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写作动机与目的 1
第二节 文献探讨 4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预期成果 9
一、文本分析 10
二、文献分析 11
三、预期成果 12
第二章 意象理论探索 13
第一节 意象:主体与客体的互动 13
第二节 「意象」之溯源与定义 18
一、「象」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18
(一)殷人服象:自然至文化意涵的开展 18
(二)殷人龟卜:兆象与文化意涵的强化 20
二、「意」的揭示与文学「意象」的定义 23
三、「意象」等相关名词界定 24
(一)「意象」与「意境」 24
(二)「意象」与「物象」 25
第三节 意象与语文能力 26
一、一般能力 26
二、特殊能力 28
三、综合能力 30
第四节 意象的形成——形象思维 32
一、形成的背景 32
二、「意」、「象」的对应 34
三、「意象」的继承与改造 35
第五节 意象的组织与统合——逻辑思维 36
第三章 〈离骚〉主要意象的形成(一)——以「象」区分 39
第一节 「实」意象 41
一、人物 41
(一)君王 41
(二)臣属 55
(三)屈原自指与自喻 66
(四)亲属 68
(五)常人 71
(六)灵巫 72
二、器用、服饰 74
(一)器用 74
(二)服饰 78
三、自然 83
(一)植物 83
(二)动物 102
(三)历法、天文与地理 103
第二节 「虚」意象 112
一、人物 113
(一)君王 113
(二)后妃 114
(三)神女 115
(四)臣属 117
二、器用宫室 120
(一)器用 120
(二)宫室 125
三、自然 126
(一)植物 126
(二)动物 128
(三)天文地理 133
第三节 〈离骚〉「象」之实、虚对应 142
第四章 〈离骚〉主要意象的形成(二)——以「意」区分 147
第一节 「情」、「理」之定义 147
第二节 理意象 149
一、天生美善 149
(一)世系家庭 149
(二)博闻疆志 150
(三)品格卓绝 151
二、美政理想 152
(一)重视法治 152
(二)安民为本 153
(三)一统天下 154
第三节 情意象 155
一、恐 156
(一)恐时不待 156
(二)恐国不兴 157
(三)恐君不悟 158
(四)恐名不立 159
(五)恐人不树 160
二、哀 161
(一)哀人生多艰 161
(二)哀同道难寻 162
(三)哀至亲不谅 163
(四)哀风俗浇薄 164
(五)哀报国无门 164
三、怨 165
(一)怨奸佞蔽美 165
(二)怨忠而被疏 166
(三)怨美政成空 166
第四节 〈离骚〉意、象的系联 167
一、意象群概念的成形 168
二、〈离骚〉意象群分析 169
(一)天生美善意象群 169
(二)美政理想意象群 170
第五章 〈离骚〉意象的组织 175
第一节 篇章逻辑相关理论 175
一、章法 175
二、移位与转位 177
三、对比与调和 178
第二节 〈离骚〉意象组织分析 179
一、目(正文) 181
(一)先:「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 181
(二)中:「女媭之婵媛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 189
(三)后:「索藑茅以筳篿兮」至「蜷局顾而不行」 194
二、凡(乱辞) 198
第三节 〈离骚〉意象架构之设计 199
第六章 〈离骚〉意象的统合 205
第一节 〈离骚〉的主旨与纲领 206
一、〈离骚〉的主旨 207
二、〈离骚〉的纲领 208
(一)纲领一:内美好修 208
(二)纲领二:美政理想 209
(三)纲领三:九死未悔 210
第二节 〈离骚〉意象统合的美感 210
一、主旨与纲领之美 211
(一)「多」 212
(二)「二」 212
(三)「一」 213
二、〈离骚〉的风格之美 213
(一)理论介绍 214
(二)〈离骚〉意象架构中「力」的展现 218
(三)〈离骚〉之风格特色 225
第三节 〈离骚〉风格之综合探讨 234
第七章 结论 237
主要参考书目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