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编 获得知识的途径:六种逻辑方法 7
第一章 权威主义的方法 7
第二章 神秘主义的方法 23
第三章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方法——共相的心理起源及普遍必然命题的逻辑证据 39
一 普遍概念之起源 40
二 普遍必然判断的起源及证实 48
第四章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方法(续)——共相在本体上的地位和普遍必然命题在宇宙中的意义 81
一 共相在本体上之地位 82
二 普遍必然命题在宇宙中的意义 87
第五章 唯用主义的方法——概论与简史 109
一 唯用主义是一种未来主义 117
二 唯用主义是一种实用主义 128
三 唯用主义是一种相对主义 140
第六章 怀疑主义的方法 157
一 历史的论据 157
二 辩证的论据 159
三 生理的论据 168
四 心理的论据 180
结论 195
第七章 诸方法之关连 197
一 两两相关 197
二 诸方法之互相关连 211
结论 220
第二编 解释知识的途径:认识论的三种方法 222
导言 222
一 极端的或原始的客观主义 224
第八章 客观主义的方法 224
二 温和的或常识的客观主义 225
三 相对的或新的客观主义 227
结论 231
第九章 二元主义的方法 234
一 支持认识的二元主义之理论 235
二 对于二元主义的反对言论 242
第十章 主观主义的方法 252
一 主观主义的第一时期——不实在的对象之主观性 252
二 主观主义的第二时期——感觉与料的主观性 254
三 主观主义的第三时期——第二属性的主观性 254
四 主观主义的第四时期——第一属性的主观性 255
五 主观主义的第五时期——空间和时间的主观性以及范畴和自然定律的主观性 261
六 主观主义的第六时期——感觉基础之主观性以及许多超越的自我简约而为一个绝对的自我 274
七 主观主义的第七时期——绝对主体之主观性 276
第十一章 三种认识方法之重新解释与调和 279
一 客观主义的重新解释 280
二 主观主义的重新解释 285
三 二元主义的重新解释 297
结论 303
附录 知者与所知 307
一 关于显存和潜存之讨论 307
二 关于唯心主义根据自我中心观和知觉相对性的理论之讨论 322
三 对于内在关系说的讨论 338
四 客观结果和主观结果的二元性乃是由于因果联续关系之差异并非由于事物性质上的差异 382
结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