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总序 妙灵 1
序 黄心川 1
序论研究对象、原则、方法 1
一、研究对象及原则 1
二、研究的具体范围 4
三、研究现状略述 5
四、研究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9
第一部分根本唯识学的思想缘起、 15
著述与概观 15
绪论根本唯识学的界定 15
一、瑜伽行派学说的结构 15
二、根本唯识学的界定 21
第一章部派佛教在唯心思想方向的发展 25
第一节 部派佛教在本体论方面向唯识思想 26
方向的发展 26
一、“假我(补特伽罗)”的安立 28
二、“细意识(细心)”的提出 33
第二节 部派佛教在缘起论方面向唯识思想 36
方向的发展 36
一、业、随眠 38
二、习气 40
三、种子与熏习 41
第三节部派佛教在识境论方面向唯识思想方向 44
的发展 44
一、能、所的认识结构 45
二、大众系的假名安立的观点 46
三、譬喻论者的“诸境界体不成实”的观点 47
四、经部的所缘非实的观点 50
第二章瑜伽行派之前大乘佛教在唯心思想方向的 54
发展 54
第一节初期大乘佛经与中观行派在唯心思想方向 54
的发展 54
一、《般若经》系的唯心倾向:从假名到虚妄分别 54
二、《华严经》的唯心思想:心造作说 57
三、早期大乘经典“心性本净”说对根本唯识学 61
的影响 61
四、根本中观行派的唯心倾向 64
一、《解深密经》的有无说 71
第二节根本唯识学所宗大乘经典的唯心(识) 71
思想 71
二、《解深密经》的心缘起与心显现的唯心说 79
三、《阿毗达磨大乘经》的唯识思想 84
第三章根本唯识学三大师的唯识学著述 90
第一节三大师汉、藏、梵文唯识学著述概况 90
一、三大师唯识学著述的署名 90
二、三大师唯识学著述汉、藏、梵文本概况 91
第二节根本唯识学三大师的唯识学著述(一) 94
一、三大师唯识学著述的汉传部分及《大乘庄严经论》、《显扬圣教论》的归属 94
二、三大师唯识学著述的藏传部分及《究竟一乘 98
宝性论》的归属 98
三、三大师唯识学著述的现存梵本 100
一、《瑜伽师地论》的归属 101
第三节根本唯识学三大师的唯识学著述(二) 101
二、本书论定的三大师唯识学著述 108
第四节根本唯识学三大师唯识学著述的分期 108
一、弥勒唯识学著述流出分期 108
二、无著唯识学著述的流出 114
三、世亲唯识学著述的流出 118
第四章根本唯识学的两支:无为依与有为依 124
唯识学 124
第一节 根本唯识学的二分:无为依与有为依唯 124
识学 124
一、根本唯识学的无为依与有为依唯识学的提出、发展、传承略述 125
二、无为依与有为依唯识学的著述 128
三、“依”概念的辨析 129
四、无为依与有为依唯识学建立的意趣 133
第二节 无为依唯识学与有为依唯识学的思想 137
结构 137
一、无为依与有为依唯识学的划界 137
二、无为依与有为依唯识学的结构 140
第三节无为依唯识学的唯识思想略述 142
一、《辨中边论》的唯心(识)说 142
二、《大乘庄严经论》的唯心说 144
三、《辨法法性论》的唯了别说 146
第四节有为依唯识学的唯识思想略述 148
一、一元本识体唯识学 148
二、二元本识体唯识学即本界体唯识学 153
第二部分根本唯识学的唯识体论 161
前言 161
第一节根本唯识学有无思想的基本特点 163
第五章根本唯识学的有无论 163
第二节弥勒唯识学著述的有无思想 168
一、弥勒三颂依分别门与三性门对有无的诠说 168
以及无为依唯识学的有无模式 168
二、《瑜伽师地论》依言说门与三性门对有无的 175
诠说以及有为依唯识学的有无模式 175
第三节无著唯识学著述的有无思想 184
一、《显扬圣教论》依本体门及二谛门诠说的 184
有无思想 184
二、《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的有无思想 188
三、《摄大乘论》依三自性与显现门诠说的有 190
无思想 190
一、世亲的释论中的有无思想 194
第四节世亲唯识学著述的有无思想 194
二、《唯识三十颂》依三性与三无性门诠说的有无思想 197
三、《三自性论颂》依三性与显现门诠说的有无 199
思想 199
第六章无为依唯识学的本体论 202
第一节真如作为一切法的根本所依 202
一、真如作为一切法的本性(实性) 202
二、离言自性(真如)作为安立一切法的根本 204
所依:“假必依实” 204
三、真如作为染净的转依体 207
第二节心性真如作为一切法的根本所依:唯心意 214
义上的“心性说” 214
一、心与心性的二分:心性为心的根本所依 214
二、唯心意义上的“心性本净”思想:法性心 219
一、《大乘庄严经论颂》等的心性如来藏思想 226
