 146
(一)本心 147
(二)心即是理 149
(三)论格物与静坐 152
(四)尊德性而后道问学 154
(五)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156
(六)义利之辨 160
第五节杨简 162
(一)神明妙用 163
(二)不起意 165
(三)天地万物通为一体 166
第四章 明代前期理学的发展 169
第一节曹端 169
(一)太极之动 169
(二)敬与乐 171
第二节薛瑄 173
(一)理气说 173
(二)格物穷理论 178
(三)心性功夫 179
(四)心之虚明 181
第三节胡居仁 182
(一)因气以成理 183
(二)明理与养气 184
(三)静而操持 185
(四)主敬无事 187
(五)论无事与放开 189
第四节陈献章 190
(一)静坐见心体 191
(二)求之吾心 193
(三)自然为宗 194
第五章 明代中后期的理学 199
第一节王守仁 199
(一)心外无理 200
(二)心外无物 204
(三)格物与格心 207
(四)知行合一 209
(五)致良知 212
(六)四句教 215
(七)本体与功夫 217
第二节湛若水 218
(一)随处体认天理 218
(二)心包万物 220
(三)执事敬 223
(四)初心与习心 226
(五)知行交进 228
第三节罗钦顺 229
(一)理气一物 230
(二)理一分殊 234
(三)道心人心 236
(四)论格物 238
第四节王廷相 240
(一)元气实体 240
(二)理与气 243
(三)性有善恶,出于气质 246
(四)论作圣之功 248
(五)知识与见闻 250
第五节王畿 252
(一)顿悟与四无 253
(二)一念之几 258
(三)良知异见 260
(四)格物与致知 264
(五)论神、气、息 266
第六节王艮 269
(一)现成自在 270
(二)学乐 272
(三)淮南格物——安身 275
(四)万物一体 278
第七节罗汝芳 280
(一)赤子之心 281
(二)当下即是 283
(三)顺适自然 286
(四)天明与光景 288
(五)格物与孝慈 290
第八节刘宗周 292
(一)意念之辨 293
(二)独体 296
(三)诚意与慎独 297
(四)四德与七情 299
(五)义理之性即气质之本性 301
(六)道心即人心之本心 304
(七)心性一物,即情即性 305
(八)格物穷理 307
附李滉 310
(一)理自动静,理有体用 311
(二)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 314
(三)物格理到 317
结束语 321
综合索引 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