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1952~1992) 1
第一章 艰苦创业与初步发展(1952~1957) 3
第一节 筹备与创建 3
一、在院系调整中建院 3
二、成立筹备处 5
第二节 艰苦创业,初具规模 6
一、调集人才 6
二、选定校址 7
三、赶建校舍 8
四、可贵的“先农坛精神” 9
一、党团组织的建立 12
第三节 早期的党建和思想工作 12
二、设置政治辅导处和政治辅导员 14
三、初期的思想政治工作 15
第四节 专业设置的变化 18
第五节 教学、科研、训练、竞赛工作的起点 19
一、全面学习苏联的教学经验 19
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展开 22
三、运动训练与竞赛的初步发展 22
第六节 肃反运动及整风、“反右”运动 24
一、肃反运动 24
二、整风和“反右” 24
第二章 进行体育教育探索(1958~1960) 26
第一节 体育教育革命和技术革新 27
一、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 28
二、在体育教育革命中调整系科设置 29
三、开门办学,广泛参加社会实践 31
四、进行教学改革和技术革新 33
第二节 迎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36
第三节 群众性的科学研究 42
第四节 初期的国际交流 45
一、国际交往重心的转移 45
二、培养外国留学生和对外培训 46
第三章 在调整中发展(1961~1965) 47
第一节 学校全面调整 48
一、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 49
二、以教学为主提高教学质量 50
三、落实党的干部和知识分子政策 52
第二节 科学研究为教学服务 52
第三节 运动训练和竞赛处于低潮 55
第四节 独立培养研究生 57
第五节 扩大国际影响,承担重要外事任务 58
第六节 再度兴起的教学改革热潮 60
第四章 在逆境中前进(1966~1975) 65
第一节 深重的灾难 65
一、“文革”初期 65
二、解放军、工人宣传队驻校 66
第二节 抵制“动乱” 67
一、干部和教职员工自发性的抵制 68
二、周恩来总理对体育战线的关心和爱护 68
第三节 在困境中坚持办学 69
一、1972年后新的转机 69
二、党的核心小组宣告成立 70
三、初步恢复办学 70
第五章 拨乱反正整顿恢复(1976~1984) 74
第一节 历史的转折点 74
一、揭批“四人帮”,还历史本来面目 74
二、恢复全国统一招生制度 76
三、落实干部、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 77
四、重新建立党委会,初步实现领导班子“三化” 78
第二节 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科研、训练上来 80
一、巩固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80
二、从发展需要出发重建系科与专业 81
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整顿教学秩序 83
四、加速培训师资队伍 83
五、积极开展科研和学术活动 85
六、攀登运动技术高峰 86
第三节 逐步扩大办学规模,实行多层次办学 87
一、研究生制度的恢复和逐步完善 87
二、扩大办学范围,恢复函授教育 88
三、适应社会发展,建立进修部 88
四、巩固业余体校和创办竞技体校 90
五、积极进行学科建设 91
六、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92
第六章 改革开放开拓前进(1985~1992) 94
第一节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94
一、改革领导管理体制,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94
二、加强党的建设 97
三、加强和改进德育教育 98
四、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办学活力 101
五、在办学中发挥教代会和民主党派的作用 102
第二节 把工作重点放在深化教学改革上 103
一、完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03
二、修订教学计划大纲,开展学科建设 105
三、课程与教材建设 106
第三节 重视科学研究工作,提高科研水平 108
一、科研管理与改革 108
二、建立科研机构,发展科研队伍 109
三、增加科研投入,提高科研成果 110
四、在各级学术团体中发挥骨干作用 112
第四节 试行“一条龙”训练体制 113
一、加强科学训练,努力攀登运动技术高峰 113
二、坚持亦读亦训突出办学特色 114
三、在大型比赛活动中改革完善训练竞赛制度 116
四、培养高水平裁判队伍,参加体育协会工作 117
五、为举办亚运会和申办奥运会努力奉献 117
一、拓宽专业面扩展人才层次 118
第五节 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 118
二、总结办学经验,修改培养方案 119
三、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120
第六节 发展成人教育 122
一、深化教学改革 122
二、加强师资、教材和制度建设 123
三、拓宽招生区域,扩大办学规模 124
第七节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24
一、师资队伍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125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和措施 126
一、创办《北京体育学院学报》促进学术发展 127
第八节 创办学术性机构和刊物 127
二、承办《中国学校体育》杂志 128
三、成立出版社促进学科与教材建设 129
四、联办《体育科技文摘》 130
五、建立科研所 130
第九节 改善办学条件,提供后勤保障 131
一、为办学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131
二、后勤为教学、科研和生活服务 132
三、发展第三产业,拓宽经费来源 133
第十节 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国际交流 134
一、发展校际关系 134
二、邀请专家讲学,促进学科建设 135
三、接受与派遣留学生 136
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交流 137
第十一节 为进入“211工程”和中国体育大学的建设而努力奋斗 138
一、提出将我校建设成为中国体育大学 138
二、按“211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快学校的发展 139
下编(1993~2003) 143
第七章 调整办学模式建设一流大学(1993~2003) 143
第一节 国际、国内环境与学校成就 143
一、国际、国内环境和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 143
二、党和国家重视体育大学的改革与发展 146
三、我校办学模式的调整和办学指导思想 150
四、改革与发展的10年 153
一、教学机构设置与学生规模 159
第二节 教育改革与发展 159
二、党代会和五年事业发展计划对教学工作的要求 160
三、本科教育 165
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75
五、成人教育 179
六、中专的建立与发展 185
第三节 训练的改革与发展 186
一、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 186
二、竞技体校的发展 189
第四节 科研管理改革与科研成果 191
一、科研管理改革与制度建设 191
二、科研项目与科研经费 193
三、科研成果奖励与论著 196
四、学术委员会的建设 198
第五节 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200
一、第九、十次党代会 200
二、基层组织建设 202
三、干部队伍建设 206
四、文明校园建设 208
五、宣传教育与宣传阵地建设 210
六、纪检监察审计工作 214
七、工会、教代会工作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19
八、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建设与发展 222
九、学生教育与管理 227
十、共青团建设 239
十一、离退休人员的管理与指导方针的落实 244
第六节 人事制度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 248
一、人事制度改革 248
二、师资队伍的管理与培养 257
第七节 国际合作与交流 260
一、国际、校际关系的建设与发展 260
二、国际学术交流 264
三、留学生的培养与管理 266
第八节 办学条件建设 267
一、教学、训练条件建设 268
二、科研条件建设 271
三、校园网络建设 272
四、图书馆建设 274
五、图书出版与报刊 278
六、基本建设 285
七、财务管理 289
八、安全保卫工作 292
九、总务后勤改革与后勤社会化改革 293
第九节 加速“三结合”基地建设快步向世界一流体育大学迈进 297
一、国家体育总局加强我校领导班子建设 297
二、国家体育总局加大对我校的投入 298
三、学校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299
第八章 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近期主要任务 304
第一节 我校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发展目标 304
一、以培养高水平、高层次、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为中心,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 306
第二节 近期的主要任务和实现任务的措施体系 306
二、根据体育总局的统一规划,重点建设国家级训练基地 307
三、紧密跟踪世界体育科学发展新动态,发挥我校学科比较齐全、人才比较密集的优势,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更多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智力支持 307
四、以提高效益为目标,加快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308
五、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增强学校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 309
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学校的声誉 309
七、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309
八、进一步改善教职工的收入和生活福利待遇 310
九、加强党的领导,加强与改进德育工作,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310
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311
附录 315
后记 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