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审美方法论——对美学方法的批判和思索 1
第一节 斯芬克斯的审美之谜 1
第二节 方法的误区 4
一 哲学阴云下的美学 5
二 人性误解的心理学美学 11
三 视线向外的社会学美学 17
第三节 方法的重建 19
一 特定对象与特定方法 19
二 动力探寻的思维 20
三 个体审美发生研究 21
四 人类进化的背景 22
第二章 审美动力论——抹不掉的性本能 24
第一节 美性融流,因性而美 24
第二节 皇帝的新装——先哲对美与性关系的思索 35
第三节 审美发生——性生殖的衍生物 45
一 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 45
二 第二性征与审美 46
第四节 亦灵亦肉的性 51
一 性的两重性 51
二 积欲与泄欲 54
三 审美从属于积欲 56
四 审美从积欲中分离 57
第三章 审美原生性——动物审美心理的沉积 61
第一节 人与动物的同一 61
第二节 动物审美与性选择 65
第三节 动物的形式创造 67
一 分析的抉择 67
二 线条的产生与变换的假说 68
三 性部位的显示与节 奏整合 74
四 审美集体程式化表现 76
五 创造的局限 78
第四节 动物审美心理的沉积 80
一 沉积的可能——潜意识的深广容量 80
二 审美部位与心理投射 81
三 对称的审美法则 90
四 美者必健,健者必美 92
第四章 审美范式论——人类审美冲动的范式 94
第一节 文明对性的管束 94
第二节 美感的滞留 97
第三节 从“无性不美”到“无伪不美”——文明衍生的异化美观念 103
一 美即善 104
二 美即智 110
三 美即等级财富 116
第四节 形式过滤与审美情感 122
第五节 欲望流 132
第五章 审美意识论——泛性·泛灵·泛美 139
第一节 人类意识的发生与分化 139
第二节 最早的显意识——泛性意识 141
第三节 观念复杂化——泛灵意识 149
一 泛灵的基本概念 149
二 多神取代泛神 152
第四节 审美意识的诞生 155
一 泛灵遁入泛美 155
二 万物有灵与万物皆美 167
三 泛美亦是泛性复归 172
第六章 审美目的论——审美的潜在的功利 175
第一节 人类的审美奢侈 175
第二节 人种变异与审美 177
第三节 由猿到人——审美的内在选择 181
一 对两种权威性界说的补充 181
二 人的基本特征与审美强化 185
第四节 人种多样性的获得 200
第五节 两类生产的融合 202
第七章 儿童审美心理 207
第一节 儿童是否存在审美意识 207
第二节 儿童审美的内驱力——原始意象 209
第三节 原始意象残留的实证 211
一 动画片的领悟 211
二 绘画天赋的退化 214
三 幼儿健忘现象 215
四 梦 217
五 其他表现 219
六 生理性解说 222
第四节 儿童审美的角色分工 223
第五节 审美符号的准备 227
第八章 青年审美心理 230
第一节 青年审美的内在动力 230
一 青春期“性”的发育 230
二 性意识初成与美饰欲求 233
三 审美偶象化(理想化)与原欲 235
第二节 青年审美心理特征 237
一 明显的原欲冲动 237
二 强烈的形式刺激 239
三 趋时与多变 240
四 体饰审美与服饰审美 243
五 风度的企慕与选择 244
六 以美建构人生 247
第三节 青年审美与行为规范——以审美作为叛逆现实的手段 250
第九章 中老年审美心理 254
第一节 审美动力的变换 254
一 性动力的退减 254
二 认知目的补充 255
三 审美由内部转向外部 256
第二节 审美代沟及表现 257
一 代沟主要限于审美 257
二 美性融流与美善(真)结合 261
三 花样翻新与朴素为美 264
第三节 段文化与审美情结 268
第十章 审美性差心理 274
第一节 审美主体与审美受体 275
第二节 审美创造与审美感受的反差 282
第三节 审美动力强度的差异 284
一 两极与中庸 284
二 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崇高与优美的起源 286
第四节 审美视域的不同 292
第五节 异性内察力与审美互换意识 294
一 审美内察力与雌雄同体 294
二 谐和为美与超越和谐 295
第十一章 语言蕴存的审美无意识心理 297
第一节 无意识的概念 299
第二节 容貌美词汇与审美深层心理 301
第三节 “美”字总汇与审美心理分析 304
第四节 审美鉴赏的二律背反 310
第十二章 审美心理巨变——社会政治变革的前奏 319
第一节 审美变异的心理距离 319
第二节 社会政治变革的心理准备 320
第三节 审美意识的二重心理结构:审美人时与审美人俗 323
第四节 图腾式的审美与社会变革 326
一 审美图腾 326
二 摧毁审美图腾的社会价值观念 331
三 分离审美图腾的社会凝聚力 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