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移动通信中的先进信道编码技术》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袁东风,张海霞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63508600
  • 页数:179 页
图书介绍: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各种先进通信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高速、宽带移动传输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第2代到第2.5代、再到第3代、乃至第4代,这种迫切的市场需求均突出地反映出人们对信息在移动环境下传输的速度和带宽上的更高要求。而在高速、宽带的移动环境下如何利用先进的信道编码技术来保证高可靠的传输信息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全书的内容包括:从在高速、宽带环境下可靠地传输信息必须追求方案的频带有效性出发,系统地介绍了接近香农限的好码Turbo 码的编译码技术。主要包括:各种交织器设计、不同的译码方法、高速Turbo码方案;系统地介绍了另一种接近香农限的好码LDPC码的编译码技术;主要介绍了Tanna图编码、和乘积算法及迭代译码方法;介绍了多级编码调制技术;介绍了基于先进的信道编码技术的自适应调制与编码的实现方法;最后介绍了编码的正交频分复用,并给出了构架在正交频分复用传输技术上的新型的高速、宽带移动信道编码技术的应用结果。本书文字通顺、取材新颖,可作为本科生高年级、研究生信道编码理论与技术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在移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第1章 香农限及其信道编码技术的最新进展 1

1.1 信道编码技术的发展史 1

1.2 信道编码技术的最新进展 9

1.3 基于OFDM的高速信道编码技术 10

本章参考文献 12

第2章 Turbo码 14

2.1 Turbo码的编码结构 14

2.1.1 Turbo码编码器的基本结构 14

2.1.2 非系统卷积码(NSC)和循环系统卷积码(RSC) 14

2.1.3 交织器 17

2.1.4 截断器 17

2.2 Turbo码的译码 17

2.2.1 译码器结构 18

2.2.2 BCJR算法[6] 19

2.2.3 MAP算法[1] 20

2.2.4 Max-Log-MAP算法[3] 24

2.2.5 Log-MAP算法[3] 25

2.2.6 SOVA算法[4][5] 25

2.3 各种信道中的码率与香农限及算法的简化 26

2.3.1 二进制对称信道 27

2.3.2 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AWGN) 28

2.3.3 带信道信息的瑞利信道(SI) 29

2.3.4 不带信道信息的瑞利信道(NSI) 31

2.4 Turbo码各种算法的比较 33

2.4.1 硬判决 33

2.4.2 软判决[20] 34

2.5 Turbo码的交织器 36

2.5.1 分组型交织器 36

2.5.2 随机型交织器 38

2.5.3 Code matched交织器 39

2.6 Turbo码的性能分析 39

2.6.1 利用卷积码分析性能界 40

2.6.2 利用重量枚举函数分析性能界 41

2.7 非二进制Turbo码 43

2.7.1 编码器结构 43

2.7.2 译码算法 45

2.7.3 译码结构 46

2.8 Turbo码的应用 47

2.8.1 Turbo码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49

本章参考文献 51

第3章 低密度校验码 53

3.1 线性分组码基础 53

3.2 低密度校验码的定义及编码 55

3.2.1 低密度校验码定义 55

3.2.2 校验矩阵的构造方法和矩阵中的周期 57

3.3 低密度校验码的译码 57

3.4 译码错误概率 67

3.5 校验矩阵的构造及密度进化 68

3.6 低密度校验码构成的高效编码调制方案 70

3.7 低密度校验码最新进展 76

本章参考文献 80

第4章 多级编码调制 85

4.1 信道容量规则及不同集分割方案下的信道容量 85

4.1.1 信道容量规则及其在MLC最优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86

4.1.2 在AWGN信道中不同集分割方案下的信道容量 90

4.1.3 在Rayleigh衰落信道下采用三种不同集分割方案时的信道容量 93

4.1.4 分析、比较与结论 97

4.2 MLC不同译码方法在衰落信道中的性能 100

4.2.1 编码方案中分量码的选择 100

4.2.2 多级编码的译码 102

4.2.3 MSD及MLC/PDL在Rayleigh衰落信道中的性能 108

4.3 高效调制下MSD的简化译码 116

4.3.1 多级编码译码方法的研究与比较 116

4.3.2 映射方法与译码方法之间的关系 117

4.3.3 几种新的集分割方案及对应的MSD译码结构 119

4.3.4 仿真结果 121

4.4 小结 122

本章参考文献 123

第5章 自适应传输与自适应信道编码 126

5.1 自适应传输概述 126

5.1.1 自适应传输的概念 126

5.1.2 自适应传输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128

5.1.3 自适应传输技术的应用 129

5.2 链路自适应中的关键环节 129

5.2.1 衡量信道质量的参数及其使用 129

5.2.2 信道估计 130

5.2.3 自适应调制和编码 132

5.2.4 自适应频率 137

5.3 LA中的两个问题 138

5.3.1 具有鲁棒性的自适应算法 138

5.3.2 自适应传输与非自适应传输 140

5.4 更加广泛的研究兴趣 140

本章参考文献 141

第6章 编码的正交频分复用 145

6.1 无线移动信道 145

6.1.1 平衰落信道 145

6.1.2 宽带多径衰落信道 146

6.1.3 无线移动信道的选择性衰落 147

6.1.4 频率选择性信道 149

6.2 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基本原理 154

6.2.1 OFDM技术的基带IFFT/FFT实现原理 156

6.2.2 保护间隔(Guard Interval) 157

6.2.3 OFDM的优缺点 159

6.2.4 基于小波包正交多载波调制系统(WOFDM) 161

6.3 编码的正交频分复用系统 164

6.3.1 采用卷积码作为信道编码方案时OFDM系统的BER性能 164

6.3.2 不同正交基的OFDM的性能比较 167

6.3.3 不同小波包作为正交基时的性能比较 169

6.3.4 不同码参数的Turbo码在基于小波包基的OFDM中的性能 170

6.3.5 Turbo码和LDPC码在基于小波包基的OFDM中的性能比较 171

6.3.6 基于MLC的UEP方案在WOFDM中的应用 173

本章参考文献 177