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生态哲学的若干理论问题 1
第一节 生态学的逻辑起点 1
第二节 生态哲学的研究对象 3
第三节 生态哲学的主要内容 4
一、生态本体论 4
二、生态认识论 5
三、生态价值论 6
四、生态方法论 7
第四节 中西生态哲学探源 7
一、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 7
二、当代西方生态哲学思想 9
三、生态哲学思想的新发展 10
上篇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17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发展历程 1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何以可能 17
第二节 “有无之辩”:马克思主义中的生态思想 21
一、否定派:马克思的思想缺乏生态维度 22
二、肯定派:马克思是一个生态学家 22
三、重建派:重新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 24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具体展开 25
一、现实的个人 26
二、实践的观点 27
三、自然辩证法 30
四、资本逻辑 38
五、异化劳动 43
六、物化理论 48
七、物质变换理论 50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主要命题 53
第一节 人的双重性与自然的二重性 53
一、人与自然: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54
二、人的双重性 56
三、自然的二重性 58
四、人与自然的现实:社会属性的人与第二自然 60
第二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生成 61
一、人类社会的形成:人与自然现实关系得以建立的历史前提 61
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人与自然关系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 62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人与人的关系 64
四、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错误的根源:人与自然关系同人与人社会关系的脱离 65
第三节 双重和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69
一、人与自然的和解 69
二、人与人的和解 73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76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最高价值取向 81
第一节 指向时代问题 81
一、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生态哲学 81
二、历史与现实视域下的生态危机 92
第二节 塑造“生态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 94
一、从“经济人”到“生态人” 94
二、生态人:重塑生态文明的主体 97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0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 103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 105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国化 107
第四章 苏俄生态哲学思想 112
第一节 苏联早期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 112
一、普列汉诺夫的地理环境理论 113
二、列宁的生态哲学思想 115
三、布哈林的平衡论思想 117
四、斯大林改造自然计划 119
第二节 苏俄生态哲学的主要理论 120
一、生物圈与智慧圈学说 120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125
三、俄罗斯宇宙主义 130
四、生态末世论思想 133
第三节 苏俄生态实践及经验 136
一、苏俄的生态实践 136
二、苏俄生态问题的经验教训 140
下篇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主要思想研究 147
第五章 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 147
第一节 中国生态哲学思想溯源 147
一、自然崇拜 147
二、图腾崇拜 149
三、神话故事 150
第二节 两周时期的生态哲学思想 152
一、道家 152
二、儒家 158
第三节 汉代及三国两晋时期的生态哲学思想 162
一、道家 162
二、儒家 164
三、佛家 166
第四节 宋明时期的生态哲学思想 172
一、理学 172
二、蒙学 175
第六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 179
第一节 毛泽东的生态思想 179
一、重视水利建设与水土保持 180
二、人口控制 181
三、节约与综合利用资源 182
四、环境保护 183
五、发展可再生能源 184
六、辩证的方法论思想 185
第二节 邓小平的生态思想 186
一、十分重视生态环境 186
二、禁止盲目开荒与过量砍伐,倡导全民植树造林 188
三、强调可持续发展 190
四、加强制度建设 192
第三节 江泽民的生态思想 194
一、促进人和自然协调与和谐 194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95
三、强调环境保护是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 198
四、将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切实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 200
五、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200
六、正确处理利用国外资源和维护我国资源、环境安全的关系 201
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环境和发展事业 201
第四节 胡锦涛的生态思想 202
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202
二、生态文明理论 203
三、科学发展观 208
四、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209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09
六、建设美丽中国 210
第七章 习近平的生态哲学思想 211
第一节 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意义 211
一、生态决定文明兴衰 211
二、“两个清醒认识”的哲学警示 213
三、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216
第二节 健全国土空间开发的哲学价值 218
一、我国国土空间的特点 219
二、我国国土开发利用的突出问题 220
三、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趋势 220
四、以主体功能定位为依据,加快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21
第三节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哲学意蕴 227
一、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 228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 229
三、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发展生产力 230
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231
第四节 加强制度建设的哲学功能 234
一、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问题 234
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文化保障 235
三、健全法律法规、创新体制机制 236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239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239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涵 23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意义 243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现状 24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成就 24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不足 246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态化建设探索 247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设的生态化探索 248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的生态化探索 252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的生态化探索 256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设的生态化探索 260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当代价值 264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264
一、与资本主义发展如影随形的生态破坏 264
二、充满迷惑性与欺骗性的资本主义生态观 267
三、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与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 270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当代价值 273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人与自然关系 273
二、突破传统的主客二分模式 276
三、实现“两个和解”的制度途径 278
第三节 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279
一、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道路自信 279
二、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全局观 280
三、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哲学依据 281
四、为转变生态观念与生产方式提供理论基础 282
五、引导向合理消费社会转型 282
参考文献 284
索引 295
后记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