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研究方法与应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滨谊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112178735
  • 页数:515 页
图书介绍:

第1篇 人居环境研究三元论 3

第1章 人居环境三元论缘起 3

1.1 人居环境三元论概述及其依托的思想理论 4

1.1.1 人居环境学 4

1.1.1.1 人居环境学的内涵 4

1.1.1.2 人居环境学的思想蕴含 4

1.1.2 人居环境三元论基本思想 4

1.1.3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6

1.1.4 “场域理论” 6

1.1.5 生态学思想 7

1.2 人居环境的三元哲学观 7

1.2.1 人居环境与世界观、规划设计哲学 7

1.2.2 二元论的人居环境观 8

1.2.3 三元论的人居环境观 8

1.2.4 人居环境三元方法论 9

1.3 人居环境三元论研究框架 10

1.4 人居环境学三元综合发展论 12

1.4.1 人居环境学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的价值准则与总目标 12

1.4.1.1 人居环境的正负极端状态 12

1.4.1.2 面向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价值观 12

1.4.1.3 3R计划——实现可持续人居环境建设发展目标的第一步 13

1.4.2 人居环境学科发展坐标系 13

1.4.2.1 坐标系的原点 14

1.4.2.2 坐标系的三轴 14

参考文献 15

第2章 人居环境三元构成要素与因素分析 17

2.1 人居环境三元分析 18

2.1.1 人居背景分析——环境生态与三元一体观 18

2.1.1.1 人居背景环境系统三元:自然环境、农林环境、生活环境 18

2.1.1.2 人居背景资源系统三元:国土、生态、能源 18

2.1.1.3 人居背景生态系统三元:森林、海洋、湿地 19

2.1.1.4 人居背景主观系统三元:山、水、林 20

2.1.2 人居活动分析——生活方式与三元协调观 21

2.1.2.1 人居活动生存方式三元:居住、生产、娱乐 21

2.1.2.2 人居活动心理三元:安全、刺激、认同 21

2.1.2.3 人居活动精神三元:传统与习俗、文化、信仰 22

2.1.2.4 人居活动行为三元:居住、聚集、游历 23

2.1.2.5 人居活动感受三元:空间、场所、领域 23

2.1.3 人居建设分析——人居建设与三元统筹观 24

2.1.3.1 人居建设设计三元:策划、规划、设计 24

2.1.3.2 人居建设艺术三元:自然、人工、人工自然 24

2.1.3.3 人居建设工程三元:容量调查、质量控制、演变预测 25

2.1.3.4 人居建设专业三元: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 25

2.2 人居环境三元的演化 25

2.3 人居背景、活动、建设三者综合 25

2.3.1 人居背景主导的分析方法论 25

2.3.2 人居活动主导的分析方法论 26

2.3.3 人居建设主导的分析方法论 26

2.3.4 三者共同作用的分析方法论 26

参考文献 27

第3章 人居环境学思想理论演进 29

3.1 “人居环境学”理论的萌芽期——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1850~1900) 30

3.1.1 奥姆斯特德风景园林思想与实践 30

3.1.2 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与实践 30

3.2 “人居环境学”理论的雏形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1900~1950) 31

3.3 “人居环境学”理论的建立与初步发展期——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1950~2000) 32

