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防治中的生物技术》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任南琪,李建政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255209X
  • 页数:277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全面反映了国内外生物技术与环境工程结合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现状。

目 录 1

1 绪论 1

1.1 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 1

1.1.1 环境问题 1

1.1.2 环境科学 2

1.2环境生物技术 3

1.2.1 环境生物技术的特点和研究内容 3

1.2.2 环境生物技术面临的任务 4

1.3 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范围及展望 4

2.1.1 酶与酶工程 6

2.1 酶工程及其在环境污染防治中的应用 6

2生物工程技术及其在环境污染防治中的应用 6

2.1.2 酶的固定化技术 8

2.1.3 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12

2.2 基因工程及其在环境污染防治中的应用 17

2.2.1 基因工程概述 17

2.2.2 基因工程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19

2.3 细胞工程及其在环境污染防治中的应用 22

2.3.1 细胞工程概述 22

2.3.2 细胞工程在环境污染防治中的应用 23

2.4 发酵工程及其在环境污染防治中的应用 24

2.4.1发酵工程概述 24

2.4.2 固态发酵与固体废弃物处理 27

3污水生物处理工程技术 28

3.1 概述 28

3.2 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基础 29

3.2.1 污水的可生化性 29

3.2.2污水处理的微生物基础 31

3.3活性污泥法 37

3.3.1 活性污泥法的机理与分类 37

3.3.2 活性污泥法工艺控制参数 40

3.3.3 曝气传质理论 43

3.3.4 活性污泥法分类 44

3.3.5 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及异常处理 46

3.4 生物膜法 48

3.4.1 生物膜净化原理 48

3.4.2 生物滤池 50

3.4.3 生物转盘 53

3.4.4 生物接触氧化 54

3.4.5 生物流化床 55

3.4.6 生物膜法的运行管理 56

3.5 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57

3.5.1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57

3.5.2 厌氧生物处理的影响因素 59

3.5.3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 63

3.5.4 厌氧设备的运行管理 67

3.6 氧化沟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68

3.6.1 氧化沟技术的沿革 68

3.6.2 氧化沟的技术特征与工艺特点 69

3.6.3 几种典型的氧化沟 70

3.7 废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 74

3.7.1 废水生物脱氮技术 74

3.7.2废水生物除磷技术 77

3.8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80

3.8.1膜技术基础 80

3.8.2 膜生物反应器的特点和分类 83

3.9 污水处理的稳定塘处理技术 86

3.9.1 稳定塘的分类 87

3.9.2稳定塘影响因素 90

3.10 剩余污泥的厌氧消化处理 91

3.10.1 传统厌氧消化法 91

3.10.2 二级厌氧消化法 92

3.10.3 两相消化法 92

4有机固体废弃物的生物处理技术 94

4.1 有机废弃物稳定化的生物学原理 94

4.1.1 好氧堆肥的生物学原理 94

4.1.2 厌氧堆肥的生物学原理 96

4.2.1 好氧堆肥 97

4.2 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堆肥技术 97

4.2.2 厌氧堆肥 101

4.3城市生活垃圾的卫生土地填埋 106

4.3.1填埋场地的选择 106

4.3.2场地的设计 107

4.3.3渗滤液的处理方法 109

4.3.4垃圾填埋场气体的产生和控制方法 112

4.3.5填埋方法 113

5工业废气的生物治理技术 116

5.1 工业废气生物处理原理与工艺类型 116

5.1.1原理 116

5.2微生物吸收工艺 117

5.1.2工艺类型 117

5.3 微生物滴滤工艺 118

5.4微生物过滤工艺 118

5.4.1土壤滤池 119

5.4.2堆肥滤池 120

5.4.3微生物过滤箱 120

5.4.4影响生物滤池性能的因素 121

5.5 污水处理过程的废气处理 122

5.5.1 污水处理过程的废气来源 122

5.5.2 活性污泥法净化污染气体的机理与工艺过程 122

5.5.3 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气的优点 123

5.5.4 系统运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24

