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名数及正义 1
第一节 经名 1
第二节 经数 2
第三节 唐人正义 4
第四节 汉魏博士考 8
第五节 今古文家法 9
第二章 周易 24
第一节 易名 24
第二节 八卦及重卦 25
第三节 卦辞及爻辞 27
第四节 十翼 28
第五节 周易传授 30
第六节 王弼、韩康伯易注及孔颖达正义 30
第七节 象数 32
第八节 汉儒易说略义 35
第九节 连山、归藏 42
第三章 尚书 45
第一节 尚书名义 45
第二节 尚书篇目 47
第三节 书序 52
第四节 今文尚书 57
第五节 今文尚书之传授 62
第六节 孔壁古文 63
第七节 古文尚书之传授 73
第八节 梅赜所献古文尚书 74
第九节 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之传授 82
第十节 中文尚书 82
第十一节 史记兼用今古文 83
第十二节 周书及其篇目 84
第一节 诗之原起 86
第四章 诗 86
第二节 周以前之诗 87
第三节 六义 88
第四节 删诗 89
第五节 诗序 91
第六节 毛诗篇目及序次 94
第七节 毛传 112
第八节 郑笺 115
第九节 毛诗传授 117
第十节 鲁诗遗说 117
第十一节 鲁诗传授 121
第十二节 齐诗 121
第十三节 韩诗 122
第十四节 逸诗 123
第十五节 诗韵例 124
第十六节 毛诗词例举要 131
第五章 周礼 136
第一节 周礼名义 136
第二节 周礼作者 137
第三节 周礼不伪证 139
第四节 周礼传授 147
第五节 六官表 149
第六节 天官表 150
第七节 地官表 154
第八节 春官表 160
第九节 夏官表 164
第十节 秋官表 169
第十一节 考工记 172
第十二节 井田 175
第十三节 周礼古字 180
第六章 乐 183
第一节 乐经 183
第二节 律吕 184
第三节 乐节 185
第四节 杂乐 187
第七章 仪礼 190
第一节 仪礼名义 190
第二节 仪礼篇数及逸礼 193
第三节 十七篇目录 194
第四节 仪礼记传 197
第五节 仪礼之传授 198
第六节 仪礼读法 200
第七节 仪礼行于春秋时证 201
第八章 礼记 204
第一节 礼记名义 204
第二节 礼记篇数 205
第三节 礼记目录 208
第四节 曲礼 211
第五节 王制 213
第六节 月令 215
第七节 乐记 216
第八节 大学中庸 218
第九节 礼记传授 219
第十节 大戴礼记及其篇目 219
第十一节 大戴记缺篇篇目 222
第十二节 大戴记传授 222
第九章 春秋及三传 223
第一节 春秋名义及其原始 223
第二节 孔子作春秋及春秋终始 226
第三节 篇数及续经补传 231
第四节 阙文 234
第五节 春秋用周正 236
第六节 改制 238
第七节 凡例 250
第八节 左传时月日古例 257
第九节 春秋异文 259
第十节 褒贬 262
第十一节 左传 263
第十二节 左氏传授 266
第十三节 左氏学行于西汉考 268
第十四节 周官左氏相通考 270
第十五节 左传荀子相通考 278
第十六节 公羊传授 285
第十七节 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辅二类七缺 286
第十八节 皮锡瑞说存三统 287
第十九节 皮锡瑞说异外内之义与张三世相通 289
第二十节 公羊荀子相通考 290
第二十一节 榖梁传授 294
第二十二节 毂梁荀子相通考 295
第二十三节 章太炎春秋左传读叙录后序 299
第二十四节 三传平议 301
第十章 论语 304
第一节 论语名义 304
第二节 古论鲁论齐论及其篇数 304
第三节 论语之传授 307
第四节 古论鲁论之异文 308
第十一章 孝经 313
第一节 孝经名义及其作者 313
第二节 孝经篇数及传授 314
第十二章 尔雅 316
第一节 尔雅名义及篇数 316
第二节 尔雅作者及其传授 317
第三节 陈玉澍尔雅释例自叙 319
第十三章 孟子 320
第一节 孟子作者及篇数 320
第二节 孟子传授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