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前言 1
绪论 1
第一节 肥料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
第二节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的发展概述 3
一、国外植物营养与肥料学发展概况 3
二、我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发展概况 8
第三节 肥料学的内容及其研究方法 13
一、肥料学的内容 13
二、肥料学试验研究方法 14
第一篇 肥料学的理论基础 15
第一章 植物营养与肥料 15
第一节 植物营养元素 16
一、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16
二、植物的有益元素 18
三、植物的有害元素 19
第二节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21
一、根系的基本结构与养分吸收 21
二、根系吸收养分的途径及机理 24
三、植物的叶部营养 28
第三节 影响作物吸收养分的因素 30
一、影响作物吸收养分的内在因素 31
二、影响作物养分吸收的外在因素 34
第四节 矿质营养与作物产量品质 36
一、矿质营养与作物产量 36
二、矿物质营养与农产品品质 38
第五节 植物营养特性与施肥原则 41
一、植物营养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41
二、植物营养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42
三、合理施肥的原则 43
第二章 土壤与肥料 44
一、植物根系的形成、分布与代谢 45
第一节 植物的根际营养 45
二、影响根系生长及代谢的土壤条件 46
三、根际在作物营养上的意义 48
第二节 土壤是作物养分的基本来源 55
一、我国土壤养分的含量概况 56
二、土壤养分的类型及有效化 59
三、影响养分有效化的因素 62
第三节 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养分平衡与施肥 65
第三章 肥料资源与利用 66
第一节 有机肥料资源 67
一、有机肥料资源数量与利用价值 67
二、我国有机肥源的发展前景和途径 68
第二节 化学肥料资源 69
一、我国化肥生产应用概况 69
三、我国磷肥资源及利用概况 72
二、我国氮肥资源及利用概况 72
四、我国钾肥资源与利用概况 78
第三节 微量元素及中量元素肥料资源 80
一、含微量元素的矿藏资源 81
二、含微量元素的矿渣资源 81
三、含中量元素的肥料资源 83
第二篇 化学肥料与无机肥料 86
第四章 氮肥 86
第一节 植物氮素营养 86
一、植物体内氮的含量与分布 86
二、氮的营养功能 87
三、植物对氮的吸收和同化 88
四、作物氮素丰缺与产量品质 91
第二节 土壤中氮的含量与转化 94
一、土壤中氮素的含量与来源 94
二、土壤中氮的形态和转化 95
三、土壤供氮能力 102
第三节 我国氮肥生产 103
一、氮肥制造原理 103
二、我国氮肥品种及产销概况 105
第四节 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技术 106
一、液体氮肥 106
二、固体氮肥 109
三、有机氮肥 116
四、缓效氮肥 119
第五节 氮肥利用率和提高肥效的途径 123
一、氮肥利用率及其损失途径 123
二、提高氮肥肥效的途径 125
第五章 磷肥 127
第一节 植物的磷素营养 127
一、植物磷素含量和分布 127
二、磷的营养功能 128
三、作物对磷的吸收与同化 130
四、作物磷素丰缺与产量品质 132
第二节 土壤中磷素含量和转化 136
一、土壤磷的来源和含量 136
二、土壤磷的形态和转化 137
三、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 141
第三节 我国磷肥品种与产销概况 143
一、磷肥的种类和品种 143
二、我国磷肥的生产与销售概况 143
第四节 主要磷肥的性质和施用技术 145
一、水溶性磷肥 145
二、枸溶性磷肥 149
三、难溶性磷肥 153
四、新型磷肥 154
第五节 提高磷肥肥效的途径 155
一、磷肥利用率现状分析 155
二、提高磷肥肥效的途径 156
第六章 钾肥 157
第一节 作物的钾素营养 157
一、作物钾的含量和分布 157
二、钾的营养功能 158
三、作物对钾的吸收和利用 162
四、作物钾素丰缺与产量品质 163
第二节 土壤钾的含量和转化 167
一、土壤钾的来源和含量 167
二、土壤钾的形态和转化 168
三、土壤钾的生物有效性 170
第三节 我国钾肥的产供销概况 172
一、我国钾肥的生产与施用概况 172
二、我国农田钾素平衡与调节 173
第四节 主要钾肥的性质和施用 175
一、氯化钾 175
二、硫酸钾 179
三、草木灰 180
四、窑灰钾肥 181
五、钾镁肥 182
第五节 提高钾肥肥效的途径 183
一、防止钾肥流失与固定,提高利用率 183