5.6 废气生物处理技术的现状和展望 125

6.1 概述 127

6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 127

6.2 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机理 128

6.2.1 有机污染物的可生物降解性 128

6.2.2 有机污染物化学结构对生物降解性的影响 129

6.2.3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机制 130

6.3 微生物对石油烃类化合物的分解与转化 135

6.3.1 对烷烃类化合物的降解 136

6.3.3 对脂环烃类化合物的降解 137

6.3.4 对芳香烃类化合物的降解 137

6.3.2 对烯烃类化合物的降解 137

6.3.5 影响石油污染物降解的环境因素 139

6.4 微生物对人工合成有机物的分解与转化 141

6.4.1 卤代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 141

6.4.2 合成洗涤剂的生物降解 145

6.4.3 合成农药的生物降解 146

6.4.4 氰(腈)类化合物的生物降解 151

6.4.5偶氮染料 152

6.5 质粒与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 153

6.5.1 降解质粒 153

6.5.2 多质粒超级细菌与浮油去除 155

6.5.5 基因工程菌应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56

6.5.4 耐药性细菌在农药降解中的应用 156

6.5.3 高抗汞菌的选育 156

7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技术 157

7.1 生物修复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157

7.2 生物修复的内涵、优点和局限性 158

7.3 污染环境生物修复的基本原理 160

7.3.1 生物修复的主要方法 160

7.3.2 应用生物修复技术的前提条件 160

7.3.3 影响生物修复的环境因素 161

7.3.4 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修复 162

7.4 生物修复的可行性研究 167

7.5.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 168

7.5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168

7.5.1 土壤有机物污染的生物修复 168

7.5.3土壤生物修复的工程方法 170

7.5.4发展前景 176

7.6 污染地下水的生物修复 176

7.6.1 生物注射法 176

7.6.2有机黏土法 178

7.6.3 抽提地下水系统和回注系统相结合法 178

7.6.4 生物反应器法 178

7.6.5其他方法 178

7.7 湖泊污染的生物修复 179

7.7.1 富营养化的微生物修复 180

7.7.2 富营养化的水生植被修复 181

7.7.3 富营养化的底泥疏浚修复 188

7.8 海洋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 189

7.8.1 海洋石油污染的分布与赋存形态 189

7.8.2 海洋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 190

8环境污染预防生物技术 193

8.1 化石燃料的生物脱硫技术 193

8.1.1 化石燃料中的硫 193

8.1.2脱硫方法 194

8.1.3微生物脱硫的机理 194

8.1.4煤炭生物脱硫技术 196

8.1.5 石油生物脱硫技术的研究现状 200

8.2微生物湿法冶金技术 205

8.2.1概述 205

8.2.2 湿法冶金微生物及其生理特性 206

8.2.3 微生物浸出技术 209

8.2.4难浸金矿石的微生物处理 210

8.3 高分子聚合物的生物合成技术 211

8.3.1 聚β-羟基烷酸的生物合成与应用 212

8.3.2 乳酸聚合物的生产与应用 216

8.4 生物絮凝剂的生产与应用 225

8.4.1概述 225

8.4.2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及其遗传学研究 227

8.4.3 生物絮凝剂的化学本质与结构 229

8.4.4 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 230

8.4.5 影响生物絮凝剂絮凝效果的因素 231

8.4.6 生物絮凝剂的发酵生产 232

8.4.7 生物絮凝剂的应用 234

8.4.8 生物絮凝剂的发展方向 235

9环境生物监测技术 236

9.1 大气与土壤污染的生物监测 236

9.1.1 大气污染的生物监测 236

9.1.2 土壤污染的生物监测 242

9.2.1 生物群落监测法 243

9.2水体污染的生物监测 243

9.2.2残毒监测法 249

9.2.3 生物测试法 249

9.3 现代环境生物监测技术 253

9.3.1 PCR技术 253

9.3.2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258

9.3.3 DNA芯片技术 262

9.4生物传感器 266

9.4.1 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及构成 266

9.4.2 生物传感器的类型及特点 267

9.4.3 环境监测中的微生物传感器 268

参考文献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