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本概念 1
一、发展简史 1
二、食管与心脏的解剖关系 1
三、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 2
四、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的不良反应以及应用限制 2
第二章 心脏解剖与电生理学基础 3
第一节 心脏传导系统结构与功能 3
一、窦房结 3
二、结间传导束 3
三、房室交接区 5
四、心室内传导系统 5
五、旁道传导束 6
第二节 心肌电生理特性 6
一、心肌细胞类型 6
二、自律性 6
三、兴奋性 7
四、传导性及影响因素 7
第三章 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技术 9
第一节 设备与注意事项 9
一、仪器设备 9
二、注意事项 10
第二节 操作方法 11
一、放置食管电极 11
二、测定起搏阈值 12
三、调节感知 12
四、刺激脉冲发放 13
第三节 常用刺激方法 15
一、刺激方式 15
二、非程控刺激法 15
三、程控期前刺激法 17
四、刺激方法及顺序 18
第四节 各波形、间期的命名,测量及其意义 19
一、电刺激脉冲波 19
二、心房激动波 19
三、心室激动波 20
四、波形、间期命名及测量 22
第四章 食管导联心电图 24
第一节 食管导联心电图形态 24
一、单极食管导联心电图 24
二、双极食管导联心电图 25
三、滤波双极食管导联心电图 25
第二节 分析心律失常作用 27
一、窦性心律失常 27
二、房性心律失常 27
三、宽QRS波群心动过速 29
四、无创性心房标测 31
第五章 心脏不应期测定 33
第一节 不应期种类和影响因素 33
一、不应期种类 33
二、测定不应期的影响因素 33
第二节 不应期测定方法 35
一、检测方法 35
二、正常范围及临床意义 41
第六章 窦房结功能检测 43
第一节 窦房结起搏功能测定 44
一、SNRT 44
二、CSNRT 47
三、其他有关窦房结恢复时间的指标 47
四、IHR和自主神经阻滞后的窦房结恢复时间 47
第二节 窦房传导功能测定 48
一、机制 48
二、测定方法 50
三、影响因素 51
四、正常值及评价 51
第三节 窦房结有效不应期 52
一、机制 52
二、方法 52
三、影响因素 52
四、正常值及判断 53
第七章 房室交接区功能检测 54
第一节 房室交接区起搏功能检查 54
一、AVJRT 54
二、CAJRT 54
第二节 房室交接区传导功能检查 55
一、测定房室传导阻滞点 55
二、房室交接区不应期的测定 57
三、影响房室交接区传导功能测定的因素 57
四、临床意义 58
第八章 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电生理检查 59
第一节 心房扑动 59
一、形成机制 59
二、电生理特点与心电图表现 59
三、临床意义 62
第二节 心房颤动 62
一、形成机制 63
二、电生理特点和心电图表现 63
第三节 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 64
一、形成机制 64
二、电生理特点及心电图表现 64
第四节 触发活动性房性心动过速 65
第五节 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65
第九章 房室结双径路及多径路电生理检测 66
第一节 房室结双径路 66
一、解剖及电生理基础 66
二、电生理特点与心电图表现 67
第二节 房室结多径路 70
一、房室结三径路 70
二、房室结四径路 71
第三节 房室结双径路参与的心律失常 71
一、快速性心律失常 71
二、缓慢性心律失常 72
第十章 预激综合征电生理检查 73
第一节 旁道解剖特点及类型 73
一、经典预激综合征(房室旁道) 73
二、变异型预激综合征(Mahaim纤维) 74
三、慢传导特性房室旁道 75
四、短P-R间期综合征 75
五、多发性旁道 75
第二节 旁道电生理特性 76
一、旁道的兴奋性 76
二、旁道的传导性 76
三、旁道自律性改变 78
四、旁道功能性纵行分离 79
第三节 旁道电生理检查 79
一、影响预激程度的几种因素 79
二、诊断隐性(潜在性)预激综合征 81
三、诊断隐匿性预激综合征 81
四、诊断变异型预激综合征 81
五、诊断短P-R间期综合征 83
六、诊断多发性房室旁道 84
七、揭示房室旁道合并房室结多径路 90
第四节 预激综合征合并的心律失常 92
一、快速性心律失常 92
二、缓慢性心律失常 94
第十一章 阵发性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电生理检查 96
第一节 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 96
一、形成机制与条件 96
二、电生理特点及心电图表现 97
第二节 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99
一、形成机制 99
二、电生理特点及心电图表现 100
第三节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02
一、形成机制 103
二、形成折返环路的部位 106
三、电生理特点及心电图表现 107
第四节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116
一、形成机制 116
二、电生理特点及心电图表现 119
第十二章 常见及少见的心电生理现象 132
第一节 裂隙现象 132
一、形成机制 132
二、电生理特点及心电图表现 133
三、临床意义 137
第二节 蝉联现象 138
一、形成机制 139
二、电生理特点及心电图表现 139
三、临床意义 146
第三节 拖带现象 146
一、形成机制 147
二、电生理特点及心电图表现 147
三、临床意义 150
第四节 1∶2房室传导现象 150
一、形成机制 151
二、电生理特点及心电图表现 153
三、临床意义 156
第五节 频率依赖性传导阻滞 157
一、形成机制 157
二、电生理特点及心电图表现 157
三、临床意义 160
第六节 多层传导阻滞现象 161
一、形成机制 161
二、电生理特点及心电图表现 162
第七节 超常应激与超常传导现象 163
一、形成机制 163
二、电生理特点及心电图表现 163
三、临床意义 164
第八节 折返现象 164
一、形成机制 165
二、电生理特点及心电图表现 169
三、临床意义 171
第九节 电交替现象 171
第十三章 其他方面应用 173
第一节 经食管调搏负荷试验 173
一、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特征 173
二、心房调搏负荷试验 173
三、临床意义 174
第二节 经食管心室调搏术 177
一、概述 177
二、方法学 177
三、临床应用 178
四、注意事项及评价 181
第三节 电药理检查 181
一、食管法电药理检查的基本方法 181
二、食管法电药理检测的主要内容 182
三、评价 182
第十四章 经食管心脏调搏治疗心律失常 183
一、适应证 183
二、治疗机制 183
三、治疗方法 184
四、临床应用 184
五、评价 188
第十五章 食管法心脏电生理图谱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