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禅定学 1
禅定理论的发展 9
禅的起源 9
印度禅 13
释尊与佛教禅定 13
瑜伽与禅 14
从原始禅、小乘禅到大乘禅 17
中华禅 19
禅学之传来 19
从印度禅到中华禅 20
修学禅定的意义 22
禅定对人类身心的意义 22
禅定在生活上的实效 24
禅定与人类进化 25
禅定的宗教意义 27
一切宗教皆可由禅定中获得 27
深刻的宗教经验 27
禅定为佛教徒共学 29
学习禅定应有的体认 30
禅定学的基础认识 30
不利于习禅的心理 36
与禅定相应的心理 39
坐禅的基本要件 43
锻炼健康的身心 43
积极的人生观 44
适宜的环境 46
坐禅前须具备的五种行为 47
愿与乐欲 47
尊重禅定 48
精进不懈 48
巧慧分别 49
一心专修 49
坐禅的预备工作 50
坐禅的用具与姿势 50
坐具 50
衣物与毛巾 51
姿势 51
其他坐姿 56
坐禅应注意之事项 62
错误的坐禅姿势 62
坐禅的时间与注意事项 68
调身法及其理论基础 71
调息法及其理论基础 78
入定调心的理论与方法 84
调伏妄想乱念,不使越逸 85
调和心念浮沉之相,使自心宽急松紧得所 86
坐禅的方法与原理 89
数息观 89
数息门 92
随息门 96
止门 97
观门 98
转门 99
净门 100
止法 101
系缘守境止 101
制心止 105
体真止 106
不净观 106
九想前方便 107
九想正观 108
慈心观 112
因缘观 115
念佛观与通明禅 118
念佛观 118
通明禅 120
历缘对境的禅定修习法 121
行 122
住 123
坐 124
卧 124
作 125
语 126
见 127
闻 128
嗅 129
味 130
身触 131
意 132
禅定境界的验证 135
外善根发相 135
布施善根发相 136
持戒善根发相 136
孝顺善根发相 136
信敬三宝善根发相 137
读诵听学善根发相 137
内善根发相 143
息道善根发相 143
不净观善根发相 144
慈心观善根发相 144
因缘观善根发相 145
念佛善根发相 147
善根发相之验证 148
以相验证 149
以法验证 152
禅定的修证境界 153
欲界定 153
未到地定 155
初禅 155
二禅 163
三禅 165
四禅 168
菩萨所行色界诸禅 170
空无边处定 171
识无边处定 174
无所有处定 176
非想非非想处定 177
电光三昧 178
灭尽定 179
恶根发相 180
觉观不善法 180
贪欲不善法 181
瞋恚发相 181
愚痴发相 182
明恶业障道发相 182
恶根发相之对治 183
禅定诸病及其对治 186
禅病诸相 186
禅病之治疗 189
觉知魔事 191
佛教禅宗常用术语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