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玉米》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王忠孝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109059707
  • 页数:655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总序 1

序 1

前言 1

第一章 山东玉米的发展 1

第一节 发展玉米生产的意义 1

一、玉米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1

二、玉米的食用价值 2

三、玉米的饲用价值 3

四、玉米的工业用途 3

一、玉米的起源 4

第二节 玉米种植史 4

五、玉米的医药用途 4

二、玉米的传播与分布 5

三、栽培制度与栽培技术的演变 7

第三节 山东玉米生产的发展 9

一、1949年前的玉米生产概况 9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玉米生产 9

三、玉米生产发展的基本经验 15

第四节 山东玉米科学技术的发展 17

一、玉米科学技术研究 17

二、玉米科学技术推广 23

三、玉米学术成就 24

一、国内外玉米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25

第五节 山东玉米的发展前景 25

二、山东玉米社会需求量 27

三、玉米生产发展目标 28

四、实现玉米产量目标的基本条件与战略措施 29

第二章 山东玉米的生态条件 34

第一节 概述 34

一、地理位置 34

二、气候特点 35

三、土壤条件 38

四、水利条件 39

第二节 山东玉米的气候资源 40

一、光能资源 40

二、热量资源 41

三、降水量资源 45

第三节 山东玉米生产与气象条件 46

一、玉米生长发育的气象指标 46

二、玉米产量波动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47

三、玉米生产中的气象灾害与减灾对策 53

四、未来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56

第四节 山东玉米生态区划 59

一、区划原则 59

二、区划指标 59

三、生态类型区分区评述 61

第一节 玉米生育周期 67

一、玉米生活史 67

第三章 玉米生长与发育 67

二、玉米的生育时期 68

三、玉米的生育阶段 69

第二节 玉米营养器官的生长 72

一、根 72

二、茎 78

三、叶 81

第三节 玉米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 90

一、花序 90

二、雄穗和雌穗的分化发育 92

三、授粉与受精 96

四、种子及其发育形成 97

一、玉米器官的生长特点及规律 101

第四节 玉米器官间的相互关系 101

二、玉米器官间的相关规律 104

三、玉米器官间的同伸关系 106

第五节 玉米株型 109

一、株型及其分类 109

二、株型与性状的关系 111

三、株型利用的原则 115

第六节 影响玉米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116

一、温度 116

二、光照 117

三、水分 118

四、矿质营养 118

五、土壤 119

第四章 玉米产量的形成——源、库、流 121

第一节 玉米的同化源性能 121

一、玉米单叶光合作用特点 122

二、玉米群体光合作用系统 127

第二节 玉米同化产物的消耗与分配 132

一、玉米同化产物的消耗 132

二、玉米同化产物的积累与转移 135

三、玉米同化产物的运输与分配 136

四、经济系数 141

第三节 玉米的籽粒库性能 142

一、穗数及其变化规律 142

二、穗粒数及其变化规律 146

三、粒重及其变化规律 151

第四节 玉米的库源比值与产量 153

一、玉米群体叶源量的变化 153

二、玉米群体库容量的变化 155

三、玉米群体库源比值与产量 156

第五节 环境条件对玉米源库流的影响 158

一、环境因素对玉米光合源的影响 158

二、环境因素对玉米同化产物消耗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163

三、环境因素对玉米籽粒库的影响 164

第六节 玉米源库流的潜力与高产 166

一、山东玉米的理论产量潜力 167

二、源库流的潜力与玉米高产途径 169

一、产量性状遗传 175

第一节 玉米产量与品质性状的遗传 175

第五章 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 175

二、品质性状遗传 177

第二节 玉米植株与籽粒性状的遗传 179

一、植株性状遗传 179

二、光合性状遗传 184

三、生育期性状遗传 184

四、籽粒性状遗传 185

第三节 玉米抗病性遗传 187

一、玉米大斑病的抗性遗传 187

二、玉米小斑病的抗性遗传 187

三、玉米茎基腐病的抗性遗传 189

二、配合力的测定方法 190

第四节 玉米配合力性状的遗传 190

一、配合力性状遗传 190

第五节 玉米主要性状的相关性 191

一、杂交种本身性状之间的相关 191

二、亲本自交系与杂种一代性状的相关 192

第六章 山东玉米种质资源 194

第一节 山东玉米地方品种资源 194

一、地方品种资源的征集 194

二、地方品种资源的整理与类型 194

三、地方品种的保存 202

四、地方品种的利用 204

一、国内玉米种质资源的征集和利用 205

第二节 玉米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创新 205

二、国外玉米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利用 206

三、玉米种质的改良创新 208

第三节 玉米种质资源的抗性鉴定 209

一、抗病性鉴定 209

二、抗虫性鉴定 211

三、抗旱性鉴定 211

四、抗涝性鉴定 211

五、抗寒性鉴定 212

