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阅读提示 1
一、胡塞尔现象学与海德格尔本是学底学科定位 2
1.学术研究的领域 2
2.胡塞尔现象学与海德格尔本是学底历史定位 3
二、研究哲学史底方法 6
1.方法底实质 6
2.关于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 7
3.从所知学底角度解读胡塞尔与海德格尔 10
(1)为什么要建立所知学 10
(2)所知学与认识学底区别 12
(3)所知学底研究思路 14
(4)如何根据所知学来解读胡塞尔与海德格尔 15
4.本书作为引论 16
三、关于语言文字与标点符号的几点说明 17
四、特别致谢 19
第一章 胡塞尔现象学底哲学观 20
阅读提示 20
一、哲学底一般规定 20
1.哲学是对世界的一种超利害的审视 20
2.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普遍理论 22
3.哲学是最崇高、最严密的科学 23
4.哲学底超越性与反思批判性 24
1.科学的时代 25
2.哲学尚不科学 25
二、科学的哲学 25
3.科学与世界观——科学底一般规定 26
4.世界观的哲学与科学的哲学 28
5.对于科学的哲学的三种误解 30
(1)自然主义 30
(2)历史主义 33
(3)心理主义 34
6.哲学危机与人底危机 36
7.真正科学的哲学 39
三、真正科学的哲学与现象学 44
第二章 现象学底一般规定 47
阅读提示 47
(1)现象作为所知 48
一、现象学是关于现象的科学 48
1.现象、意义、所知 48
(2)现象作为意义 49
(3)现象是由活动确立的 50
(4)现象是被直接知道的 51
2.现象与表现 52
3.现象与本质 52
4.现象学作为关于现象的科学、作为意义学 53
二、现象学是描述性的科学 54
1.描述 54
2.明晰、直观、给予、呈现、明证、亲知 55
3.现象学作为描述性的科学 57
1.本型、元型、本质 58
三、现象学是本质科学 58
2.本质科学 63
3.作为本质科学的现象学 64
四、现象学是意识科学 67
1.意识(知)、活动、生活、意向性、地平线 67
(1)意识底不可超越性 68
(2)意识底意向性 69
(3)意识底流动性 75
2.作为意识科学的现象学 78
五、现象学是绝对主观的科学 80
1.超越的自我 80
(1)自我 80
(3)纯粹的自我与具体的自我 82
(2)本质的自我与事实的自我 82
(4)自然的自我与超越的自我 83
2.现象学作为绝对主观的科学 85
六、现象学与超越的唯心论 87
七、现象学与本是学、形而上学 89
八、现象学与认识学 93
九、现象学与统一的科学体系 95
第三章 现象学底问题与方法 100
阅读提示 100
一、总论 101
1.现象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101
(1)方法与意义 103
2.现象学方法底基本特征——意义建构与发生 103
(2)自我展开 104
(3)建构 104
(4)建构与发生 105
(5)两类建构 106
(6)以建构为总特征的方法底基本环节 106
(7)现象学方法底关键步骤 107
3.活动与生活 107
(1)活动底实质与形式 107
(2)活动与建构 108
(3)主动的活动与被动的活动、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 108
(1)意向活动与意向关系 109
4.活动底意向性、活动底所指与对象 109
(2)意向性与意义 110
(3)意向性与所知之所是 110
(4)意向性与澄清 111
(5)意向性与建构 111
(6)意向性与综合 112
二、直观、亲知、实知、明证 112
1.什么是直观、亲知、实知、明证 112
2.明证与根据 113
3.明证与真实性、现实性、正当性、恰当性、有效性 113
4.明证与理性、证明 113
三、自由变换、自由设想 114
1.什么是自由变换、自由设想 114
2.自由变换与直观 115
3.作为本质的分析的自由变换 116
4.可能性与现实性 117
(1)可能性之建立与实质 117
(2)可能性与现实性 117
5.地平线 118
(1)地平线与可能性 118
(2)地平线与自由变换、自由设想 118
(3)地平线底开放性、无限性、不确定性 119
(4)地平线与意识之流 119
(5)地平线可亲知 119
(6)地平线与意向性、超越的线索、范导观念、先导观念 120
(7)地平线底普遍性、地平线与建构 120
6.当下与非当下 121
7.这里与那里 122
(1)什么是这里与那里 122
(2)空间位置底统一:这里与那里底统一、诸“那里”底统一 123
(3)自然界的建立 123
8.现象学底还原与存而不论 124
(1)还原、存而不论与自由变换 124
(2)现象学还原与存而不论之间的关系 125
(3)还原与存而不论底两个方面 126
(4)还原、存而不论与建构 129
(5)现象学底批判 130
(6)现象学底反思 131
1.什么是综合 133
(1)意识形式 133
四、综合 133
(2)整一 134
(3)过程 134
2.综合与建构 135
3.综合与统觉(apperception) 135
4.时间与历时性(temporality) 135
(1)两种时间 136
(2)时间与历时性 136
(3)综合与对时间的意识 136
(4)时间、历时性与地平线 137
(5)时间、历时性与建构 137
(2)重复与超时性(supertemporality)、全时性(omnitemporality) 138
(1)重复与综合、自由变换 138
5.重复 138
6.联想 139
(1)联想与被动发生、与认同 139
(2)联想与配对(pairing) 139
(3)联想与类推、移情(empathy) 140
(4)对他者、他我的理解 140
(5)联想与非现实性 140
(6)通主体(intersubject)与通主观性(intersubjectivity) 141
五、现象学底理解与说明 143
1.现象学底理解 143
2.现象学底说明 144
(1)现象学底说明与直观、描述 144
(4)说明与意向性 145
(3)说明与地平线 145
(2)说明与意义 145
(5)说明与建构 146
(6)现象学说明与自我说明 147
(7)说明与还原 147
(8)现象学说明小结 148
第四章 胡塞尔现象学简评 149
阅读提示 149
一、关于知与所知 149
二、关于活动 152
第五章 海德格尔底哲学观 153
阅读提示 153
一、什么是哲学 153
1.哲学活动是彻底的追问 154
2.哲学活动是彻底的超越 155
3.哲学活动是创造性活动 156
二、哲学基本问题 157
1.哲学问题的提出 157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158
第六章 “是”与“非是”底意义 159
阅读提示 159
一、“是”与“非是”底意义底不确定性 159
二、“是”与“非是”底意义底确定性 160
1.“是”与“非是”底意义是一切其他意义底前提 161
2.理解“是”与“非是”底意义是人之为人的前提 162
三、“是”与“非是”在语言学中的意义 163
四、“是”与“非是”在哲学史上的意义 166
2.通过“表现”而规定的“是”与“非是” 167
1.通过“生成”而规定的“是”与“非是” 167
3.通过“思想”而规定的“是”与“非是” 168
4.通过“应当”而规定的“是”与“非是” 169
第七章 对“是”与“非是”底实质意义的把握 173
阅读提示 173
一、“正是者” 174
1.人在“是”底状态上的优越地位 174
2.人在本是学上的优越地位 175
二、“正是者”底异化 176
三、体验“是”与“非是”的途径 177
1.形而上学发问 177
(1)烦与怕 179
2.否定性情绪 179
(2)无聊与畏 180
第八章 海德格尔本是学小结与几点启示 183
阅读提示 183
一、小结 183
二、几点启示 184
1.哲学需要二级发问 184
2.所知本身与空虚感 187
3.靠体验来把握哲学范畴底意义 188
4.“是”与“非是”是所知底首要规定 189
依据的主要文献 192
索引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