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忧郁好学的少年 1
一、生于丁丑牛年 1
二、失母恃,性忧郁 3
三、清贫的家境,显赫的远祖 6
四、私塾与家学 9
五、士大夫文化氛围的熏陶 12
六、一试而中入“州学” 16
七、翩翩“海宁四才子” 18
第二章 舍弃科举觅新路 22
一、海宁潮中炮声隆 22
二、被逼应乡试 24
三、新婚之后再应试 27
四、初抵上海 29
五、汪康年其人其事 32
六、在《时务报》馆里遭冷待 35
第三章 在“变法”激流中求学 42
一、就读东文学社 42
二、扇上题诗遇知音 49
三、《咏史二十首》里的维新强音 52
四、忧心忡忡说“变法” 58
五、以史鉴今赋《杂诗》 63
六、归里治病脱纷争 67
七、关于光绪帝“密诏” 71
八、满腔义愤斥“政变” 74
第四章 跨入新世纪 79
一、重返东文学社 79
二、学以致用攻外文 86
三、试译《势力不灭论》 90
四、自注《咏史二十首》 94
五、庚子之年再抉择 104
六、“北乱”声中解散东文学社 108
七、放言国事招疑忌 109
八、世纪之初赴日本 111
九、在东京留学 115
第五章 独学时代 119
一、“辛丑变法”赴武昌 119
二、淡然静对“兴学热” 122
三、二次东渡日本 124
四、走“独学”之路 127
五、以“兼通”为己任的《哲学辨惑》 134
六、任教通州师范 134
七、译述《西洋伦理学史要》 137
八、题写《叔本华像赞》 140
第六章 独学中的辉煌:《红楼梦评论》 145
一、从读“叔氏之书”到评《红楼梦》 145
二、《红楼梦评论》的写作 148
三、《红楼梦》与《桃花扇》比较: “悲剧中之悲剧” 152
四、立脚叔氏的“梦”与“欲” 152
五、《红楼梦》与《浮士德》比较: “宇宙之大著述” 161
六、局限与误区:《红楼梦评论》之历史反思 166
七、警示意义,巨大影响 166
第七章 遨游“教育世界” 175
一、主编《教育世界》杂志 175
二、剖析叔本华与尼采的教育文化观 181
三、译介西方小说与西方“教育小说” 203
四、寻找“精神导师”:席勒与托尔斯泰 211
五、热撰教育论文及教育批评 211
第八章 中西交汇中的反思与探索 225
一、初到苏州 225
二、咏诗“勿作南溟图” 230
三、返读康德 232
四、以中西“不相合化”为鉴,反思康梁“变法”历史教训 244
五、惟一署名的《周秦诸子之名学》 244
六、编撰诸子传论,追求“学术自由” 248
七、列子之梦——一个“吊诡” 251
八、探讨性、理、命,关注浊乱之世的伦理责任 260
九、《去毒篇》开出救疗国民精神之药方:宗教与美术 264
十、提出文艺美学三论说,反对 “馎?的文学” 280
第九章 人间:感情与理性的搏击 280
一、叹“人间”凉热,辞“学务总董” 280
二、初交清廷高官,填词追怀亡妻 286
三、自编《人间词》,托名撰序文 293
四、词外“人间”,词内哲理 299
五、“词之成功”与“学术转向” 308
六、《人间词话》之写作与几种不同的稿本 327
七、《人间词话》之出版与校注 327
八、《人间词话》与西方文艺思潮 331
第十章 在“学学山海居”里辛勤耕耘 341
一、因词之成功,而有志于戏曲 341
二、从《词录》到《曲录》 344
三、考戏曲源流,谈录曲所感 350
四、考唐宋大曲,辨古剧角色 359
五、校注《录鬼簿》,钩稽元剧作家生平事迹 367
六、撰《宋元戏曲考》,成“一家之书” 367
第十一章 辛亥东渡哀清亡 380
一、辛亥东渡,清朝覆亡 380
二、改朝换代咏史事 383
三、长歌当哭《颐和园词》 392
四、追往伤今挽隆裕 402
第十二章 居东四年的学术丰收 406
一、身居京都,心系神州 406
二、所谓悉烧《文集》言过其实 411
三、两篇序言,一个宗旨 415
四、异国他乡“桃花源”,潜心耕我学术田 427
五、善自命题,名著迭出 427
六、参与联谊,以文会友 435
七、应邀撰“札记”,稽古亦鉴今 439
八、揭载《礼堂题跋》,补刊《优语录》全帙 450
九、学术获丰收,终作归国计 450
第十三章 归国以后的学术辉煌 453
一、丙辰之春返上海 453
二、“爱俪园”里来了位大学者 456
三、经史小学,硕果累累 461
四、投入甲骨文字的研究与考释 467
五、二考一论,轰动学界 470
六、进精不已的治学精神 478
第十四章 面对新文化大潮 485
一、斥“洪宪”,忧“复辟” 485
二、恐“剪辫”,惧“共产” 488
三、致信北柯“扑灭过激党”,录赠南沈《履霜词》 494
四、任“经学教授”,写“以旧名于天下”之序 498
五、撰《经学概论》,探经学渊源 498
第十五章 严于自律的学者风范 507
一、“捉刀”恤故旧:委蛇“遗老”群中的操守 512
二、“名誉”不受薪:应聘北大 “通讯导师” 520
三、“疗贫”观异书:编撰《传书堂藏书志》 525
四、从“自号观堂”到《观堂集林》 525
第十六章 南书房行走 530
一、奉“旨”进京 530
二、被赏了“紫禁城骑马” 534
三、上疏进谏,一片愚忠 539
四、保护国宝,义正词严 548
五、冯军“逼宫”,艰难困辱 553
六、“忠武碑”风波与“逼宫”前后的尴尬处境 561
第十七章 清华研究院导师 561
一、移居清华园 561
二、书院式的教学生活 565
三、《古史新证》与“二重证据法” 571
四、“以不知为不知”的忠实态度 576
第十八章 再出新成果 582
一、扩大学术交流,拓展研究领域 582
二、考察历代尺度“由短而长”的规律 591
三、蒙元史研究的新创获 591
四、《水经注》校勘:学术史回顾中的 “窃书”公案 614
第十九章 丧子与断交 614
一、平生佳运在斯时 614
二、1926年9月:长子潜明英年病亡 619
三、1926年10月:两亲家打起了 “笔墨官司” 629
四、1926年11月:罗氏发来了 “绝交书” 632
五、罗、王后人追释两亲家“误会” 632
第二十章 自沉悲剧 637
一、抑郁少欢的“五十初度” 637
二、北伐风声中的惶恐心态 640
三、“我总不想再辱,我受不得一点辱!” 648
四、在“恐辱”中投湖,以性命殉学术 648
五、自沉以后的遗事 652
六、关于“玉山樵人诗”、《落花诗》及其他 669
七、关于死因的几种说法 669
八、历史地看待其自沉,正确发扬其学术精神 679
后记 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