3.3.1 C.A.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及其发展 33

3.3.2 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 34

3.3.2.1 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观 34

3.3.2.2 从“广义建筑学”到“人居环境科学” 35

3.3.3 人居环境工程体系化 36

3.4 “人居环境学”理论的全面发展期——21世纪初至今(2000年至今) 37

3.4.1 “人居环境学”理论国外发展现状 37

3.4.2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38

3.4.3 基于三元论的人居环境学理论发展 38

3.4.4 国内“人居环境”其他研究团队与成果 39

参考文献 41

第2篇 人居环境三元分析 45

第4章 人居背景分类与特征 45

4.1 全球化的分类与特征 46

4.1.1 海洋 46

4.1.2 旷野 46

4.1.3 乡村 46

4.1.4 小镇 46

4.1.5 县城 46

4.1.6 小城市 46

4.1.7 中等城市 46

4.1.8 大都市 46

4.1.9 城市带 46

4.1.10 外层空间 46

4.2 五类典型区域人居背景特征 46

4.2.1 水网地区人居背景特征 46

4.2.2 河谷地区人居背景特征 47

4.2.3 平原地区人居背景特征 47

4.2.4 丘陵地区人居背景特征 48

4.2.5 干旱地区人居背景特征 48

4.3 人居环境资源评价普查理论与技术研究方法 57

4.3.1 人居环境资源评价普查理论技术研究的思想基础 57

4.3.2 人居环境资源评价普查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的内容方法 57

4.3.2.1 理论研究内容 57

4.3.2.2 技术应用方法 58

4.3.3 实例研究 58

4.3.3.1 乡村风景区域中的人居环境资源的评价 58

4.3.3.2 大都市地区中的人居环境资源的评价普查 58

4.3.3.3 场域中的人居环境资源的评价普查 58

参考文献 58

第5章 人居活动分析与评价 61

5.1 人居环境中人类的基本行为及心理需求 62

5.1.1 人居环境中人类基本行为 62

5.1.2 人类行为的心理成因:安全、刺激、认同 62

5.1.3 人居活动的基本性质:必要性活动、选择性活动及社交性活动 63

5.1.4 交往—城市场所空间的主要行为 64

5.1.4.1 人类生活交往与游戏的天性 64

5.1.4.2 人居外部空间作为生活交往的必要性 64

5.1.4.3 交往的深度 65

5.1.4.4 社会交往网络 65

5.2 人居环境中人类的空间行为的模式分析 66

5.2.1 人居环境感受分析 66

5.2.2 瞭望—庇护理论 67

5.2.3 风景旷奥理论 68

5.2.4 人类行为与尺度 69

5.2.4.1 人类感官 69

5.2.4.2 距离与沟通 70

5.2.4.3 外部空间场所感受密度 71

5.3 人居活动中的文化行为 73

5.3.1 对文化的认识 73

5.3.2 世界人居环境文化类型 73

5.4 人居活动研究 74

5.4.1 海洋人居活动研究 74

5.4.2 旷野人居活动研究 75

5.4.3 乡村人居活动研究 75

5.4.4 小镇人居活动研究 76

5.4.5 县城人居活动研究 77

5.4.6 小城市人居活动研究 77

5.4.7 中等城市人居活动研究 77

5.4.8 大都市人居活动研究 78

5.4.9 城市带人居活动研究 79

5.4.10 外层空间人居活动研究 80

参考文献 80

第6章 人居建设理论与技术 83

6.1 资源保护与发展 84

6.1.1 从3R到5R理念 84

6.1.2 水敏性规划设计 84

6.1.3 低成本人居环境建设 86

6.1.3.1 自然生态作为人居环境低成本营造的价值观和途径 86

6.1.3.2 案例解析——山东省潍坊市白浪河北辰绿洲段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 86

