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范业宽,叶坤合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307036924
  • 页数:29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介绍了土壤学与肥料学的基本知识。土壤学部分主要介绍土壤的形成,组成,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对植物供应养分元素和协调环境的能力,还介绍了我国中南部广泛分布的几种土壤及其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措施等。肥料学部分主要阐述植物营养原理,大量元素和策理元素的化学肥料,有机肥料和复合肥料的性质与合理使用,还介绍了配方施肥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本书最后归纳了教材中各章节的自学辅导要点,列出了大量的练习题,并附有参考答案,以便于读者快速掌握土壤肥料学这门科学。

第一部分土壤肥科学 3

第一章土壤的形成与组成 3

1.1土壤形成过程 3

1.1.1土壤形成是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共同作用的结果 3

目 录 3

1.1.2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4

1.1.3土壤剖面、发生层和土体构型 6

1.2土壤组成 7

第二章成土矿物、岩石与土壤矿物 8

2.1与成土关系密切的矿物和岩石 8

2.1.1主要成土矿物 8

2.1.2成土岩石 9

2.2.1土壤中的原生矿物 10

2.2.2土壤次生矿物 10

2.2土壤矿物 10

2.3土壤质地 15

2.3.1土粒和粒级 15

2.3.2土壤质地分类 16

2.3.3各类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和利用改良 18

第三章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20

3.1土壤生物 20

3.1.1土壤生物的类型与种群 20

3.1.2土壤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20

3.1.3土壤微生物的呼吸类型 21

3.2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分解与转化 21

3.2.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组成 21

3.2.2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转化 21

3.3土壤腐殖质的分组与性质 24

3.3.1土壤腐殖质的提取与分组 24

3.3.2土壤腐殖质的组成与性质 24

3.4.1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贡献 25

3.4土壤有机质的肥力意义及其管理 25

3.4.2土壤有机质的管理目标 26

3.4.3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管理措施 27

第四章土壤化学性质 28

4.1土壤胶体及其保蓄养分离子的功能 28

4.1.1土壤胶体的特点 28

4.1.2土壤胶体对阳离子的保蓄功能及其有效性 29

4.2土壤酸碱性 31

4.2.1土壤酸碱性的形成 32

4.2.2土壤酸碱性的指标 33

4.2.3影响土壤酸碱性的因素 34

4.3土壤氧化还原性质 34

4.3.1土壤中的氧化还原体系 34

4.4土壤的缓冲性 35

4.4.1土壤酸碱缓冲性 35

4.3.2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因素 35

4.4.2土壤氧化还原缓冲性 36

4.5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与植物和土壤肥力的关系 36

4.5.1植物对土壤pH和Eh的适应性 36

4.5.2土壤pH和Eh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37

4.6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的调节 39

4.6.1土壤酸性的改良 39

4.6.2土壤碱性的改良 39

4.6.3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调节 40

第五章土壤的孔隙性、结构性、物理机械性和耕性 41

5.1土壤孔隙性 41

5.1.1土壤密度和容重 41

5.1.2土壤孔隙度与孔隙类型 42

5.1.3土壤三相组成及其计算 43

5.2土壤结构性 43

5.2.1土壤结构体的类型 44

5.2.2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贡献 44

5.3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 46

5.2.3土壤结构的管理 46

5.3.1土壤粘结性 47

5.3.2土壤粘着性 47

5.3.3土壤塑性 47

5.3.4土壤涨缩性 48

5.3.5土壤压实 48

5.3.6土壤耕性 49

第六章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状况 51

6.1土壤水分 51

6.1.1土壤水分的存在形态与有效性 51

6.1.2土壤含水量表示法 53

6.1.3土壤水分的运动 54

6.1.4土壤水分的平衡与调节 55

6.2土壤空气 56

6.2.1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 56

6.2.2土壤空气的交换 57

6.3土壤热量状况 58

6.3.1土壤热量的来源 58

6.3.2影响地面辐射平衡的因素 59

6.3.3影响土温的内在因素 59

第七章土壤养分 61

7.1土壤氮素 61

7.1.1土壤氮素的含量与形态 61

7.1.2土壤氮素的转化 61

7.1.3土壤氮的损失 62

7.1.4土壤氮素管理 62

7.2土壤磷素 63

7.2.1土壤磷的形态和含量 63

7.2.2提高土壤磷有效性的措施 64

7.3土壤钾素 64

7.3.1土壤钾素的含量、形态及有效性 64

7.3.3影响土壤钾固定和释放的因素 65

7.3.2土壤钾的转化 65

第八章我国土壤的分布规律与主要土壤类型 66

8.1我国土壤分布规律 66

8.1.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 66

8.1.2土壤垂直地带性 66

8.1.3土壤的区域性分布 66

8.2红壤和黄壤 67

8.2.1红壤 67

8.2.2黄壤 68

8.3黄棕壤与黄褐土 68

8.3.1黄棕壤 68

8.3.2黄褐土 69

8.4石灰土 69

8.5.2剖面形态和主要性质 70

8.6.1剖面形态 70

8.6水稻土 70

8.5潮土 70

8.5.1潮土的形成特点 70

8.6.2水稻土性质的特点 72

8.6.3水稻土水文状况的类型 73

8.6.4高产水稻土的培育 73

9.1.1植物体内必需的营养元素 75

9.1.2必需营养元素的含量和分组 75

