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部分 法哲学的基本理念 3
第一章 法哲学本体论的重构 3
一、法哲学本体论的优先目标 3
二、语义学的辨析及其意义 4
三、法的本体及其基础 8
四、小结 11
第二章 论法与法律的区别 14
一、原本意义的理解 15
二、客观与主观问题 17
三、法的现象之内容与形式 22
第三章 再论法与法律的区别 28
一、引言 29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究竟如何看待法与法律的关系? 30
三、法和法律的区别在哪里? 39
四、区分法与法律是不是二元论法学观? 50
第四章 法律调整 54
一、社会、社会调整与法律调整 54
二、法律调整的本质 58
三、法律调整的基本特征 66
四、法律调整的价值及其限度 76
一、法律效益的规定性 79
第五章 法律效益 79
二、法律效益的实证要素 82
三、法律效益的价值要素 85
四、法律效益的评价 88
第六章 现代市场经济与法律调整 91
一、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法理型经济 91
二、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平权型的经济秩序 95
三、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与主体利益相联系的权利系统 97
四、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注重责任与秩序的价值体系 100
第二部分 法哲学的伟大革命 107
第七章 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综论 107
一、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演变历程 108
二、马克思法哲学本体论的主旨 120
三、马克思法哲学价值论的真谛 127
四、马克思法哲学方法论的要义 136
第八章 马克思的人权概念 143
一、新理性批判主义的人权观 144
二、转变中的人权观念 148
三、新型的人权理念 153
四、问题的简单小结 158
第九章 马克思心目中的法与自由之图式 161
一、自由的界说 161
二、行为、意志自由与法 166
三、法是人民自由的“圣经” 168
四、自由的载体与法律制度形式 171
第十章 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中的法律思想 175
一、法权关系从野蛮到文明的变迁 175
二、东方社会法律文化的社会机制 179
三、西方法律文明对东方的冲击 182
第十一章 马克思论法哲学的研究方法 187
一、“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188
二、历史辩证的方法 190
三、系统研究的方法 192
四、比较分析方法 196
第十二章 马克思论法哲学的叙述方法 200
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201
二、确定逻辑起点法 202
三、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的方法 205
四、概念中介法 209
第三部分 权利现象的价值分析 217
第十三章 法的价值与社会主体的权利观念 217
一、商品经济与法的本体价值 218
二、传统中国的权利观念及其基础 222
三、权力与权利: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225
第十四章 合法性问题:权利概念的法哲学思考 231
一、引言:一个令人困惑的理论难题 232
二、两种不同的权利观念 235
三、应有权利的存在根据 239
四、应有权利的优先性问题 248
五、结语——应有权利与现有权利之区别 254
第十五章 权利的确认 257
一、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 258
二、权利确认过程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259
三、权利确认过程的矛盾性 262
四、权利确认过程中的“起动机制” 264
一、法律调整的价值目标 267
第十六章 权利的实现 267
二、法律关系与权利的实现 269
三、权利的限度问题 271
四、犯罪与刑罚 275
五、法治与权利的实现 278
第十七章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社会主体权利的理论逻辑 281
一、思辩的逻辑体系与市民社会之功能设定 282
二、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矛盾运动 290
三、社会的分裂与人的本质之二重化 301
四、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权利系统的二元对立及其克服 310
第十八章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东方社会法律文化 321
一、引言 321
第四部分 传统东方社会与法律 321
二、专制国家与村社制度 322
三、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 325
四、传统东方法律文化之特征 328
五、简单的小结 329
第十九章 传统东方社会法律文化的固有逻辑 331
一、问题的缘起 331
二、风俗习惯在法律调整机制中的重要功用 334
三、村社高于个人的法律价值取向 335
四、以专制国家为基点生长出来的行政体系 338
五、农村公社对司法活动的广泛参预 340
第二十章 解开传统东方法律奥秘的一把钥匙 344
一、传统东方土地公共所有权关系及其成因 344
二、两个理论关节点 348
三、土地所有权的“二元”并存结构 351
四、个人份地的形成机制 355
第二十一章 挑战与转型:西方法律文化对东方的冲击 360
一、建设性使命与破坏性使命的双重价值 361
二、外来冲击下传统东方村社体制之衰落 364
三、西方法律文化冲击效应之成因分析 366
四、东方法律发展的特殊道路 369
第二十二章 传统中国社会与法律:韦伯的理论分析 372
一、理论背景 373
二、家产制国家 379
三、宗族组织 386
四、法律结构 391
五、儒教伦理 401
六、简要的评价 408
第二十三章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义务本位 411
一、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 411
二、传统法律的礼治主义 415
三、法律与道德:传统法律的解决方案 417
四、财产关系与传统法律 421
一、问题的提起 425
第二十四章 个人与社会:《论语》的法律价值取向 425
二、宗族本位观念 426
三、国家的平衡功能 431
四、个人的信念伦理 437
五、结束语 444
第五部分 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意义阐释 449
第二十五章 法制现代化的标准 449
一、问题的缘起 449
二、法制现代化的实证标准 451
三、法制现代化的价值标准 454
四、两类评价标准之间的关系 459
第二十六章 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概念分析工具 462
一、前言 463
二、方法论的选择 464
三、新工具的主要特征 469
四、基本的分析框架 472
五、拟注意的问题 474
第二十七章 社会正义:当代中国法制的价值选择 477
一、问题的设定 478
二、平等、自由与市场经济 479
三、经济领域中的社会正义 486
四、体现社会正义的效益与法律的功能 495
第二十八章 当代中国法律革命的理论基础 502
一、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起点 503
二、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基本目标 506
三、中国法制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510
四、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模式选择 513
第二十九章 清末法制改革与中国法制现代化 518
一、清末法制改革的动机分析 519
二、清末法制改革的客观效果 521
三、清末法制改革的模式创新 525
四、清末法制改革的价值变向 529
第三十章 民国时代的法律发展 534
一、法律发展的主要范式 534
二、社会法学思潮的激荡 537
三、传统与现代的矛盾运动 540
四、复杂的法律生活世界 542
第三十一章 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矛盾分析 546
一、传统与现代性 547
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548
三、自治与权威 550
四、国际化与本土化 552
第三十二章 冲突与融合:外域法律文化与中国法制现代化 554
一、问题的意义所在 554
二、传统的世界秩序观念及其变型 556
三、两种价值体系的撞击 561
四、评价的尺度定位 565
第三十三章 传统与现代性: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569
一、法律传统与法制现代性之意义解构 570
二、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制相容的历史可能性 572
三、传统法律文化因素在现代存留的时代限度 576
四、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换 578
第三十四章 国际化与本土化:法制现代化的时代挑战 584
一、法律发展的全球意识 585
二、法律国际化的内在机理 590
三、法律的国际化等于西方化吗? 595
四、法律本土化之奥秘 601
五、法制现代化的多样性统一 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