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原始科技活动 1
第一节 蓝田人的原始技术活动(旧石器时代) 1
一、工具制作 2
二、火的发明 4
三、采集、狩猎的条件和活动方式 5
第二节 半坡人、姜寨人的技术活动(仰韶文化时期) 7
一、房屋建筑 7
二、制陶 9
三、堑壕与大型工程 10
四、农牧和渔猎 11
五、编织和纺织 12
六、客省庄先民的原始技术活动(龙山文化时期) 13
第三节 原始科学技术知识的萌芽 14
一、先民智慧和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 14
二、炎黄时代传说中的科学技术 16
第二章 周人的科学技术 21
第一节 夏商时代科技文化的积累 21
一、农业技术 22
二、手工业技术 22
一、都市建筑 24
第二节 周人的技术活动 24
二、农牧渔 28
三、蚕桑和织染 29
四、陶、瓷与青铜冶铸 30
五、生产工具的制造 34
六、酿酒 35
第三节 周人的科学成就与发明家 36
一、数学与畴人 36
二、天文学与天文学家 37
三、计时及其职官 40
四、地学知识与人物 41
五、医学与医师 44
六、卫生防疫及其职官 46
七、其他科技人物 48
第三章 秦人的科学技术 49
第一节 农业生产技术与水利工程技术 49
一、农业概况与政策 49
二、郑国渠的工程技术成就 52
三、《吕氏春秋》中最早的三篇农学论文 54
第二节 制陶、冶铸与纺织 59
一、制陶 59
二、冶铸 60
三、玉器、木器、纺织等 62
第三节 都城及建筑技术 64
一、从雍城、栎阳到咸阳看城市建筑技术的发展 64
二、陵寝建筑 65
三、建筑材料 66
第四节 标准化生产技术 69
一、统一度量衡的科学意义 69
二、兵器制造及其镀铬技术 72
三、秦陵铜车马的结构及其铸造、组装 73
四、秦俑的塑造和焙烧 75
第五节 秦中科学成就与科学家 78
一、天文与历算 78
二、地学成就 79
三、医学与医家 80
四、相马专家伯乐与九方皋 84
五、水利专家郑国 86
六、蒙恬与毛笔的发明 87
第四章 汉长安自然科学成就 88
第一节 天文学体系的创立 88
一、司马迁与《史记·天官书》 88
二、第一次大规模改历活动 92
三、西汉末期的观象授时 94
四、天文观测仪器 96
五、天文人物 99
第二节 数学体系的形成 103
一、数学在长安的诞生和发展 103
二、计算器具与技术 105
三、《九章算术》的数学成就 107
四、数学家 108
一、气象学 109
第三节 地学成就 109
二、水文地理与土壤地理 112
三、地形知识、地图 114
四、生物地理与经济地理 114
五、民族地理与域外地理 117
六、地质学知识 118
第四节 农学与农业技术革新 118
一、农业发展概况 118
二、代田法 120
三、耦犁、牛耕与三脚耧 122
四、农具与技术推广 125
五、上林苑植物引种考 126
六、氾胜之其人、其书与农学上的贡献 131
第五节 中医药学体系的奠基 134
一、中医学源流与汉长安医事制度 134
二、医家与医著 136
三、司马迁和班固记述的西汉医事 139
第五章 汉长安工程技术成就 143
第一节 城建、桥梁与水利工程 143
一、城垣、宫殿与建材 143
二、灞渭桥梁 147
三、漕渠、井渠与白渠 150
第二节 酿酒、造纸、冶铸、机械与造船 152
一、手工业概况 152
二、酿酒 153
三、造纸 155
四、冶铁及钱币铸造 157
五、造船 158
六、机械制造 158
第一节 天文学的大发展 162
一、李淳风改造浑仪 162
第六章 隋唐长安自然科学成就 162
二、李淳风的《麟德历》 165
三、僧一行、梁令瓒的黄道游仪和水运浑天仪 166
四、僧一行的《大衍历》 168
五、瞿昙家族的天文历算活动 169
六、中唐以后的历算成就 171
七、唐长安天文遗存考 172
第二节 数学的大检阅 178
一、空前绝后的数学教育 178
二、总结“算经十书” 180
三、隋唐长安其他数学成就 184
第三节 地学成就所反映的大一统气象 187
一、第一次给风定级 187
二、第一次天文大地测量 191
三、最早的大幅全国地图 194
第四节 医学的大总结 197
一、隋唐医政及医学概貌 197
二、视人命如千金的《千金方》 200
三、孙思邈的医学成就 202
四、集大成的《外台秘要》 206
五、最早的骨伤专著《理伤续断方》 211
一、天文历算人物 214
第五节 隋唐长安科学家与发明家 214
二、地学人物 219
三、医家 220
四、工程技术人物 224
五、科学文化交流的使者 226
第七章 隋唐长安工程技术成就 228
第一节 宇文恺设计大兴城 228
一、肇划大兴城 229
二、活动房屋与其他杰作 234
一、农业管理、农书、农具、农作物与粮储 235
第二节 农业与水利工程 235
二、漕运工程 239
三、长安城市供水工程 241
第三节 织染、金工、陶、瓷与造纸印刷 244
一、蚕桑、丝绸与织染 244
二、冶银、金银器与铸钱 248
三、砖瓦、唐三彩与瓷器 251
四、造纸与雕版印刷 254
第一节 宇宙观、天文、地学的发展 258
一、关学学派的宇宙论 258
第八章 宋元明清时代长安的科学技术 258
二、关学弟子及后学的自然观 264
三、清西安府的数学家和科学教育 266
四、天文历算与计时遗物 268
五、地理考察、地震研究与地图学成就 271
第二节 农学与水利 278
一、农学家、农书及其所代表的成就 278
二、西安附近的农田水利 283
三、井利的开发 287
四、西安城市供水系统——甜水渠 289
一、明代王府良医及民间医家 291
第三节 医家与医药 291
二、清代的医药机构与民间医生 295
第四节 西方科学与技术在西安的传播 300
一、王徵与传教士在西安等地的交往 300
二、王徵引入的西方力学 303
三、西方地学的传入和交流 309
四、外国学者在西安及其附近的科学考察 312
五、西医的传播 315
六、通过教育媒介传入的科学 317
七、结语 321
后记 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