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祖基序 1
第一章 本书之目的 1
马克思唯物史观要旨 1
附录 1
第二章 历史的唯物论与哲学的唯物论 4
译者附言 7
一 劳动技术 劳动器具 生产力 7
第三章 这学说的内容 7
二 劳动关系 财产关系 生产关系 11
三 生产力与财产关系之矛盾 13
四 掘翻资本家的基础石 15
第四章 实例之说明 16
一 最单纯的实例 16
二 新技术所生的各种变化 17
三 新技术与新阶级的关系 22
四 物质的生活之物质的原因 23
五 劳动是人类精神的根源 25
第五章 科学,智识,学问 27
一 劳动者的智识之由来 27
二 科学家技术家法律家及僧侣之必要 28
三 生产过程欲求的结果 30
四 第一反对说(欲求乃精神) 31
五 第二反对说(纯粹智识欲) 35
六 成为进化动力的地理的要素 36
第六章 发明 37
一 精神与发明 37
二 中世之发明 40
三 过渡期之发明 41
四 现代之发明 42
五 原始之发明 44
六 由必然的世界到自由的国家 45
第七章 法律 48
一 所有观念变化之实例 48
二 社会主义运动的实例 51
三 原始基督教与社会主义 53
四 对于犯罪思想之变化 54
五 阶级斗争与权利思想 55
六 表同情于贫人的富人 58
一 社会问题发生之原因 59
第八章 政治 59
二 德国劳动阶级之发达 63
三 有产阶级中之差别 67
四 大资本家的地位 68
五 旧贵族阶级之地位 70
六 中等阶级之地位 71
七 中下阶级之地位 73
八 中上中下及劳动阶级 74
九 阶级与个人之关系 75
第九章 习惯与道德 76
一 精神界之高级方面 76
二 习惯变化之实例 78
三 善恶观念之变化 80
四 妇人解放运动之原因 81
五 女权论者与社会主义的妇人 82
六 大理想与地上的根底 84
七 善恶的根本之难解 85
八 社会的本能即道德心 87
九 私有竞争与阶级 91
第十章 宗教与哲学 100
一 由自然力的崇拜到精神的崇拜 100
二 善恶的观念与社会的本能 102
三 罗马之统一与一神论 105
四 适应封建制度的耶稣教 106
五 宗教改革的真意义 108
六 抽象的不可解之神 109
七 宗教之灵化空化 111
八 劳动阶级无宗教 114
九 狄更之哲学 116
十 宗教是个人的私事 119
第十一章 艺术 123
第十二章 结论 124
第十三章 真理之力 128
第十四章 个人之力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