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第一章油气运移研究的基本概念 1
第一节油气的运移 1
第二节油气运移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2
一、油气运移研究的主要内容 2
二、油气运移研究的主要思路 2
第三节油气运移的物理学基础 4
一、温度 4
二、压力 8
三、应力 10
四、流体势 14
五、压实与欠压实 19
六、沉积岩石的孔隙、孔隙度及孔隙结构 26
七、绝对渗透率、相对渗透率及临界运移饱和度 31
八、比表面、吸附及润湿性 34
九、界面张力、毛细管压力及排替压力 38
十、临界温度、临界压力及凝析气 41
十一、扩散作用 44
十二、石油与天然气的物性比较 46
第二章初次运移的研究 50
第一节初次运移的动力和阻力 50
一、初次运移的动力 50
二、初次运移的阻力 63
第二节初次运移的相态 64
一、石油的初次运移相态 64
二、天然气的初次运移相态 72
三、初次运移相态的演变 76
第三节初次运移的通道 77
一、烃源岩的组构 78
二、烃源岩中的主要运移通道 79
一、水相运移的模式 80
第四节初次运移的模式 80
二、油相运移的模式 84
三、气相运移的模式 88
四、混相—微裂隙运移模式 90
五、初次运移模式的演变 91
第五节初次运移的几个问题 93
一、初次运移的时期 93
二、初次运移的距离和速率 97
三、排烃量和排烃率 99
第三章二次运移的研究 104
第一节二次运移的动力与阻力 104
一、二次运移空间的动力学环境 104
二、二次运移的动力 105
三、二次运移的阻力 112
一、二次运移相态的继承与转换 115
第二节二次运移的相态 115
二、二次运移的相态与流动类型 117
三、二次运移主要相态的纵向演变 119
第三节二次运移的通道 120
一、二次运移通道的主要类型 120
二、二次运移通道的组合方式 127
三、二次运移的有效通道空间 130
第四节二次运移的一般模式 132
一、浮力流模式 132
二、渗流模式 135
三、势平衡流模式 138
四、扩散流模式 139
五、渗透流模式 142
第五节二次运移的几个问题 143
一、二次运移的优势通道方向 143
二、二次运移的主要时期 147
三、二次运移的效率 149
第四章油气聚集的研究 154
第一节油气的聚集 154
一、有关概念 154
二、盖层 156
第二节油气聚集的机制与过程 168
一、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机制 168
二、油气聚集的过程 175
三、油气藏形成的时间和期次 179
第三节油气运聚成藏的地质条件 182
一、有效烃源岩 182
二、有效盖层 184
三、有效圈闭 185
四、断层 185
五、储、盖层的物性差异与生、储层的比例 186
六、生、储、盖层的时空跨距和生、运、聚作用的连续性 187
第四节非常规的油气藏和油气资源 187
一、非常规油气藏 188
二、非常规的油气资源 196
第五节油气藏的破坏与油气的再运移 199
一、油气藏的破坏 199
二、油气的再运移 203
第五章油气运移研究的主要方法 208
第一节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 208
一、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参数研究石油的初次运移 208
二、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参数研究油气的二次运移 212
三、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参数研究油气的聚集 220
第二节地球物理的研究方法 223
一、利用压实曲线研究油气运移 223
二、利用水动力学研究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227
三、利用地层原油物性研究油气运移 234
四、利用荧光显微分析技术研究油气运移 237
五、利用矿物包裹体研究油气运移 241
六、利用原油孢粉追索油源和运移方向 245
第三节实验室模拟和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 247
一、实验室模拟 248
二、数值模拟 253
第六章油气运移的相关研究 277
第一节石油与天然气运移、聚集特征的比较 277
一、石油与天然气有关物性的比较 277
二、石油与天然气运移特征的比较 278
三、石油与天然气聚集特征的比较 280
第二节碳酸盐岩中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281
一、碳酸盐烃源岩的特征 281
二、碳酸盐岩中油气运移的特征 282
三、碳酸盐岩中油气聚集的特征 285
一、异常压力 287
第三节异常压力与压力封隔体 287
二、压力封隔体 293
第四节含油气系统的评价与应用 297
一、含油气系统 297
二、含油气系统的评价 302
三、应用实例 307
第五节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 310
一、沉积盆地 310
二、油气资源 314
第六节地流体活动与油气运移 323
一、地流体活动 323
二、油气运移是沉积盆地中的地流体活动 325
三、研究地流体引发的思考 330
结束语 334
参考文献 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