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史 中》PDF下载

  • 购买积分:3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安徽文化史》编纂工作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305036366
  • 页数:168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国家教育部“九五”社科研究项目。我们编写这部《安徽文化史》,力图对安徽文化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作出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以使读者对安徽文化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兼顾科学性、可读性和知识性。对史实务求查核清楚,解释准确,既注重了原始文献和资料的应用,又参考了有关学术论著,并吸收了有关该课题的新的研究成果。

导言 1

第一章 史前文化 11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文化 11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文化 18

第三节 氏族公社时期安徽先民的文化成就 29

第二章 古皖文化与夏商周文化 37

第一节 淮夷与夏 37

第二节 江淮方国与商 42

第三节 方国、淮夷与周 44

第三章 楚文化圈和吴越文化圈 61

第一节 楚文化东渐与楚文化圈 61

第二节 吴越的西进及其与楚文化的交融 66

第四章 学术思想 75

第一节 老子的思想 75

第二节 管子的思想 97

第三节 庄子的思想 109

第一节 芍陂的开凿 127

第五章 科技 127

第二节 冶铸业的初创 132

第三节 陶器制作业 142

第四节 《管子》中的科学思想和科技知识 146

第六章 艺术 157

第一节 绘画与雕塑 157

第二节 戏剧 163

第三节 音乐 164

第四节 舞蹈 173

第五节 建筑 179

第一章 学术思想 185

第一节 淮南王刘安与《淮南子》 185

第二节 桓谭的哲学思想 201

第二章 尊儒兴学 216

第一节 皖地尊儒兴学活动 217

第二节 文翁化蜀 221

第一节 佛教的传入 225

第三章 宗教 225

第二节 道教的创立 232

第四章 科技 237

第一节 矿冶业的发展 237

第二节 楼船与漆器、陶器 240

第三节 《淮南子》中的科学技术 245

第四节 桓谭对“浑天说”的捍卫 275

第五节 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277

第五章 艺术 280

第一节 绘画与雕塑 280

第二节 戏剧 284

第三节 音乐 287

第四节 舞蹈 290

第五节 建筑 295

第一章 南北文化的第二次碰撞 303

第一节 皖南地区的山越文化 303

第二节 山越文化和汉族文化的融合 310

第二章 哲学 315

第一节 儒学的式微和玄学的兴起 315

第二节 夏侯玄的玄学思想 319

第三节 嵇康的玄学思想 324

第三章 教育 342

第一节 私学的兴起 342

第二节 嵇康的教育思想 346

第三节 周兴嗣与《千字文》 351

第四章 文学 356

第一节 三曹的诗文创作 356

第二节 嵇康等作家的文学成就 380

第三节 文艺理论成就 389

第五章 科技 399

第一节 王蕃对“浑天说”的发展 399

第二节 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和《八磨赋》 402

第三节 江南冶铸中心梅根冶和制瓷业 405

第一节 绘画与雕塑 410

第六章 艺术 410

第二节 戏剧·音乐·舞蹈 417

第三节 书法 426

第四节 建筑·园林 428

第七章 名人名胜 435

第一节 琅琊王与瑯琊山 435

第二节 陶侃与惜阴亭 437

第三节 陶潜与陶公祠 439

第四节 谢朓与谢朓楼 440

第五节 昭明太子与文选楼 444

第一章 诗人与诗风 449

第一节 现实主义诗人张籍 449

第二节 “自成一体”的诗人杜荀鹤 460

第三节 池州涌现出的诗人群 468

第四节 宣州涌现出的诗人群 477

第五节 安徽其他诗人 485

第二章 名诗人与安徽 490

第一节 盛唐大诗人李白与安徽 491

第二节 中唐名诗人与安徽 504

第三节 晚唐名诗人与安徽 520

第三章 艺 术 535

第一节 绘画与雕塑 535

第二节 戏剧 539

第三节 音乐与舞蹈 543

第四节 书法 547

第五节 建筑·园林 548

第四章 茶文化 559

第一节 茶园遍布 名品众多 560

第二节 常伯熊与茶道 562

第三节 江淮茶叶运销全国 564

第四节 茶税之制始于江淮 565

第五章 科技 569

第一节 纺织和制瓷技术的提高 569

第二节 矿冶业的繁荣 581

第三节 天文仪器制造家耿询 590

第六章 九华佛教 593

第一节 地藏东来(金乔觉在九华) 593

第二节 九华山佛教的发展 597

第一章 南北文化的融合 605

第一节 宋室南迁及中原文化三下江南 605

第二节 蒙古族南下及汉蒙文化的汇合 618

第二章 哲学 629

第一节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630

第二节 新安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650

第三节 大慧宗杲的禅学思想 689

第四节 杜道坚及其《文子缵义》 696

第三章 书院与教育 706

第一节 书院的兴起和发展 706

第二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 718

第三节 郑玉的教育思想 729

第四章 史学与刻书业 735

第一节 适应时代需要的史学 737

第二节 方志编纂的普及 761

第三节 刻书印刷业的兴盛 771