六、耐盐碱性鉴定 212

第四节 玉米种质资源的配合力测定与生理生化研究 213

一、地方品种的配合力测定 213

三、同工酶分析 214

二、品质测定 214

四、光合性能鉴定 215

第七章 普通玉米育种 216

第一节 玉米育种目标 216

一、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 216

二、育种的基本目标和目标性状分析 217

三、高产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育种目标 219

第二节 自交系选育与改良 220

一、玉米自交系的概念 220

二、选育自交系的基本材料 220

三、选育自交系的一般方法 223

四、自交系的改良 224

五、山东利用的主要玉米自交系系谱 225

第三节 玉米杂交组合的选配 228

一、品种间杂交组合的选配 228

二、自交系间杂交种的选配 229

三、玉米杂种优势预测 232

四、杂交种的比较鉴定 234

五、加速玉米育种的途径 235

第四节 抗性育种 236

一、玉米抗病育种 236

二、玉米抗旱育种 242

三、玉米耐盐碱育种 244

第五节 玉米高光效育种 246

一、高光效育种的理论与意义 247

二、高光效育种的选择指标 248

三、高光效育种中的紧凑型育种 250

第六节 玉米辐射育种 254

一、辐射育种的机理和意义 254

二、玉米辐射育种的方法和特点 254

三、山东玉米辐射育种的发展与成就 261

第七节 玉米育种新技术的应用 262

一、玉米单倍体育种 262

二、玉米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 267

第八章 特用玉米育种及栽培 269

第一节 优质蛋白玉米 269

一、优质蛋白玉米的研究概况 269

二、优质蛋白玉米的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 270

三、优质蛋白玉米的选育 272

四、优质蛋白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274

第二节 糯玉米 275

一、糯玉米的研究概况 275

二、糯玉米的特点 275

三、糯玉米育种 276

四、糯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278

第三节 甜玉米 279

一、甜玉米的类型和特点 279

二、甜玉米育种 281

三、甜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282

一、笋玉米 283

第四节 其他特用玉米 283

二、高油玉米 285

三、爆裂玉米 287

四、青饲玉米 288

第九章 玉米良种利用 290

第一节 山东玉米良种的演变 290

一、良种的增产效果 290

二、山东玉米品种的更新更换 291

三、山东目前推广利用的主要玉米杂交种 294

第二节 玉米引种 298

一、引种的意义与成就 299

二、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品种性状的变异 300

三、引种的原则与方法 302

一、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示范 304

第三节 玉米品种的合理利用 304

二、品种的审定与认定 305

三、选用玉米品种的原则 306

四、玉米品种的合理布局和良种良法配套 308

第十章 玉米种子生产与质量检验 312

第一节 繁育制种的任务和体系 312

一、繁育制种的任务 312

二、繁育制种体系 313

第二节 玉米自交系的生产 314

一、自交系原种的生产 315

二、自交系混杂、退化及保纯 316

三、自交系高产繁殖技术 318

第三节 玉米杂交种生产技术 319

一、制定种子田规划 319

二、提高制种质量的措施 320

三、提高制种产量的措施 322

四、当前生产用玉米杂交种的制种技术要点 325

第四节 玉米种子质量检验 327

一、玉米种子质量分级标准 327

二、种子质量检验的作用及内容 328

三、种子质量检验的程序与步骤 329

四、玉米种子质量检验方法 331

第五节 玉米种子贮藏与加工 334

一、种子贮藏 334

二、种子清选加工 336

三、玉米种子包衣 337

第十一章 玉米光能利用与合理密植 340

第一节 玉米群体结构 340

一、玉米群体结构的组成 340

二、玉米群体的冠层特性 344

第二节 群体结构与光能利用 351

一、玉米群体的光能利用 351

二、株型与光能利用 354

三、限制光能利用的因素及克服途径 355

第三节 玉米群体内小气候的变化 356

一、玉米群体内光合有效辐射的分布 357

二、玉米群体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360

三、玉米群体内温度的变化 362

四、玉米群体内风速的变化 365

五、玉米群体内湿度的变化 366

第四节 玉米群体与个体 367

一、玉米个体间的关系 367

二、玉米群体的自动调节 370

三、玉米群体整齐度 373

第五节 玉米合理密植与产量结构 376

一、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 376

二、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构成 379

第六节 玉米合理密植的原则和技术 384

一、合理密植的原则 384

二、合理密度的确定 385

三、合理密植技术 388

第一节 玉米氮、磷、钾营养 390

一、氮、磷、钾的生理作用 390

第十二章 玉米矿质营养与合理施肥 390

二、氮、磷、钾在玉米器官中的分配与转移 393

三、玉米吸收氮、磷、钾的数量与强度 400

第二节 玉米中量与微量元素营养 406

一、中、微量元素的生理作用 406

二、中、微量元素在玉米器官中的分配与转移 408

三、中、微量元素的吸收数量与强度 413

一、营养诊断的意义 417

二、玉米缺素症 417

第三节 玉米营养诊断 417

三、玉米营养诊断的方法 422