第三节心性真如与佛性、如来藏思想的融合 226
二、《究竟一乘宝性论颂》的自性清净心如来藏 230
思想 230
三、《佛性论》的佛性如来藏思想 233
第四节心性真如作为缘起的根本所依即根本因 237
一、无为法真如作为缘起的根本所依即根本因 237
二、有为法作为缘起的直接所依即直接因 241
三、小结 243
第七章有为依唯识学的本体论 244
第一节依他起性为一切法的根本所依 244
一、“假必依实”:从圆成实性为本到依他起性为本 244
二、《瑜伽师地论》中依他起性为诸法所依的思想:名安立所依 246
能显现与所依 250
三、弥勒诸论颂中依他起性为诸法所依的思想: 250
四、《摄大乘论》中依他起性为所依的思想: 251
所依与所遍计 251
五、从依他起性为所依到阿赖耶识为诸法本体 255
第二节有为依唯识学的一元本识说 259
一、《瑜伽师地论》的一元本识(即阿赖耶识)思想 260
二、无著《摄大乘论》的心体说 266
三、世亲对阿赖耶识的论述 271
第三节有为依唯识学的二元本识说 274
一、《瑜伽师地论》的阿赖耶识:清净种子的 274
寄附性 274
二、无著《摄大乘论》的二元本体说 278
前言 289
一、根本唯识学识境论的二门:缘起与显现 289
第三部分根本唯识学的唯识相论 289
二、根本唯识学的心缘起与心显现的唯心说 290
三、根本唯识学的(唯)虚妄分别说、唯了别说、唯识别说 291
四、“论”与“说”的区分 292
第八章根本唯识学的无境说 293
第一节显现与无境 294
一、“显现”释名 294
二、“显现”义 296
三、“无相”与“有相”义 298
第二节弥勒唯识学著述的无境说 300
一、《瑜伽师地论》的“识可缘无”的思想 300
二、弥勒诸颂的无境说:显现与无二取 302
一、《摄大乘论》的无义说 308
第三节无著《摄大乘论》的无境说 308
二、无义的成立 310
三、了别的显现与无义 314
第四节世亲唯识学著述的无境论 316
一、《三自性论颂》的似现说 316
二、《唯识二十论》对外境的破斥 318
第九章 根本唯识学的心缘起与心显现的唯心说 323
第一节心、意、识 324
一、心、意、识 324
二、心所 329
第二节根本唯识学的心缘起说 330
一、弥勒《瑜伽师地论》等诸论的心缘起思想 330
二、《瑜伽师地论》的心缘起思想 332
三、无著《摄大乘论》的心缘起说 335
四、世亲唯识学著述的心缘起思想 342
第三节根本唯识学的心显现说 343
一、《辨中边论颂》的心显现说 344
二、《大乘庄严经论颂》的心显现说 346
三、《三自性论颂》的心显现说 348
第十章根本唯识学的(唯)虚妄分别说 351
第一节从分别到虚妄分别 352
第二节弥勒诸颂的(唯)虚妄分别说 356
一、《辨中边论颂》的虚妄分别说:分别(遍计)与显现 356
二、《辨法法性论颂》的虚妄分别说:错乱与 360
显现 360
三、《大乘庄严经论颂》的虚妄分别说:显现与幻 363
第三节无著的虚妄分别说:显现与遍计 366
一、了别为虚妄分别所摄:错乱显现之所依 366
二、虚妄分别与遍计(意识) 368
三、遍计与名言 370
四、遍计的分类 371
第四节世亲的虚妄分别说 372
一、虚妄分别以错乱为体性 372
二、虚妄分别:心识即分别(遍计) 376
三、分别与转变、遍计 378
第十一章根本唯识学的唯了别说 380
第一节识与识别、了别 380
一、识 380
二、识相:识别与了别 382
三、识、识别与了别的词义与翻译 386
四、等同“识”与“了别”的用意与误区 391
第二节弥勒诸颂的唯了别思想 393
一、《解深密经》的唯了别义 393
二、弥勒诸颂的唯了别思想 394
第三节无著《摄大乘论》的唯了别思想 398
一、了别相:显现与遍计 399
二、唯了别的建立 402
三、唯了别与无分别 406
第四节世亲的唯了别思想 408
一、《摄大乘论释》中的唯了别思想 408
二、《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的唯了别 410
思想 410
第十二章根本唯识学的唯识别说 416
第一节能所式二分结构 417
一、能所式二分结构:唯心性的识与境 417
二、唯了别的见分与相分说 419
一、从了别到识别 422
第二节世亲的显现门的唯识别说 422
二、显现门的唯识别说 424
第三节 《唯识二十论》中转变门的唯了别 426
(唯识别)说 426
一、部派佛教的转变说 427
二、《唯识二十论》中的唯了别(唯识别)说: 429
种子与识的转变说 429
第四节 《唯识三十颂》的转变门的唯识别说 435
一、唯识别说 435
二、转变说 437
三、转变与分别 440
主要参考文献 443
附录 《辨法法性论颂》(重译) 452
后 记 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