6.2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96

6.2.1 理论概述 96

6.2.2 绿色基础设施理论创新点 97

6.2.2.1 主动性规划 97

6.2.2.2 功能复合 97

6.2.2.3 弹性 98

6.2.3 重点研究领域 98

6.2.3.1 绿道 98

6.2.3.2 生态网络 101

6.2.4 绿色基础设施实践研究综述 102

6.2.4.1 场地尺度的绿色基础设施实施途径 102

6.2.4.2 城市尺度的绿色基础设施实践 103

6.2.4.3 从城市扩展至乡村及特殊人居环境的绿色基础设施 103

6.2.5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在我国的实践与思考 103

6.3 气候适应性原理与规划设计 104

6.3.1 国内外研究概述 104

6.3.1.1 国外研究概述 104

6.3.1.2 国内研究概述 104

6.3.2 城市宜居环境风景园林小气候适应性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 106

6.3.2.1 城市风景园林小气候适应性基础理论研究 106

6.3.2.2 城市风景园林小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研究 107

6.3.2.3 城市风景园林小气候基础理论与设计方法的关键技术集成 108

6.3.2.4 风景园林小气候规划设计导则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08

6.4 更大时空尺度的人居环境建设探索——以“黄土高原水—绿互动改善人居环境项目”为例 108

6.4.1 人居环境“三元论”在西部干旱地区人居环境构建研究中的应用 109

6.4.2 “上海绿洲”案例研究 109

6.4.2.1 项目概况 109

6.4.2.2 规划方法与技术应用 110

6.4.3 结论 114

6.5 人居建设的全球化研究 115

6.5.1 海洋人居建设研究 115

6.5.2 旷野人居建设研究 115

6.5.3 乡村人居建设研究 116

6.5.4 小小镇人居建设研究 117

6.5.5 县城人居建设研究 118

6.5.6 小城市人居建设研究 118

6.5.7 中等城市人居建设研究 119

6.5.8 大都市人居建设研究 121

6.5.9 城市带人居建设研究 121

6.5.10 外层空间人居建设研究 123

参考文献 123

第3篇 人居环境5类地区研究应用 129

第7章 水网地区 129

7.1 人居环境水网地区总论 130

7.1.1 水网概述 130

7.1.1.1 水网释义 130

7.1.1.2 相关概念 130

7.1.2 水网地区地貌的自然成因 130

7.1.2.1 地貌因素 130

7.1.2.2 河口水动力因素 130

7.1.3 水网地区三元研究概述 130

7.1.3.1 水网地区三元研究框架 130

7.1.3.2 水网地区人居发展三阶段 133

7.2 水网地区人居背景研究 135

7.2.1 水网地区一般状况 135

7.2.1.1 中国水网地区人居环境概况 135

7.2.1.2 水网形态特点在空间与时间维度上的表现 139

7.2.2 水网地区突出问题 140

7.2.2.1 问题聚焦——水网人居环境的衰退 140

7.2.2.2 水系特征和格局变化 142

7.2.2.3 水网地区生态格局演变的影响 142

7.2.3 典型案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142

7.2.3.1 自然环境 142

7.2.3.2 农林环境 146

7.2.3.3 生活环境 147

7.3 水网地区人居活动研究 148

7.3.1 水网人居活动综述 148

7.3.1.1 人居活动类型 148

7.3.1.2 人与水的交流 148

7.3.1.3 典型活动类型说明 148

7.3.2 水网人居活动分类 149

7.3.2.1 生活活动 149

7.3.2.2 生产活动 150

7.3.2.3 精神活动 152

7.3.3 活动研究专题·水网地区名人 153

7.3.3.1 水网地区名人区域性分布 153

7.3.3.2 水网地区名人属性——问题探究 154

7.3.3.3 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布 155

7.3.4 活动研究专题·清明上河图 155

7.3.4.1 河南开封水域的历史变迁 155

7.3.4.2 北宋汴京的人类活动 156

7.3.4.3 古今开封商业活动对比 157

7.4 水网地区人居建设研究 159

7.4.1 水网与建筑的关系 159

7.4.1.1 水网对建筑的直接影响 159

7.4.1.2 水网对建筑的间接影响 159

7.4.2 水网地区建设策略 159

7.4.2.1 宏观层面 159

7.4.2.2 中观层面 161

7.4.2.3 微观层面 163

7.4.3 专题研究 164

7.4.3.1 圩田 164

7.4.3.2 防洪排涝安全 164

7.4.3.3 水体污染治理 165

7.4.3.4 顺德滨水建设分析 166

7.4.4 总结和评估 167

参考文献 168

第8章 河谷地区 171

8.1 人居环境河谷地区总论 172

8.1.1 河谷的定义 172

8.1.1.1 河谷概念 172

8.1.1.2 河谷的形成与发展 172

8.1.1.3 多角度河谷解析 172

8.1.2 河谷地区人居环境研究框架 176

8.1.3 河谷地区人居环境三元分析 178

8.1.3.1 河谷地区人居环境学三元再解析 178

8.1.3.2 人居环境学三元和谐化辨证思想与方法体系 178

8.1.4 小结 180

8.2 河谷地区人居背景研究 180

8.2.1 河谷地区生态环境分析 180