四、玉米营养诊断的指标与应用 425

第四节 玉米施肥效果 433

一、施肥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433

二、施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35

三、施肥对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435

四、影响施肥效果的因素 437

第五节 玉米施肥技术 440

一、玉米合理施肥的原则 440

二、玉米施肥量 442

三、玉米的施肥时期与方法 443

一、水的生理作用 445

第一节 玉米的水分生理 445

第十三章 玉米水分生理与水分管理 445

二、水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449

三、水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50

第二节 玉米需水规律 452

一、玉米需水量 452

二、玉米需水量的变化 454

三、栽培措施和环境条件对玉米需水量的影响 458

第三节 山东玉米田水分变化规律 460

一、玉米田田间湍流特征 460

二、土壤水分的季节性变化 461

三、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 462

四、山东省土壤水分分区 463

一、山东玉米水分供需状况 465

第四节 玉米优化灌溉模式 465

二、土壤适宜含水量 466

三、灌溉量 467

四、灌溉时期 468

五、灌溉方法 469

第五节 玉米涝害与排水 470

一、涝害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470

二、涝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73

三、玉米田的防涝措施 474

第六节 玉米旱害与抗旱栽培技术 474

一、玉米的抗旱机理 474

二、干旱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475

三、玉米的土壤干旱指标 476

四、玉米抗旱保墒栽培技术 477

第十四章 玉米播种与管理 480

第一节 玉米播种 480

一、玉米种子的发芽和出苗 480

二、播种前的准备 481

三、播种 484

四、旱地和盐碱地的播种技术 487

五、玉米育苗移栽 489

第二节 苗期管理 490

一、苗期田间管理的生物学基础 491

二、苗期丰产长相和主攻目标 491

三、苗期管理的主要措施 492

一、穗期田间管理的生物学基础 495

第三节 穗期管理 495

二、穗期丰产长相和主攻目标 496

三、穗期管理的主要措施 496

第四节 花粒期管理 499

一、花粒期田间管理的生物学基础 500

二、花粒期丰产长相和主攻目标 500

三、花粒期管理的主要措施 501

第五节 玉米成熟与收获 503

一、成熟的标志 503

二、成熟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505

三、收获 506

一、玉米间套复种的概念与意义 507

第十五章 玉米间套复种 507

第一节 山东玉米间套复种的发展概况 507

二、山东玉米间套复种的主要类型 509

三、玉米间套复种的原则 511

四、玉米间套复种的效益 513

第二节 间套复种的增产机理 516

一、光能利用理论 516

二、多维用地理论 521

三、种间互补理论 522

四、种间竞争理论 523

第三节 间套复种技术 526

一、小麦、玉米套种 526

二、玉米与豆类间作混种 528

三、玉米与甘薯间作 529

四、玉米与马铃薯间作 530

五、玉米与花生间作 531

六、玉米与食用菌间作 532

七、小麦、春玉米、夏玉米间套作 533

八、玉米与蔬菜类间套作 535

九、玉米与夏谷间作 536

十、玉米与绿肥或牧草间作 537

十一、小麦、玉米套种为基础的多种多收 538

第十六章 玉米主要病虫草害 543

第一节 玉米病害及其防治 543

一、山东玉米病害发生危害概况 543

二、苗期病害 544

三、叶部病害 545

四、茎部病害 551

五、根和茎基部病害 553

六、穗部和粒部病害 558

七、贮藏期病害 560

第二节 玉米虫害及其防治 561

一、山东玉米虫害发生与防治演进 561

二、玉米苗期害虫 562

三、食叶害虫 564

四、蛀茎和穗期害虫 566

五、玉米地下害虫 572

六、玉米害虫的综合治理 577

二、杂草的生物学特性与发生规律 579

第三节 玉米田草害及其防除 579

一、田间杂草对玉米的危害 579

三、玉米田杂草的防除技术 581

四、除草剂的安全使用 582

第十七章 玉米贮藏与加工利用 584

第一节 玉米籽粒的贮藏 584

一、玉米籽粒的化学成分 584

二、玉米籽粒的特点与贮藏 585

三、玉米籽粒贮藏期间的变化 586

四、适宜的贮藏条件 587

第二节 玉米食品 587

一、玉米罐头 588

二、玉米油 589

三、玉米食品 591

第三节 玉米饲料 593

一、玉米全价饲料 593

二、玉米加工后的副产品 594

三、玉米秸秆饲料 595

第四节 玉米的化学与发酵加工利用 596

一、玉米淀粉及其衍生物 596

二、玉米糖 601

三、玉米发酵加工 603

第五节 玉米其他器官的利用 605

一、苞叶编织 605

二、花粉利用 606

三、穗轴利用 607

参考文献 608

附录 622

一、山东省玉米播种面积与产量 622

二、山东省各地市玉米播种面积与单产 623

三、全国玉米播种面积与产量 625

四、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玉米播种面积与单产 626

五、山东省玉米高产典型及丰产方 629

六、山东玉米获省部级以上奖励主要科技成果 630

七、玉米田间试验记载项目和标准 634

八、玉米高产田测产验收方法 635

九、玉米栽培研究方法 637

十、玉米主要病害抗病性鉴定方法 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