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前 言 1
第一章文学的要素 1
第一节语言 1
一、语言表现形象的间接性 2
二、文学语言的语义性质 6
三、文学语言的声音模式 12
一、文学形象的定义 18
第二节文学形象 18
二、文学形象的要求和特点 20
三、文学形象的表现形态 25
第三节题材 42
一、题材和素材 43
二、题材的形成条件 44
三、题材的价值和开掘 46
第四节情节 46
一、情节和故事 48
二、情节和冲突 48
四、情节和母题 49
三、情节和性格 49
第五节结构 51
一、文学结构的维度 51
二、结构的封闭性和开放性 52
三、结构的模式 53
四、深层结构 54
第六节主题 56
一、主题和创作意图 56
第七节风格 58
二、主题和作品意义多元性 58
一、风格的定义 59
二、风格的形成 61
三、文学风格的分类 62
第二章文学的技巧 65
第一节叙述 66
一、讲述和呈现 68
二、叙述者和叙述角度 69
三、叙述角度的常用技巧 73
四、叙述的时间、距离和偶然性 77
一、意象 83
第二节意象、隐喻和象征 83
二、隐喻 86
三、象征 94
第三节夸张、变形和荒诞 96
一、夸张 96
二、变形 97
三、荒诞 99
第四节幽默和反讽 101
一、幽默 101
二、反讽 106
第五节意识流 109
一、意识流——对内心活动的直接模仿 109
二、意识流的表现方法 112
第三章文学的形态 117
第一节 文学艺术的分类形态 117
一、传说时代的艺术形态 117
二、古代的艺术形态 118
三、黑格尔的艺术分类形态 119
四、尼采的艺术分类形态 122
五、20世纪的艺术分类形态 123
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存在样式 125
一、诗歌 125
二、散文 133
三、小说 142
四、戏剧文学 146
五、影视文学 151
六、网络文学 159
第一节精神的辉煌创造 163
第四章文学的创作 163
一、作为创造主体的作家 164
二、创作主体:从生活到作品的运作 165
三、心灵的创造工程 166
第二节文学的创作过程 168
一、文学创作过程的研究 169
二、创造过程的四个阶段 173
第三节艺术思维 181
一、艺术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或想象 181
二、艺术思维中的直觉和灵感 185
第五章文学与社会文化 193
第一节艺术的起源 194
一、探索艺术起源的方法 195
二、艺术起源的主要学说 199
三、艺术起源的多元性 207
第二节文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08
一、文学发展的内部原因 208
二、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 210
三、文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212
第三节文学和文化 216
一、文学体现了一定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217
二、文学表现了一定社会的宗教精神 218
三、文学蕴含着一定时代的哲学思想 219
第四节大众文学 220
一、受众面广是大众文学的首要特点 221
二、表现普通市民的人生道德观是大众文学 222
的一般思想特征 222
三、成功模式的套用是大众文学的基本艺术 223
特点 223
一、文学欣赏的内涵 225
第六章文学欣赏 225
第一节什么是文学欣赏 225
二、文学欣赏的主体性 230
三、文学欣赏的趣味 234
第二节文学欣赏的过程 236
一、作品语言层面的欣赏 237
二、作品形象层面的欣赏 241
三、作品思想层面的欣赏 247
第三节文学欣赏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249
一、动机 250
二、期待 251
三、惊奇 253
四、共鸣 254
第四节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 256
一、多读文学作品和各种书籍 257
二、多欣赏一流的好作品 258
三、掌握正确的欣赏方法 259
第七章文学批评 264
一、文学批评的性质 265
第一节文学批评的性质和任务 265
二、文学批评的任务 268
第二节文学批评的模式和方法 270
一、点评模式 271
二、道德批评模式 273
三、社会批评模式 274
四、心理批评模式 276
五、原型批评模式 280
六、形式批评模式 283
七、文化批评模式 290
第三节文学批评的标准 292
一、文学批评标准的内涵 292
二、文学批评标准种种 293
三、批评标准的发展变化 295
第四节文学批评的原则 297
一、批评必须是一种创造 297
二、批评应该全面 298
三、批评应该实事求是 299
四、批评应该深入浅出 300
第八章作为文化观念的文学 302
第一节重主观的文学观念 306
一、中国的诗言志和诗缘情说 306
二、欧洲的情感表现说 312
三、精神分析学的本能升华说 320
第二节重客观的文学观念 325
一、古希腊的模仿说 325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镜子说 329
三、19世纪欧洲的再现说 331
一、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 335
第三节重形式的文学观念 335
二、英美新批评理论 342
三、结构主义理论 348
四、符号学理论 354
第四节重读者的文学观念 359
一、现象学的理解 359
二、解释学的解释 364
三、解构主义的言说 370
第五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学观念 376
一、19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点 379
二、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点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