8.2.1.1 河谷地区生态研究动向 180

8.2.1.2 河谷地区生态研究两大方向 180

8.2.2 中国河谷地区城镇研究 181

8.2.2.1 中国河谷地区城镇统计 181

8.2.2.2 河谷地区城市空间布局模式识别 194

8.2.2.3 河谷地区城市优劣势分析 196

8.2.3 人居背景研究小结 197

8.3 河谷地区人居活动研究 198

8.3.1 河谷地区人居活动的发展演变 198

8.3.1.1 河谷人居活动发展演变 198

8.3.1.2 河谷地区文化透视 199

8.3.2 河谷典型活动——歌咏(以红水河谷耕作歌咏文化活动为例) 199

8.3.2.1 活动背景 199

8.3.2.2 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歌咏主题 199

8.3.3 河谷典型活动——鼓舞 201

8.3.4 河谷典型活动——捕鱼 201

8.4 河谷地区人居建设研究 203

8.4.1 河谷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建设 203

8.4.1.1 研究河谷地区生态安全的原因 203

8.4.1.2 河谷地区的生态系统机制 203

8.4.1.3 河谷生态经济区景观要素与功能设计 205

8.4.1.4 河谷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建设 205

8.4.2 河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207

8.4.2.1 宏观策略——河流廊道生态修复(以哥伦比亚河为例) 207

8.4.2.2 中观策略 210

8.4.2.3 微观策略—驳岸设计 212

8.4.3 案例研究——嘉陵江河谷地区生态建设 213

8.4.3.1 嘉陵江河谷地区森林防护体系分析 213

8.4.3.2 嘉陵江河谷地区水资源体系 216

8.4.4 专题研究——梯级水电开发建设 218

8.4.4.1 梯级水电开发概述 218

8.4.4.2 梯级水电开发生态建设策略 221

8.4.4.3 “反水坝”运动 224

8.5 河谷地区人居环境研究总结与展望 225

参考文献 226

第9章 平原地区 227

9.1 人居环境平原地区总论 228

9.1.1 平原概念和类型 228

9.1.1.1 平原定义 228

9.1.1.2 平原类型 228

9.1.1.3 平原景观 228

9.1.2 平原地区人居环境三元研究 229

9.2 平原地区人居背景研究 230

9.2.1 世界平原概述 230

9.2.1.1 世界主要平原分布 230

9.2.1.2 世界主要平原气候 230

9.2.1.3 世界主要平原城市 231

9.2.1.4 世界主要平原人类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 231

9.2.1.5 粮食风险分布 231

9.2.2 中国平原概述 232

9.2.2.1 中国平原分布概况 232

9.2.2.2 中国主要平原简介 233

9.2.2.3 中国平原气候特征 233

9.2.2.4 中国平原土壤特征 234

9.2.2.5 中国平原灾害特征 235

9.2.2.6 中国平原城市PM2.5 235

9.2.2.7 中国平原城市人口密度 236

9.2.2.8 平原主要城市产业发展趋势 236

9.2.3 资源状况 238

9.2.3.1 农业资源 238

9.2.3.2 工业资源 238

9.2.3.3 中国平原城市自然文化资源 239

9.2.3.4 中国平原城市历史文化资源 239

9.2.3.5 案例分析——北京 240

9.2.3.6 中国平原人居环境现存问题——城市无序蔓延与扩张 241

9.3 平原地区人居活动研究 243

9.3.1 平原地区人居活动研究框架 243

9.3.2 平原地区人居活动 243

9.3.2.1 平原地区产业活动 243

9.3.2.2 平原文化导向 244

9.3.2.3 特色生活模式 247

9.3.3 平原人居活动内容 248

9.3.3.1 宏观——社会性活动 248

9.3.3.2 中观——社区性活动 249

9.3.3.3 微观——个人活动 250

9.3.4 平原人居活动影响评价 250

9.4 平原地区人居建设研究 256

9.4.1 中国平原人居建设概况 256

9.4.1.1 平原地区环境与建设关系 256

9.4.1.2 平原地区建设与思想意识关系 256

9.4.1.3 平原聚居建设空间格局 257

9.4.1.4 平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259

9.4.1.5 平原地区民居建筑类型 261

9.4.2 平原城市无序扩张解决策略 262

9.4.2.1 平原人居无序扩张机制分析 262

9.4.2.2 宏观建设策略 263

9.4.2.3 中观建设策略 267

9.4.2.4 微观建设策略 272

9.4.3 平原城市景观建设 274

9.4.3.1 平原城市景观宏观建设 274

9.4.3.2 平原城市景观中观建设 274

9.4.3.3 平原城市景观微观建设 275

9.5 平原地区人居环境案例分析 275

9.5.1 川西平原——林盘人居 275

9.5.1.1 川西林盘人居背景 275

9.5.1.2 川西林盘人居活动 276

9.5.1.3 川西林盘人居建设 279

9.5.2 北德平原——下萨克森州 284

9.5.2.1 下萨克森州人居背景 284

9.5.2.2 下萨克森州人居活动 285

9.5.2.3 下萨克森州人居建设 289

参考文献 290

第10章 丘陵地区 293

10.1 人居环境丘陵地区总论 294

10.1.1 丘陵人居环境研究框架 294

10.1.2 丘陵人居环境概述 296

10.1.3 文献综述 297

10.2 丘陵地区人居背景研究 298

10.2.1 丘陵人居背景的认知方法 298