9.1植物的营养元素 75

第九章植物营养 75

9.2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76

9.2.1根系吸收养分的形态和部位 77

9.2.2养分向根部的迁移 77

9.2.3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79

9.3植物的叶部营养 80

9.3.1叶片吸收养分的部位 80

9.3.2叶部营养的特点 81

9.3.3影响叶部吸收养分的因素 81

9.4.1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在因素 82

9.4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因素 82

9.4.2影响植物养分吸收的内在因素 84

9.5植物营养的特性 84

9.5.1植物营养的共性和特殊性 84

9.5.2植物营养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84

第十章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86

10.1植物体内的氮素营养 86

10.1.1植物体内氮的含量与分布 86

10.1.2氮的营养作用 86

10.1.3植物对氮的吸收和利用 87

10.1.4植物氮素丰缺与产量、品质的关系 88

10.2化学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89

10.2.1铵态氮肥 89

10.2.2硝态氮肥 95

10.2.3酰胺态氮肥 97

10.2.4长效氮肥(又称缓效氮肥) 98

10.3氮肥利用率和提高肥效途径 100

10.3.1氮肥利用率及其损失途径 100

10.3.2提高氮肥肥效的途径 101

第十一章植物磷素营养与磷肥 103

11.1植物体内的磷素营养 103

11.1.1植物体内磷的含量、形态和分布 103

11.1.2磷的营养作用 103

11.1.3植物对磷的吸收和利用 105

11.1.4植物磷素丰缺与产量、品质的关系 106

11.2化学磷肥种类、性质和施用 106

11.2.1水溶性磷肥 106

11.2.2弱酸溶性磷肥 109

11.2.3难溶性磷肥 111

11.3提高磷肥肥效的途径 112

11.3.1根据土壤条件合理分配和施用磷肥 113

11.3.3根据磷肥特性合理分配和施用 114

11.3.2根据作物特性和轮作合理分配与施用磷肥 114

第十二章植物钾素营养与钾肥 116

12.1植物体内的钾素营养 116

12.1.1植物体内钾的含量、形态与分布 116

12.1.2植物体内钾的营养作用 117

12.1.3植物对钾的吸收利用 119

12.1.4植物钾素丰缺与产量品质关系 119

12.2化学钾肥种类、性质和施用 120

12.2.1氯化钾 120

12.2.2硫酸钾 122

12.2.3草木灰 123

12.3钾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 124

第十三章植物钙、镁、硫素营养与钙、镁、硫肥料 126

13.1植物钙素营养与钙肥 126

13.1.1植物钙素营养 126

13.1.2含钙肥料的种类与性质 127

13.1.3石灰肥料的施用 129

13.2植物镁素营养与镁肥 130

13.2.1植物镁素营养 130

13.2.2含镁肥料种类、性质和施用 132

13.3植物硫素营养与硫肥 133

13.3.1植物硫素营养 133

13.3.2含硫肥料种类、性质和施用 134

第十四章植物微量元素营养与微量元素肥料 136

14.1植物微量元素营养 136

14.1.1植物硼素营养 136

14.1.2植物锌素营养 138

14.1.3植物钼素营养 139

14.1.4植物铁素营养 140

14.1.5植物锰素营养 141

14.1.6植物铜素营养 142

14.2土壤中微量元素形态和转化 143

14.2.1土壤中微量元素形态 143

14.2.2土壤中微量元素的转化 144

14.3微量元素肥料种类、性质和施用 145

14.3.1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 145

14.3.2微量元素肥料的成分和性质 145

14.3.3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 146

第十五章复合肥料及肥料混合 149

15.1复合肥料 149

15.1.1复合肥料的概念 149

15.1.2复合肥料的特点 150

15.1.3复合肥料的发展动向 150

15.1.4常用复合肥料的成分和性质 150

15.1.5复合肥料的合理施用 153

15.2肥料的混合 154

15.2.1矿质肥料的混合 154

15.2.2矿质肥料和有机肥料的混合 156

15.2.4肥料与农药的混合 158

15.2.3肥料混合用量的计算 158

第十六章有机肥料 161

16.1有机肥料概述 161

16.1.1有机肥料的特点 161

16.1.2有机肥料的分类 161

16.1.3有机肥料的发展 161

16.1.4有机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62

16.2有机肥料的种类 163

16.2.1粪尿肥和厩肥 163

16.2.2堆肥、沤肥、沼气发酵肥和秸秆还田 167

16.2.3饼肥 173

16.2.4绿肥 174

第十七章配方施肥 182

17.1配方施肥的内容 182

17.2配方施肥的理论根据 182

17.2.1肥料报酬递减律 182

17.2.3最小养分律 183

17.2.2归还学说 183

17.2.4因子综合作用律 184

17.3配方施肥的基本方法 184

17.3.1地力分区(级)配方法 184

17.3.2目标产量配方法 185

17.3.3肥料效应函数法 186

17.4配方施肥常用术语说明 187

17.4.1肥料效应函数 187

17.4.2目标产量 187

17.4.3肥料利用率 188

17.4.4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 188

17.4.5换算0.15的计算方法 188

17.4.6化肥和有机肥提供养分量的计算 188

17.4.7地力分级 189

第二部分 自学辅导与练习 193

第一章土壤的形成与组成 193

第二章成土矿物、岩石与土壤矿物 196

第三章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200

第四章土壤化学性质 204

第五章土壤的孔隙性、结构性、物理机械性和耕性 208

第六章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状况 212

第七章土壤养分 217

第八章我国土壤的分布规律与主要土壤类型 221

第九章植物营养 230

第十章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237

第十一章植物磷素营养与磷肥 245

第十二章植物钾素营养与钾肥 252

第十三章植物钙、镁、硫素营养与钙、镁、硫肥料 258

第十四章植物微量元素营养与微量元素肥料 264

第十五章复合肥料及肥料混合 271

第十六章有机肥料 277

第十七章配方施肥 283

附录一自学考试大纲 288

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