二、根据土壤性质和供钾水平合理施用钾肥 183
三、根据作物特性合理施用钾肥 183
四、钾与其它肥料配合施用 183
第七章 含氯化肥 184
第一节 植物氯素营养 184
一、植物氯的含量与分布 184
二、植物对氯的吸收与氯的营养功能 185
三、植物氯素丰缺症状与耐氯力类型 186
三、土壤中氯的移动及其对土性的影响 189
二、土壤含氯量等级与含氯化肥应用 189
一、土壤中氯的含量 189
第二节 土壤中氯的含量与移动 189
四、氯对土壤中氮素的硝化抑制作用 190
第三节 含氯化肥的特性与施用 192
一、氯化铵 192
二、氯化钾 196
三、氯化钠 200
第八章 微量元素肥料 201
第一节 铁肥 202
一、作物的铁营养 202
二、土壤中铁含量及其有效性 204
三、铁肥种类、性质与施用技术 205
第二节 锌肥 206
一、作物的锌营养 206
二、土壤中含锌量及其有效性 208
三、锌肥种类、性质及施用技术 210
第三节 锰肥 211
一、作物的锰营养 211
二、土壤中锰含量及其有效性 213
三、锰肥种类、性质与施用技术 214
第四节 铜肥 216
一、作物的铜营养 216
二、土壤中铜含量及其有效性 217
三、铜肥种类、性质与施用技术 218
第五节 硼肥 219
一、作物的硼营养 219
二、土壤中硼含量及其有效性 222
三、硼肥种类、性质与施用技术 224
第六节 钼肥 225
一、作物的钼营养 225
二、土壤中钼含量及其有效性 227
三、钼肥种类、性质和施用技术 229
第七节 硒肥 230
一、作物的硒营养 230
二、土壤中硒含量及其有效性 231
三、硒肥种类、性质与施用技术 232
第九章 钙、镁、硫、硅肥料 233
第一节 作物的钙营养与含钙肥料 233
一、作物的钙营养 233
二、土壤中钙含量及其有效性 235
三、含钙肥料的性质和施用 237
第二节 作物的镁营养与含镁肥料 240
一、作物的镁营养 240
二、土壤中镁含量及其有效性 242
三、含镁肥料的性质和施用 243
一、作物的硫营养 244
第三节 作物的硫营养与含硫肥料 244
二、土壤中硫含量及其有效性 245
三、含硫肥料的性质和施用 247
第四节 作物的硅营养与硅肥料 250
一、作物的硅营养 250
二、土壤中硅含量及其有效性 252
三、含硅肥料的性质和施用 253
第十章 复合及混合肥料 256
第一节 复混肥料及其发展方向 256
一、复合及混合肥料概述 256
二、世界复混肥发展简况 257
三、我国复混肥发展简况 258
第二节 复合肥料主要品种和性质 258
一、磷酸铵系复合肥 258
二、硝酸磷肥系复合肥 262
一、混配肥料的品质标准 264
二、混合肥料的生产工艺类型 264
第三节 混合肥料的剂型、品种和性质 264
三、我国复混肥生产的代表品种与配制 271
第四节 复混肥料的肥效与施用 273
一、复混肥料的肥效 273
二、复混肥料的施用 278
第三篇 有机肥料 280
第十一章 有机肥料概述 280
第一节 有机肥料的特点和作用 280
一、有机肥料的分类及特点 280
二、有机肥料的作用 282
第二节 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的效果 287
一、促进作物增产、化肥增效 287
二、改善作物品质 291
三、培肥地力、用养结合 292
一、人粪尿 294
第一节 粪尿肥 294
第十二章 粪尿肥和厩肥 294
二、家畜粪尿 297
三、禽粪 300
第二节 厩肥 300
一、厩肥的积制、贮存与转化 300
二、厩肥的成分、性质与施用 305
第十三章 秸秆还田与堆沤肥 307
第一节 秸秆还田 307
一、秸秆的成分与性质 307
二、秸秆在土壤中的转化 308
三、秸秆直接还田技术 312
第二节 堆肥与沤肥 313
一、堆肥的原料和性质 313
二、堆肥的方法和施用 314
三、沤肥的积制方法与效果 316
一、沼气发酵的原理和方法 317
第三节 沼气发酵肥 317
二、沼气发酵肥的性质和施用 319
第十四章 绿肥 320
第一节 绿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20
一、提高土壤肥力 320
二、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324
三、绿肥饲料促进农牧结合 325
第二节 栽培绿肥与野生绿肥 326
一、我国绿肥的种类与分布 326
二、豆科绿肥的栽培与利用 326
三、非豆科绿肥的栽培与利用 333
四、水生绿肥养殖与利用 334
五、野生绿肥的利用 337
第三节 绿肥的利用与发展趋向 339
一、绿肥的利用 339
二、绿肥的发展趋向 344
第十五章 杂肥 345
第一节 城市垃圾肥 345
一、城市垃圾的基本特征 346
二、城市垃圾的农业利用 346
三、城市垃圾农用的环境污染问题 349
第二节 污水与污泥的农业利用 350
一、污水的农业利用 350
二、污泥的农业利用 354
第三节 饼粕类肥料 356
一、饼粕成分和性质 356
二、饼粕的施用 356
第四节 泥炭与腐殖酸类肥料 357
一、泥炭 357
二、腐殖酸类肥料 358
参考文献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