10.2.2 中国丘陵 299

10.2.2.1 丘陵概况 299

10.2.2.2 中国丘陵分布 299

10.2.3 中国丘陵人居背景 303

10.2.3.1 自然背景 303

10.2.3.2 人文背景 307

10.2.3.3 丘陵城市 309

10.2.4 案例分析——马泰拉 312

10.2.4.1 城市区域自然背景 313

10.2.4.2 城市概况 313

10.2.4.3 城市建设的时空演进 313

10.2.4.4 城市特征 314

10.2.5 背景小结 317

10.3 丘陵地区人居活动研究 317

10.3.1 丘陵人居活动总述 317

10.3.1.1 活动概述 317

10.3.1.2 丘陵活动发生根源及内在机制 318

10.3.1.3 丘陵活动演变 319

10.3.2 丘陵人居活动需求探讨 319

10.3.2.1 丘陵人居活动需求研究框架 319

10.3.2.2 丘陵人居活动需求特色研究 320

10.3.2.3 丘陵人居活动需求小结 321

10.3.3 丘陵人居活动类型 321

10.3.3.1 人口迁移活动 321

10.3.3.2 产业活动 324

10.3.3.3 饮食活动 324

10.3.3.4 交通活动 325

10.3.3.5 休闲游憩活动 327

10.3.3.6 旅游活动 330

10.3.3.7 丘陵文化活动——天台山、乐山案例 332

10.3.4 丘陵地区活动启示 335

10.3.5 丘陵人居活动小结 336

10.4 丘陵地区人居建设研究 337

10.4.1 综述 337

10.4.2 建设研究 338

10.4.2.1 区域建设研究 338

10.4.2.2 城市建设研究 346

10.4.2.3 村落建设研究 349

10.4.2.4 丘陵城乡人居建设比较 357

10.4.3 丘陵人居环境建设专题篇 359

10.4.3.1 丘陵人居环境建设框架 359

10.4.3.2 相关国家政策 360

10.4.3.3 南方丘陵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 360

10.4.3.4 南方丘陵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362

10.4.3.5 丘陵地区环境问题的解决 363

10.4.4 总结 369

10.5 丘陵地区案例研究 370

10.5.1 案例一:宜宾 370

10.5.1.1 宜宾人居背景研究 370

10.5.1.2 宜宾人居活动研究 375

10.5.1.3 宜宾人居建设研究 382

10.5.2 案例二:锡耶纳 386

10.5.2.1 锡耶纳人居背景研究 386

10.5.2.2 锡耶纳人居活动研究 386

10.5.2.3 锡耶纳人居建设研究 388

参考文献 390

第11章 干旱地区 391

11.1 人居环境干旱地区总论 392

11.1.1 干旱区综述 392

11.1.2 我国干旱区概况 393

11.1.2.1 分布状况 393

11.1.2.2 资源状况 395

11.1.3 案例比较 396

11.1.3.1 中国干旱城市各项数据统计 396

11.1.3.2 新疆人居背景概述 402

11.1.3.3 甘肃敦煌人居背景概述 409

11.1.3.4 美国凤凰城人居背景概述 412

11.2 干旱地区人居活动研究 415

11.2.1 干旱地区人的活动成因 415

11.2.2 干旱条件下的人居活动——以新疆为例 416

11.2.2.1 干旱条件下新疆人居活动演变 416

11.2.2.2 生产活动 419

11.2.2.3 生活活动 423

11.2.3 案例研究——新疆喀什 429

11.3 干旱地区人居建设研究 431

11.3.1 干旱地区建设概况 431

11.3.1.1 生态系统建设 431

11.3.1.2 城市规划 437

11.3.1.3 建筑 442

11.3.2 干旱条件下水资源充分利用 447

11.3.2.1 宏观层面农业用水管理 447

11.3.2.2 中观层面农业节水社区 454

11.3.2.3 微观层面农业节水技术 460

11.4 干旱地区人居环境案例分析 466

11.4.1 传统聚落——麻扎村 466

11.4.1.1 人居背景 466

11.4.1.2 人居活动 475

11.4.1.3 人居建设 484

11.4.1.4 自然崇拜阶段人居特点 486

11.4.2 现代城市——克拉玛依 487

11.4.2.1 人居背景 487

11.4.2.2 人居活动 498

11.4.2.3 人居建设 505

11.4.2.4 人类中心主义阶段 506

11.4.3 反人类中心主义阶段人居特点 507

11.4.4 小结 507

参考文献 510

附录1:2011~2013年“人类聚居环境学”研究生课程师生名单 Appendix 1 Lis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Postgraduate Courses“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Studies”from 201 1 to 2013 512

附录2:作者20年来主持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课题 Appendix2 Main Scie ntific Research Project presided by the Author in Recent 20 Years 512

后记:走向人居环境研究实践的时空思维Epilogue:Space-time Thinking Oriented Huma n Settlement,Inhabitation and Travel Environment Research 513

致谢 Acknowledgement 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