第五章 艺术 783

第一节 绘画与雕塑 783

第二节 戏剧 804

第三节 音乐与舞蹈 808

第四节 书法 814

第五节 建筑·园林 817

第一节 北宋时期的安徽文苑 825

第六章 文学 825

第二节 南宋时期的安徽文苑 840

第三节 诗歌理论成就 861

第四节 金、元时期的安徽文学 870

第七章 科技 881

第一节 手工业和矿冶业 881

第二节 火器的发明和发展 894

第三节 光学知识的应用 897

第四节 民间天文学家的成就 900

第五节 农田水利和地学成就 902

第六节 农书编纂的突出成就 912

第七节 植物学与生物学 919

第八节 医学的发展 934

第八章 宋代名人在安徽 939

第一节 范仲淹与安徽 939

第二节 欧阳修与安徽 946

第三节 王安石与安徽 951

第四节 苏轼与安徽 956

第一章 哲学 963

第一节 新安理学的鼎盛和终结 963

第二节 吴廷翰的哲学思想 999

第三节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1011

第四节 戴震的哲学思想 1031

第二章 史学、地方志和印刷出版业 1051

第一节 史学 1052

第二节 地方志 1100

第三节 出版业 1116

第三章 教育 1130

第一节 书院 1130

第二节 方以智、梅文鼎的教育思想 1138

第三节 戴震、程瑶田的教育思想 1147

第四节 桐城文派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1157

第四章 宗教 1173

第一节 朱元璋与“三教合一” 1173

第二节 憨山德清的三教合一说 1181

第三节 朱厚熜与道教 1191

第四节 齐云山道教 1195

第五章 文学 1206

第一节 明代的文学创作 1206

第二节 桐城文派 1232

第三节 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 1249

第四节 施闰章等的文学成就及理论研究 1267

第六章 艺术 1278

第一节 绘画与雕塑 1279

第二节 戏剧 1356

第三节 音乐 1417

第四节 舞蹈 1428

第五节 书法 1441

第六节 篆刻 1447

第七节 建筑与园林 1467

第七章 科技 1487

第一节 物理学和机械制作成就 1487

第二节 天文学的发展 1499

第三节 数学的鼎盛 1522

第四节 印刷技术的创新 1555

第五节 染织和矿冶技术成就 1573

第六节 医学的繁荣 1581

第七节 农牧业和植物学的成就 1603

第八节 郑复光及其科技成就 1627

第九节 地学成就与万安罗盘 1631

第八章 徽商文化 1636

第一节 徽商“贾而好儒” 1637

第二节 徽商的本末观、儒贾观和义利观 1643

第三节 徽商经营文化 1656

第四节 徽商的爱国主义 1679

第一章 经世思潮 1689

第一节 包世臣的经世思想 1689

第二节 王茂荫的货币理论 1702

第一节 当代历史的记述 1716

第二章 史学 1716

第二节 历代史籍的整理 1782

第三节 皖派经学 1816

第四节 清末出版业 1821

第三章 文学与艺术 1829

第一节 近代安徽作家的诗词创作 1829

第二节 桐城文派的后劲 1849

第三节 安徽作家的小说理论与创作 1865

第四节 近代安徽戏剧理论成就 1877

第四章 宗 教 1884

第一节 基督教在安徽的传播 1884

第二节 安徽的四大教案 1890

第五章 科技 1905

第一节 水利、农业科学技术 1905

第二节 李鸿章与西方科技的引进 1916

第三节 吴汝纶与进化论思想的传播 1922

第一章 新文化运动 1929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29

第二节 五四运动在安徽 193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在安徽的传播 1964

第二章 哲学 1976

第一节 陈独秀的哲学思想 1976

第二节 胡适的哲学思想 1987

第三节 陈撄宁的道教思想 2000

第四节 方东美的哲学思想 2007

第五节 洪谦的哲学思想 2018

第三章 教育 2025

第一节 近代安徽教育的变革 2027

第二节 国民党统治下的安徽教育 2038

第三节 皖籍教育思想家 2057

第四节 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教育 2083

第四章 文学 2091

第一节 安徽作家的文学创作成就 2091

第二节 安徽现代文艺理论建树 2129

第五章 艺术 2164

第一节 绘画与雕塑 2164

第二节 戏剧 2182

第三节 音乐与舞蹈 2189

第四节 书法与篆刻 2194

第五节 建筑与园林 2201

第六章 新闻出版与地方志 2210

第一节 安徽报业 2210

第二节 出版业 2236

第三节 地方志 2266

第七章 科技 2277

第一节 科学思想的传播 2277

第二节 中医学的缓慢发展和西医学的传播 2282

第三节 工程技术 2288

第一章 方言 2299

第一节 皖北中原官话 2300

第二节 皖中江淮官话 2310

第三节 皖西赣语 2326

第四节 皖南吴语 2337

第五节 皖南徽语 2350

第六节 皖南客籍话 2367

附录 安徽历史上的方言韵书——《音韵正讹》 2374

第二章 文房四宝 2377

第一节 宣笔 2378

第二节 徽墨 2383

第三节 宣纸 2393

第四节 歙砚 2398

第三章 民俗文化 2404

第一节 安徽民俗的区划和特点 2405

第二节 岁时节庆 2410

第三节 人生礼仪 2432

第四节 其他民俗 2458

第四章 历史文化名城 2465

第一节 合肥 2465

第二节 寿县 2472

第三节 亳州 2478

第四节 桐城 2485

第五节 安庆 2492

第六节 歙县 2499

第七节 凤阳 2506

第八节 黟县 2513

主要参考文献 2522

后记 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