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一、政府公信力:一种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存在 1
二、政府公信力:在抽象与具体之间 5
(一)政府公信力与政府诚信、政府信用、政府信任 5
(二)政府公信力与政府能力、满意度、动员力 7
(三)政府公信力评价的主要维度 7
(四)社会转型发展中政府公信力遭遇的挑战 9
三、本书研究的基本思路 11
第二章 回应型政治:政府公信力生成的实践路径 17
一、回应与“回应型政治”的运行范式 18
(一)“回应”的学术内涵 18
(二)“回应型政治”的运行范式 20
二、回应型政治有效运行的支点 23
(一)责任政府 23
(二)责任社会 26
(三)社会资源 29
(四)决策平台 31
三、当代中国政府回应的环境与动力 34
(一)政府回应的环境 34
(二)政府回应的动力 37
四、政府的被动回应与主动回应 39
(一)被动回应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40
(二)主动回应及其实践中隐含的不足 42
五、推进回应型政治有效运行的实践原则 43
(一)确立管理客体中心主义原则 43
(二)寻求“强政府”与“强社会”之间的相对平衡 45
(三)构建有效的回应机制 46
(四)在公共物品供给上作出正确的时序选择 48
第三章 人民性:政府公信力主体的价值依归 50
一、政治管理的界说 50
二、人民性:我国政府行政的价值依归 52
(一)政府人民性的内涵及其主要表现 53
(二)人民在改革发展实践中的主体作用 54
三、政府管理的环境变化与政府职能转变 57
(一)政府管理的体制选择 58
(二)公共需求的“马斯洛效应”——“强政府”的现实依据 61
(三)从经济服务到社会公共服务——我国政府职能的跃迁 63
四、构建服务型政府——一场深刻的政治管理变革 65
(一)公共服务社会化 67
(二)公共财政民主化 69
(三)公共服务职位开放化 71
(四)公共服务法治化 73
第四章 主动回应民意:政府公信力的逻辑起点 75
一、何谓民意 75
二、网络民意:一种崭新的民意表达方式 79
(一)草根民众挑战政治精英的话语主导 81
(二)网络互动促进民意表达深度 82
(三)公民权益表达拓展民意表达宽度 84
(四)网民情绪宣泄推助民意表达强度 87
三、政府回应网络民意实践中面临的挑战 88
(一)在价值判断层面 89
(二)在技术运用层面 90
(三)在制度施行层面 91
(四)在应对能力层面 92
四、增强政府回应民意的有效性 95
(一)提升对政府回应民意的价值认知 95
(二)有效甄别、融合网络民意 97
(三)发挥网络平台的政府回应功能 99
(四)推进政府回应与体制内的制度对接 100
(五)增强大数据时代公共决策的包容性 102
第五章 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跨越“塔西佗陷阱” 104
一、群体性事件:社会矛盾的集结式爆发 105
(一)群体性事件的表象与实质 105
(二)群体性事件爆发的社会背景 108
(三)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的理论诠释及其启示 112
二、PX项目事件:社会利益矛盾的典型形态 117
(一)PX项目事件的缘起及其特征 117
(二)地方政府何以成为环境利益矛盾的焦点 119
(三)地方重大工程项目社会风险评估制度运行中的困境 123
三、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127
(一)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增强公共决策的透明度 128
(二)重视风险感知,推动应急管理转向综合风险治理 129
(三)强化利益—风险平衡思维,有效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130
(四)注重科学决策,完善重大工程项目社会风险评估制度 131
第六章 约束权力者的偏好:政府公信力的内生逻辑 133
一、偏好转换及其心理基础 133
(一)公共政治生活中的“偏好”与“偏好转换” 133
(二)偏好转换的心理基础 136
二、权力者的偏好:何以成为一个问题 138
(一)权力者偏好的代表性 138
(二)权力者的理性自负倾向 139
(三)权力者偏好与公共政策选择 140
(四)地方政府偏好的特质 141
三、有效约束权力者的偏好 143
(一)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144
(二)发挥公共舆论的“民主场域”作用 148
(三)践行协商民主的治理方式 150
(四)弘扬公民参与的价值 152
(五)治国者必先受制于法 154
第七章 构建社会诚信:利益制度约束下的理性选择 158
一、诚信:社会生活的必要准则 158
二、诚信行为与制度约束 160
(一)诚信行为:利益制度约束下的理性选择 160
(二)诚信的利益约束制度演进 162
三、政府诚信的社会影响 165
(一)政府诚信与国家体系的运行 165
(二)政府诚信的独特性 167
(三)政府官员德行的社会效应 169
四、我国社会转型中的政府诚信问题 170
(一)信息公开步履维艰 171
(二)差别化对待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 172
(三)地方政府行政职权缺乏边界约束 173
(四)行政不作为 174
(五)政策措施变动频繁 174
(六)权力寻租现象蔓延 175
五、构建社会诚信的制度约束机制 176
(一)健全社会行为主体的信誉制度 178
(二)完善公共权力运行的问责制度 178
(三)强化公共舆论的监督作用 179
(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政府行政的程序正义 180
第八章 增进反腐败的政治功能: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支撑 181
一、腐败的本质与反腐败的政治属性 181
(一)腐败的本质 181
(二)反腐败的政治属性及其评判的三个基本维度 183
二、转型期我国权力腐败的生成机理 186
(一)权力的“内部性”倾向 186
(二)权力市场化 187
(三)审批腐败——行政权力的设租与寻租 189
(四)“窝案”——嵌入式的腐败同盟 192
(五)公款消费——一种“美其名曰”的特权腐败 194
(六)经济腐败与政治腐败相互交织 195
三、我国政府反腐败的实践特色 197
(一)执政党的有效领导——反腐败的政治资源 197
(二)标本兼治——反腐败的行动策略 199
(三)减少行政审批——挤压权力寻租的空间 202
(四)推行权力清单——促进政府行政公开透明 204
四、增进反腐败的政治功能有待深化认识的几大关系 206
(一)廉洁政府与民主政治 206
(二)政府与市场 209
(三)“晒权”与“治权” 213
(四)反腐败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215
(五)优化政治内生态与政治外生态 219
主要参考文献 224
后记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