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序 1
第一章 导论 5
第一节 环境问题 6
一、环境问题的由来 6
二、被忽略的生态法则 11
三、忽略自然资源特性的经济体系 17
第二节 贫困问题 21
一、贫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缺乏 22
二、贫困的复杂原因与后果 24
三、增长与贫困并存现象 27
四、环境与贫困的关系 31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目标导向抑或规则导向 34
一、整体目标的无根基性 37
二、基于生存实践的行为规则 40
三、变化过程中的规则导向 45
第一节 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贡献 48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原理 48
一、自然生产 51
二、通过影响气象、气候过程和物质循环过程, 52
维持人类生存环境的相对稳定 52
三、净化环境,缓解自然、人类活动造成的破坏 55
四、对人的心理和精神的护理功能 56
第二节 生态学基本原理 58
一、生态冗余理论 58
二、生态位理论及人类生态位的扩展 73
三、生物多样性理论 96
四、稳定性理论 105
五、生态系统和谐原理 109
第三节 人类对自然的利用 118
一、人类生态系统的研究 118
二、生态系统退化机理 124
一、自然的权利及其特征 137
第三章 自然、人与发展的理论 137
第一节 自然的权利与人类中心主义 137
二、利益的稀缺性与个人中心主义 142
三、关于人类中心主义 152
四、语词与权力——可持续发展的信念 164
第二节 自然的演替与发展理论 182
一、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发展阶段 182
二、发展的一般性指称 188
三、人类整体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理论 198
第四章 公平与效率 238
第一节 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哲学思考 238
一、公平与效率分析的哲学基础 238
二、效益与公正的关系 245
三、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公平观的演变 253
第二节 效率与公平关系的经济学说 259
一、市场经济中的公平性悖论 259
二、经济人假说——效率与公平失衡的理论原因 261
三、公平分配与经济效率的关系 269
四、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均衡机制——利益稀缺社会中的平等性原则 274
五、市场体制中效率与公平关系的优化 277
第三节 环境污染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282
一、环境污染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282
二、污染外部性的内部化问题 288
三、环境污染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296
第四节 自然资源利用中的公平性与管理 302
一、自然资源利用的公平性问题 302
二、资源利用中的公平性管理 306
三、资源利用的效率与公平 310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能力理论 318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架构 318
一、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定义 318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特性 321
三、能力建设的内涵分析 322
四、能力建设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328
第二节 自然环境系统的供给能力 332
一、自然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及其自身的目标 332
二、与自然生态系统供给能力相关的生态机理 336
第三节 技术能力及制度能力 360
一、技术能力 360
二、制度能力 364
第六章 合作的机制及制度原理 381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合作的诱因 382
一、公共地悲剧的启示 382
二、外部性问题 384
三、产权界定与资源配置 387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理及其合作的社会结构 404
一、合作的条件与机理 405
二、环境资源开发的合作条件 418
三、效用函数与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合作机制 425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对社会有效规范的需求 434
一、规范的基本特征 434
二、规范的类型及其差别 436
三、规范形成的基本条件——行动的外在性及共同利益的需求 439
四、规范的社会效益 447
五、社会系统内权利分布对规范形成的影响 450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秩序建设的重要条件——人际资本与机会利益 452
一、合作的人文基础和制度前提 452
二、人际资本 456
三、人际资本与机会利益 461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分析 472
一、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框架及内涵 473
二、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公共物品的自愿供给 491
三、供给技术可变条件下公共物品的自愿提供 497
第一节 可持续性的概念及其指标(体系)的确立 503
一、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概念基础及其内涵 503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 503
二、生态可持续性 507
三、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考虑的一些问题 513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基本类型及主要指标体系 527
一、“发展指标”的回顾 527
二、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基本类型 532
三、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介绍 536
第三节 几种主要类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计算方法 551
一、用离差度计算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 551
二、综合指数法 560
三、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与真实储蓄率 565
四、最低安全标准法 572
第四节 两个重要的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及贫困指数 574
一、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度量及生物多样性指数 574
二、贫困状况的评价指数——贫困指数 583
一、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 600
第一节 哲学分析 600
第八章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 600
二、可持续发展的层次论 611
三、跳跃式发展 624
第二节 进步的动力及其对自然的冲击——人的需要、努力、满足 638
一、个体的需要、努力及其满足 638
二、资源约束下个体发展的可能空间 640
三、需要的扩展及其观念的错位——对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限制 649
一、发展的资源限制 655
第三节 群体发展的客观限制 655
二、人类种群“发展位”的扩展与抽象 658
三、人类发展的物理极限 664
第四节 关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普世伦理 665
一、理性的超越 666
二、建立普世伦理 668
三、关于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 674
参考文献 677
后记 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